收藏 分销(赏)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诗歌、文言文专题检测.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152178 上传时间:2025-04-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诗歌、文言文专题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诗歌、文言文专题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诗歌、文言文专题检测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按照课文原文填空。〔10分〕 1、《望岳》中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 2、《望岳》中写出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决心的句子是: 3、《钱塘湖春行》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4、《钱塘湖春行》中写野花渐开渐多、浅草喜人的句子是: 5、《登飞来峰》中写出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句子是: 二、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 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篁竹( ) 为坻( ) 佁然不动( ) 悄怆〔 〕 寂寥( ) 翕忽( ) 幽邃( ) 犬牙差互( ) 7、解释点的词语。〔10分〕 ①从小丘西行: ②心乐之: ③水尤清洌: ④可百许头: ⑤空游无所依: ⑥佁然不动: ⑦俶尔远逝: ⑧斗折蛇行: ⑨悄怆幽邃: ⑩以其境过清: 8、翻译以下句子。〔20分〕 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③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0、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纳了____ 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幻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3分〕 11、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5分,前两问各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后面的题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 12分〕 ①欣然起行〔 〕 ②水中藻荇交横〔 〕 ③如吾两人者耳〔 〕 ④月色入户〔 〕 ⑤盖竹柏影也〔 〕 ⑥但少闲人〔 〕 1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感情完全一致。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16、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2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别心境。〔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