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特色护理安康教育对缺血性中风恢复的促进作用
中医安康教育路径是将中医特色理论与安康教育相结合,制订具有中医特色的个性化的安康教育方案,下面是的一篇探究中医特色护理安康教育的,欢送阅读查看。
中医特色护理安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方案的安康教育,采取集体和个体的形式,普及中医根本知识及养生保健方法及技术的一项工作。中医安康教育路径是将中医特色理论与安康教育相结合,是为满足患者对安康教育的需求,制订具有中医特色的个性化的安康教育方案,并予以实施。中风恢复期是向后遗症期过渡的时期,是意识、言语、运动等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除正确治疗和积极康复外,精心护理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开展实施了中医安康教育路径,为了提高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xx-07—xx-06,我们自行设计中医安康教育路径表,对住院患者进行安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76例均为我院特需病房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37例,男29例,女8饨年龄49〜82岁,平均(65.21 ± 1.42)岁;病程23〜98d,平均(64.64 ±22.12)d ;住院时间12〜30d,平均(18.75 ±4.23)d。对照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47〜75岁,平均(62.33 ±1.25)岁;病程 14 〜1d,平均(61.97 ± 19.86)d;住院时间12〜30d,平均(20.35 ±4.63)d。2组一般资料比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
1.2.1纳入标准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首次中风患者。病情稳定,处于发病后2周〜6个月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那么》(试行))。年龄<80岁。
1.2.2排除标准存在意识障碍患者;有精神疾患和伴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及恶性肿瘤的患者;存在感觉性失语、不能进行根本交流的患者;复中患者;中风前存在日常生活障碍或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
1.3安康教育方法
1.3.1中医安康教育路径由病区护士长和责任护士负责制订,责任护士在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安康教育需求的根底上,征询医生意见,将中医辨证施护与安康教育相结合,制订中医安康教育路径表(以下简称路径表)。路径表有严格的时间和安康教育内容要求。
1.3.2安康教育路径的具体内容①入院第1d,介绍病区环境、病房工作流程及有关管理规定、责任护士、护士长和主管医生的姓名,各项检查的目的及考前须知,情志指导。②入院第2〜3d,讲解自我管理知识,介绍各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目的和考前须知(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红外线照射、耳穴贴压)、肢体良肢位的摆放。③入院第4〜14d,根据辨证分型、各项检查结果给予饮食、起居、情志、运动指导;制订康复训练方案,并设定阶段性目标;协助患者进行有效自我管理。④入院第15〜19d,讲解中风先兆的观察、定时监测血压、胰岛素注射方法、预防复发的措施、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方法;检查患者康复训练方案实施情况。⑤第20〜21d,由护士长在查房时对安康教育效果进行检查、评价。如有患者或家属对安康教育工程局部掌握或未掌握,需再次对该工程进行再教育时那么在备注栏中注明“再教育”。
1.3.3实施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安康教育方法,由责任护士根据工作情况和时间随机进行讲解,讲解的内容、方式及时间均无具体要求,也无后期评价。干预组由责任护士按照安康教育路径表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实施安康教育,根据路径表完成各项内容,及时评价,并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根据情况反复进行评估、教育、评价,直到到达最终目标。护士长定期检查路径表实施情况,并抽查提问患者,催促宣教进程。
1.4评价指标
1.4. 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ADL)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independencemeasure, FIM)对患者的 ADL 进行评定。包括自理活动、括约肌训练、体位转移、行进、交流及社会认知6个方面的18个工程,每项均为1〜7级评分,得分范围18〜126分,得分越高说明ADL越好,并依次分为完全依赖(18分)、极重度依赖(19〜35分)、重度依赖(36〜53分)、中度依赖(54〜71分)、轻度依赖(72〜89分)、有条件的独立(90〜107分)、根本独立(108〜125分)及完全独立(126分)。
1.4.2自我效能测量表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由德国学者Schwarzer等研制,中文版由张建新和Schwarzer编制,共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总分范围10〜40分,根据得分指标[得分指标=(量表实际得分/该量表的可能最高得分)x1%],将自我效能分为高、中、低3个水平,其中>80%为高等水平,60%〜80%为中等水平,<60%为低等水平。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1.4.3安康教育评分利用设计的安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疾病知识10分,临床表现10分,服药方法及考前须知30分,正确的饮食及起居调养30分,情志调养10分,运动和康复知识10分)调查测试问卷,在2组出院前测试,得分80分以上为好,60〜80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问卷由患者及家属共同答复。
1.4.4评价方法入院第1d责任护士给予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定,出院前1d责任护士分别给予患者自理能力、自我效能量表、安康教育评分评定。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土标准差(x 土 s)表示,采用t检验。
2.12组FIM、GSES评分比拟见表1。【表1】
由表1可见,2组入院时FIM、GSES评分比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FIM、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安康教育路径对提高患者自理能力、自我效能具有促进作用。
2.22组安康教育达标评分、达标率比拟干预组安康教育达标评分(85.29 ±12.43)分,对照组(63.32 ±11.76)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达标率85%,对照组63%,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
缺血性卒中是指在供给脑的血管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根底上发生脑部血液供给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散的脑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群。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研究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机制是缺血区的'神经元代谢所需的氧及其他营养物质骤减,造成缺血中央区的神经元能量代谢衰竭、酸中毒、细胞离子失衡及兴奋性毒性坏死、自由基增加等致神经元坏死,而周边区通过侧支循环尚存在可恢复的神经元和水肿带,又称半暗带。
流行病学研究说明,中国每年有150〜2万新发卒中的病例。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余万人,其中约80%〜85%为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颈内动脉夹层别离、脑动脉炎、肥胖(BMI>25)及血脂异常等。研究证明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如高盐、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及缺乏运动等),使这些危险因素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致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卒中复发。卒中后患者出现躯体不同程度的残疾,生活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为了减低卒中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我们根据卒中病因病机及危险因素制订本中医安康教育路径,旨在积极控制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降级复发率,培养患者养成安康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结构,树立生活的信心,进而逐步提高生活质量。
观察结果说明,实施中医安康教育路径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所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具有共性、最根本的一些活动。包括进食、穿衣、洗澡、大小便控制、行走等根本的动作和技巧。这些活动对安康者而言是简单易行的,但对功能障碍的残疾者来说那么成为困难和负担,由于丧失了完成活动的能力,影响患者的自我形象、生存质量和外界联系,甚至影响整个家庭和社会。中医安康教育路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针对性、一对一的安康教育,指导、催促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加强康复训练。护士通过给患者讲解、示范,并不断评价教育效果,使患者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建立了一种指导合作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从而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时机,进而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患者掌握疾病安康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患者智、信、行的改变,提高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自我效能是人们自动进行的一种动态认知过程,影响个体行为的选择和努力程度,为预测行为的出现、产生和坚持提供了经验根底。中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其对疾病的看法,影响患者遵医行为选择、实施和坚持。通过对干预组实施增强自我效能感的安康教育,积极引导患者开展自我管理,协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目标,鼓励患者努力实现既定目标。通过实施提高患者应对问题的能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自觉地控制危险因素,变被动的治疗护理为主动的自我管理,到达维护和促进安康的目的。
本研究证明,中医安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疾病状态、促进疾病康复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深入的探索研究。
[1] 邵孝拱.急诊医学:根底理论与临床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xx:422-46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 (1):55-56.
[3] 王虹虹,曾红.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J].中国临床医生,xx,39(6):7-10.
[4] 张勇.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xx:70-71.
[5] 王才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xx,(10):185-18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