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全事故防范措施
一、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范措施
1、作业前
(1)当从事具有缺氧危险的所有作业时,按照先检测后作业的 原则,在作业开始前,必须准确测定作业环境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和有 毒有害气体的浓度,缺氧的密闭空间氧气浓度应符合《缺氧危险作业 安全规程》(GB8958 -26)中的规定,短时间作业时应采取机械通 风措施;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要低于1mg/m 3,如果有毒气体的浓度高 于标准要求时,应采取机械通风措施。
(2)在准确测定氧气浓度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前,严禁进入 该作业场所。
2、作业中
(1)在作业进行中应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氧气浓度和有毒有害 气体浓度的变化,并随时采取必要措施。
(2)在氧气浓度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作业中 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监测。
3、主要防护措施
(1)监测人员必须装备准确可靠的分析仪器,并定期标定、维 护;
(2)在已确定为缺氧环境和有毒有害气体存在环境的作业场所, 采取充分的通风换气措施,使该环境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在作业过程中
始终保持在18%以上,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浓度在1mg/m 3以下;
(3)对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 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 氧气呼吸器或使用供压缩空气的隔离式防毒用具,不应使用过滤式防 毒面具和半隔离式防护装备。防护装备应定期进行维护检查,严禁使 用不合格防毒和防护装备;
(4)在存在因缺氧、中毒而坠落的危险时,作业人员必须使用 安全带,并在适当位置可靠地安装必要的安全绳网设备;
(5)在每次作业前,必须仔细检查呼吸器具和安全带,发现异 常应立即修补或更换,严禁勉强使用。
(6)在作业人员进入缺氧和有毒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 数;
(7)在存在缺氧和中毒危险的环境作业时,必须安排监护人员, 密切监视作业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作业人 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
(8)当发现缺氧和中毒危险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让作业人 员迅速离开作业现场;
(9)如果作业现场的缺氧和中毒危险可能影响附近场所人员的 安全时,应及时通知这些作业场所;
(10)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缺氧和中毒作业场所,并应在醒目处做 好标识;
(11)在存在缺氧和中毒危险的作业场所,必须配备抢救器具, 包括:呼吸器、梯子、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以便在非常 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
(12 )发生缺氧和中毒危险时,作业人员和抢救人员必须立即使 用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对已患缺氧和中毒症的作业人员应立即给予 急救和医疗处理。
二、高空坠落安全防范措施
1、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和深度近视人员不得登高作业;
2、迷雾、大雨或六级以上大风天气不得登高作业;
3、登高时必须佩带安全帽和安全带;
4、夜间不摸黑登高;
5、饮酒、精神不振或医院证明不宜登高者不得高空作业;
6、登高必须检查脚手架、脚手板的牢固情况;
7、登高不准穿厚底皮鞋或携带笨重工具;
三、防雷的安全防范措施
雷击对处于空旷地带维检人员的人身安全有直接的威胁,对人员 日常生活也存在一定的隐患,人员防雷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在两次雷击之间一分钟左右的间隙,应尽可能躲到能够防护 的地方去。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应立即双膝下蹲,向前弯曲,双手抱 膝;
2、在野外也可以凭借较高大的树木防雷,但千万记住要离开树 干、树叶至少5米的距离。依此类推,孤立的烟囱下、高大的金属物 体旁、电线杆下都不宜逗留;此外,站在屋檐下也是不安全的,最好 马上进入建筑物内;
3、雷雨中若手中持有金属雨伞、高尔夫球棍、斧头等物,一定
要扔掉或让这些物体低于人体。还有一些所谓的绝缘体,像锄头等物, 在雷雨天气中其实并不绝缘;
4、雷雨时,室内开灯应避免站立在灯头线下;
5、不宜使用淋浴器。因为水管与防雷接地相连,雷电流可通过 水流传导而致人伤亡;
6、雷雨闪电时,不要拨打、接听电话,关闭手机。因电话线和 手机的电磁波会引入雷电伤人;
7、雷雨闪电时,不要开电视机、VCD机等,应拔掉一切电源插 头,以免伤人及毁坏电器;
8、遇暴雷闪电天气,尽量不要出门,若必须外出,最好穿胶鞋, 披雨衣,可起到对电的绝缘作用;
9、大雷雨天,尽量不要开门开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
10、在车内遇打雷闪电,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
