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链接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索然无味,难以引起同学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数学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又是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说明:同学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现实、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同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关注社会,关注同学的生活,在教学中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学习数学的课堂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因此,从同学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同学来讨论有关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就会使同学感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四周的事物直接相关,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归一应用题'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1.提问:如果现在要求大家很快地测算出全班40个同学1分钟内一共能写多少个字,你准备怎样测算?(同学们争相发表看法)2.组织讨论,总结办法:可以先测出几个同学1分钟写字的个数,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后再乘40;3.进行测试,编出问题:在1分钟内8个同学共写184个字,照这样计算,全班40个同学1分钟内一共能写多少个字?单纯地讲应用题知识是索然无味的,这一教学环节由于再现了生活情境,就改变了原来沉闷、单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同学极大的参加热情,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为同学学习"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小同学抽象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同学关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有困难,我们可以结合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例来启发同学思索,把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置于实际生活情境中去,帮助同学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整百整千减法'中的连续退位减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当被减数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但十位上也是0时,怎么办?
被减数十位是0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当10,计算时怎么又变成9了?同学对这两点难以理解。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同学购物这一生活实例为原型,引导同学思索:用100元钱买一本8元钱的本子,售货员阿姨会怎样找钱呢?引导同学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讨论,总结出这种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突破以上学习难点。以同学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启发同学思索,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也有利于同学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2数学课堂教学
激发情感,焕发热情
课堂是同学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的本身除了认知因素之外,情感因素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丝亲切的微笑,每一个激励的眼神,每一句温柔的话语,每一个明确的手势都会激发同学学习的情感,都可以促使同学放开胆子、亮开嗓子,都会诱发同学情感的积极投入。这一切又能促使教师与同学之间关系融洽、民主和谐,使同学自由自在,尽情发挥主动作用,激起学习热情。有位同学,母亲病逝给他精神上造成庞大的创伤,整日少言寡语,心情郁闷,课堂上听不进,作业完不成,学习日渐落后。于是,笔者便以慈母般的爱心接近他、关怀他、帮助他,课堂上利用一切机会让他"表现',并及时表扬,随机赞叹,抓住每一个"闪光点'进行激励,慢慢的,他对老师有了感情,成绩也日渐进步。
创设平台,加强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的理念,同学一提出问题或教师出示思索题后,就马上组织讨论,不是同桌讨论就是小组合作,气氛显得异常热烈。有些思维敏捷的同学很快便举手抢答,而绝大部分反应慢的同学还将来得及深思,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看法,久而久之,再遇难题时,他们便会附和于人,只听别人分析讲解或干脆不作思索,养成懒怠的习惯,以致思维缓顿,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有让同学独立思索的余地,然后再相机组织他们讨论,使同学通过自己的思索而得到答案,或达到答案的"边缘',这样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乐感,加强学习的信心。
突破常规,同意出格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经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究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有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经常按自己的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同学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合计问题,严重束缚了同学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同意同学"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革新,但要革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同学独立思索,分析、解决问题,激励同学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倾听同学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3数学学习内动力的激发
重视例题教学,激活探求乐趣
例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既为同学提供解决数学问题的范例,又为其数学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结点,体现数学思想,显示数学方法,规范思索过程。明确每一个例题在数学中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把同学对例题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解题的表面,还要深入了解其内涵,领导数学的思想和解题方法,从而使同学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中,我出示八个例题,并配有八种具体的解法,有不少同学看不到它们的内在联系,认为八个例题是互不相关联、各自独立的,因而在做本章的综合学习时感到困难。其实只要把这八个例题进行综合分析,前后联想,就会发现有的例题是互相联系的,有的例题甚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运用变式教学,激荡思维波澜
从某一组存在某种共同本质特征的不同教学对象中寻求或发现本质特征,是学习数学中有关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技能。变式教学是掌握这一技能的常用方法,该教学方式的目的是让同学能在变化中概括出本质特征。 如讲习题:在甲处劳作的有30人,在乙处劳作的有40人,现另调40人去支援,使在甲处的人数为乙处的人数的1.5倍。应调往甲乙两处各多少人?
分析:这是一道劳力调配问题,按解题的习惯,要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而本题目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即是要求两个未知数的值。我们如何通过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决它们呢?首先引导同学从实际问题中抽取出具体的数量关系,概括为:?+?=40,设这两个未知数中的一个为x(可先设甲为x),而另一个未知数应用x的代数式即(40-x)表示出来,那么此方程也就容易列出来了。 初一同学的思维正处于由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的阶段,解题时他们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但往往缺乏有序地迫近目标的思维过程。虽然教师按照教材所列步骤讲解例题,然而一些同学自己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状况。在教学时应认真指导同学有序地思维、顺序地操作。
4数学教学效率探微
发散处追问,引发思索
新课标要求同学拥有优良的发散思维,做到学习与思索兼顾。培养同学独立思索能力,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同学的关注点,采纳追问的形式充分发挥同学的创造性,引导同学进行独立思索。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同学看课本内容听教师讲解去掌握知识,而是事先准备好试题,让同学发散思维采纳有效的方法去解答。
14050这道题目,同学就有多种解法,具体如下:(270)(510)=(25)(7010)=10700=7000,(100+40)(25+25)=(10025)2+(4025)2=5000+2000=7000. 将各种解答全部排列 在一起,让同学自己合计并选出哪种方法最简便。这种发散式追问的方法,能使同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通过在发散处适时追问,有效调动同学学习积极性,激活同学的发散思维,使同学会思、多思、勤思。同学在畅所欲言的状况下,积极了解课本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把握同学心理,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现在的数学教材中,理论知识较多,难以激起同学的兴趣.大多数同学都是在家长、老师的"威逼利诱'下学习.经常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同学却听的昏昏欲睡.同学不想听,不愿听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所学内容空洞、与生活实际无关.因此,我们要随时关注同学的心理状态,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方案,用最好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一次,我们正在上课,外面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同学立即骚动起来,情绪难以稳定下来,我没有要求他们把视线转移过来,而是笑着说:"同学们,你们对外面的狂风和雷电感兴趣是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吧.'同学很开心地去看窗外,几分钟以后,我再引导他们回到课堂.此时,我发现他们的积极性比之前提升了很多.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备课时,我们不仅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更要研究同学,要把握同学的心理状况,这样才干随时抓住同学所关注的焦点,从而更有效地引导他们学习.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