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7.1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学段
初中学科化学
教材版本
所在章节
**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溶液7.1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
作业类型
课中作业+课后作业
作业功能
诊断、巩固、提升
知识要点
溶解
课标要求
1 .认识溶解现象,
2 .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 .能初步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等对各视角认识溶液的形成和变化。
5 .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7.1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
知识要点
学科能力标准
能力水平(相关行为动
词)
溶液及溶
液的特征
了解溶解现象
认识、了解、表示、理解、
说明、区分
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知道、了解、理解、说明、简
单计算
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
看懂、判断、解释、说明
设计理念
SA
切必她击而TZ北曰;里先如士加5
程的理念,而且能反应出课程的价值,它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同时,使学生能够完成知识的意义和能力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发展。为切实提高作业质量,同时体现“双减”工作提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要求,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精选习题,控制时长。首先作业内容指向教学目标,其次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相辅相成,梯度设置,充分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和提升的功能。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
课中作业:学生在课上与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学生政程吊涣
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样可以加木
课后作业:基础类+提升类+拓展类
学困生:必须完成基础类作业,以确保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中等生:必须完成基础类,能力提升作业尽量全部完成,成基这样在确保完
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
优等生:基础类作业和能力提升作业必须全部完成,拓展作业尽量完成,
这样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加工。
教学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作业目标,现将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呈现如下: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对比,认识溶解现象;
2 .知道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3 . 了解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点:
溶解现象,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定溶质成分
学习目标
1 •.通过实验对比,认识溶解现象;
2 .知道溶液特征。
3 .知道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 ,了解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学情分析
溶液是学生继学生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固体(碳、常见金属)、液体(水)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学生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未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溶液的知识。
作业目标
通过基础类作业完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利用能力提升类作业和拓展作业能够让学生准确的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并且能够从微观角度去认识溶液及溶液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一)课中作业
板块一:溶液的定义与特征(指向学习目标1、2)
探究实验一:观看实验现象,思考:
问题1:蔗糖、食盐、硫酸铜晶体、泥沙、食用油放入水中,你还能看见它们吗?
形成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设计意图】认识溶解现象,为理解溶液的概念作好铺垫。
问题2:溶液是否都是无色的?
【设计意图】要明确溶液是透明的但是不一定是无色的
问题3:同一杯蔗糖水甜度一样吗?如果不考虑水分的蒸发,长期放置是否会分层?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践,归纳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问题4:蔗糖溶于水后的粒子是什么?食盐呢?
【设计意图】对溶液的理解,能够从宏观角度过渡到微观角度的认识。
问题5:请你们归纳它们形成的物质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溶液、悬浊液及乳浊液的形成,并能归纳总结出溶液的特征。
题目序号
作业指标
目标指向
考查要求
能力级层
评价标准
问题1
1
基础类
认识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溶解现象并与小组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准确地归纳总结出溶液的特征,能初步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等对个视角认识溶液的形成和变化。
问题2
1
了解
问题3
2
知道
问题4
1
提升类
认识
问题5
2
归纳
板块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指向学习目标3)
活动二: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问题1: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溶液的组成,能够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问题2:溶质只能是固体吗?
【设计意图】知道溶质状态,溶质可以是气态、液态和固态。
问题3: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是一种吗?
【设计意图】知道溶液中的溶质至少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物质。
问题4:只有水才能做溶剂吗?
【设计意图】知道水是常见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
问题5:在溶液中,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是什么?【设计意图】认识溶液是有溶质和溶剂组成,并且知道:溶液的质量二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题目序号
作业指标
目标指向
考查要求
能力级层
评价标准
问题1
3
基础类
知道
能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与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能够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且能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之间的质量关系。
问题2
3
知道
问题3
3
知道
问题4
3
知道
问题5
3
归纳
板块三: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指向学习目标4)
联系生活实际,请思考:
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一杯硫酸铜溶液,有如下物质你会怎么选?(注:等质量
硫酸铜和等体积的蒸僧水)
硫酸铜粉末、硫酸铜晶体、冷水、热水、玻璃棒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归纳总结影响溶解的因素。
(二)课后作业
【基础性作业必做】
1 .【中考】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碘酒B.矿泉水C.白醋D.蒸储水
【答案】D
【设计意图】认识溶液,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溶液。
2.【改编】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液体B.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D.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答案】C
【设计意图】通过对溶液相关说法的判断,加深对溶液概念的认识。
3【中考】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A.蔗糖B.花生油C.面粉D.冰块
【答案】A【设计意图】知道溶液的形成,理解溶液的定义。
4抗击“新冠疫情”,学以致用。医用酒精溶液中的溶剂是()
A.水B.乙醇C.酒精D.白酒
【答案】A【设计意图】根据溶液的名称,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5下表描述了数种固体物质加入适量冷水时所观察到的现象
固体物质
现象
A
迅速消失
B
慢慢消失
C
没有消失,加热也没有消失
D
未见消失,随着加热逐渐消失
C)固体A、B消失了,这种现象叫做
② 以下结论,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X。
a.固体A、B都可溶于水()
b固体。不溶于水()
c固体。不能溶于水()
d固体D的消失。说明升高温度溶解加速()
③ 请各举出固体A、B、C的一个实例
A: B: C:
题目来源:教材检查站
【答案】(1)溶解,(2) a: 4,b: 4,c: x, dN ( 3 )略(符合题意即可)
【设计意图】知道影响物质溶解因素(1)内因:溶质溶剂的种类(2)外因:温度、溶质颗粒大小、搅拌。
【能力提升作业】(二选一)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40毫升酒精和60毫升的水混合一定得到1毫升的溶液
8 .食盐水是溶液,蔗糖水是溶液,两者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则不是溶液
了
C.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D. 将铁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是铁
【答案】C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溶液及其特征的理解,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9 .下列物质投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振荡,能得到溶液的是()
A.木炭粉B.铜粉C.大理石D.银粉
【答案】C
【设计意图】学会判断溶液中的溶质.
【拓展性作业】(选做)
10碘是紫色固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2)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
:::::: •
I理例例帽由I ** * * * I槌E H A尊心J. 船岬以
油分子没画出)
① 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填甲、乙、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答案】(1)溶质:碘,溶剂:汽油;
(2)①上层液体颜色较浅,下层液体颜色较深
②甲
【设计意图】掌握溶液的特征,通过分析微观图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溶液.
题目序号
1
2
3
4
5
6
7
8
目标指向
1
2
1
3
1
3
3
1.2
能力级层
认识
记忆
知道
分析、应用
分析
分析
分析
分析
作业效果与评价:
1、完成情况:课堂作业95%的学生是可以完成的,课后作业80%左右的学生可以在完成基础题同时也可以完成能力提升题,拓展题只有小部分学生做第8题,第9题有极个别同学做,但是准确率不高。
2、效果分析: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1 -4题简单,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夯实基础。课后第5题中的第3小题举例子时对B物质的举例子有些困难,第6题中可以选择出答案,但是对D选项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具体是什们物质,有的同学不能准确的说出,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化学反应掌握的不是很牢固,在今后的教学和练习中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考查。第9题是有关本节内容的计算题,计算题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联系。
案例反思:本作业设计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可操作性较强,符合本人的设计理念,并实现了本人的设计意图。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且学生从微观角度去理解溶液的形成。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课中作业中结合实例物质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从而理解溶解现象,利用糖水的甜度,让学生知道溶液的特征,这样强化了化学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