11、不要把晾晒衣服被褥的铁丝,拉接到窗户及房门上;
12、不要穿戴湿衣、帽、鞋等在大雷雨下走动。对突来雷电,应 立即下蹲降低自己高度,同时将双脚并拢,以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 害;
13、闪电打雷时,不要接近一切电力设施,如高压电线变压电器 等。
四、安全用电的安全防范措施
对电气设备要经常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包括:电气设备绝缘有无 破损、绝缘电阻是否合格、设备裸露带电部分是否有防护,保护接零 或接地是否正确、可靠,保护装置是否符合要求,手提式灯和局部照 明灯电压是否为安全电压,安全用具和电器灭火器材是否齐全,电气 连接部位是否完好等。
1、不是电工不能拆装电气设备;
2、损坏的电气设备应请电工及时修复;
3、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保护线可靠连接,单相用电要用 三蕊电缆连接,三相用电的用四蕊电缆连接;保护在户外与低压电网 的保护中性线或接地装置可靠连接。保护中性线必须重复接地;
4、移动电具要用三眼(四眼)插座,要用三芯(四芯)坚韧橡 皮线或塑料套线,室外移动性闸刀开关和插座等要装在安全电箱内;
5、注意使电器设备在额定容量范围内使用;
6、手提式灯必须采用36V以下的电压,特保潮湿的地方(如沟 槽内)不得超过12V;
7、站房内的电线不能乱拉乱接,禁止使用多驳和残旧的电线, 以防触电;各种临时线必须限期拆除,不能私自乱接;
8、座地扇、手电钻等移动式用电设备就一定要安装使用漏电保 护开关。漏电保护开关要经常检查,每月试跳不少于一次,如有失灵 立即更换;保险丝烧断或漏电保护开关跳闸后要查明原因,排除故障 才可恢复送电;
9、不能用铜线、铝线、铁线代替保险丝,空气开关损坏后立即 更换,保险丝和空气开关的大小一定要与用电容量相匹配,否则容易
造成触电或电气火灾;
10、电缆或电线的驳或破损处要用电工胶布包好,不能用医用 胶布代替,更不能用尼龙纸包扎。不要用电线直接插入插座内用电;
11、电器通电后发现冒烟、发出烧焦气味或着火时,应立即切断 电源,切不可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
12、不能用湿手触摸灯头、开关、插头插座和用电器具。开关、 插座或用电器具损坏或外壳破损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未经修复不能 使用;
13、电炉、电烙铁等发热电器不得直接搁在木板上或靠近易燃物 品,对无自动控制的电热器具用后要随手关电源,以免引起火灾;
14、电器设备要有适当地防护装置或警告牌;
15、要遵守安全用电操作规程,特别是遵守保养和检修电器的工 作票制度,以及操作时使用必要的绝缘用具;
16、要经常进行安全活动,学习安全用电知识。发现有人触电首 要的是尽快使触电人脱离电源,千万不要用手去拉触电者,要尽快拉 开电源开关或用干燥的木棍、竹杆挑开电线;当触电人脱离电源后应 迅速根据具体情况作对症救治,同时向医务部门呼救。
17、职工除了具备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知识外,还应懂得电器灭 火知识。由于设备损坏或违章操作会造成线路短路,导线或设备过负 荷,使局部接触电阻过大,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引起火灾。当发生 电器火灾时,首先应切断电源,然后用不导电的灭火机灭火。不导电 的灭火机指干粉灭火机、1211灭火机、二氧化碳灭火机等,这些灭 火机绝缘性能好,但射程不远,所以灭火时,不能站得太远,应站在 上风为宜。
五、防火的安全防范措施
1、设专职消防值班制度,成立业余消防队,并不定期进行消防 学习和培训;
2、建立定期防火检查制度,对厂区进行防火检查,将隐患消灭 于萌芽之中,做到有备无患;
3、配备充足的灭火器材以备急用;
4、检修作业前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严格执行项目的动火 管理制度;
六、防爆的安全防范措施
1、建立防爆检查制度,定期进行防爆检查,将隐患消灭于萌芽 之中,做到有备无患。
2、检修作业前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爆措施,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 度;
3、贮存过程中的监控、检测措施;
4、运输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
5、站区要设置一定数量的消防设施;
七、机械设备安全防范措施
1、各种机械设专人负责维修、保养,并经常对机械运行的关键 部位进行检查,保证安全防护装置完好,设备装置附近设标志牌及安 全使用规则牌。
2、正确操作各种机械设备,所有机械设备应做到轮有罩、轴有 套,并视各种设备的工作性质、性能的不同搭设防尘、防雨、防砸、 防噪音工棚等装置。
3、运输车辆服从指挥,信号灯齐全,制动器机械性能良好。
八、吊装、起重作业安全防范措施
1、起重安装作业前须严格检查起重设备各部位的可靠性和安全 性,并进行试运行;钢丝绳的安全系数应符合规定;
2、起吊作业时指派专人统一指挥,参加起重安全的起重工要掌 握作业的职业健康安全要求,其余人员应分工明确;
3、汽车吊作业地面应坚实平整,支脚支垫牢靠。作业时严禁回 转半径范围内及吊臂下站人,严禁起吊的重物自由下落。
九、夜间作业安全防范措施
1、注意安排好工作计划,劳逸结合,尽量避免夜间检修等工作;
2、如确需要夜间检修,检修必须有足够的照明;
3、用于上下攀登的通道必须设有足够的照明灯具。
十、雨期作业安全防范措施
1、雨期检修时,应排除检修现场积水。脚手架、走道板上采取 防滑措施。加强脚手架的检查,防止倾倒;
2、长时间在雨期中检修的项目,根据条件设置挡雨棚;检修中 遇暴风雨应暂停检修;
3、暴雨期检修注意收集气象预报,做好防暴雨工作;
4、处于暴雨可能浸没地带的机械设备、材料做好防范措施;
5、检查检修临设的牢固情况,对认为在暴雨袭击中有危险的脚 手架、高空设施等要做好加固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