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问和智慧》练习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140949 上传时间:2025-04-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问和智慧》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问和智慧》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问与智慧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汲取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穿,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关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竟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bulldog〕,为他张目。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拓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发,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 “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穿〞,都不是容易的事。假设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需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无论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耀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假设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一般应用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St. Peter’s〕或巴黎圣母〔Notre Dame〕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关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的美术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证实。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依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 陶 ye (     )   ② 寸积zhu(    )累  ③ jiang (    )域  ④ yuan(    )博 ⑤ 融(    )(    )通   ⑥ 举一(    )三   ⑦ 无关hong(    )旨 ⑧ 探骊得(     ) ⑨ 物jin(    )天择  ⑩ xi(    )锐      (11) 劳而无(     )  (12) 鞭(    )入里  (13)豁然(    )通    (14)浮光(    )影   (15) 一触(    )破    (16)推(   )出新 2.解释词语。 探骊得珠: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无关宏旨: 无关宏旨: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入。 融会贯穿: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体会 寸积铢累:一点一滴的积存                                                      。 物竞天择:是对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概括。意思是万物为生存而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优胜劣汰。 3.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很多词语形象、有趣,使高深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试解释以下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食古不化:意思是读书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 ②笨伯:愚笨的人。 ③两脚书橱:指读书记诵的内容多,但是不善于灵活运用的人 ④冬烘先生:旧指不高明的塾师,文中含讥讽意,指其思想迂腐、见识浅陋 ①课文开头两段用多种手法说明“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你能依据作者的意思,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吗? 答: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智慧是能力。〔或:学问指的是积存的知识,智慧指的是发现和创造能力。〕 ②第四段提到“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论述并简要归纳其区别。 有智慧的书:“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拓人的思想〞,常常有精粹的思想和论述。 无智慧的书:“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发〞,议论空泛,不过是材料的堆积。 区别:主要在于能不能给读者启发或启发。 6.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针对把“知识〞与“学问〞混为一谈,把“学问〞与“智慧〞混为一谈的错误熟悉,诠释了“学问〞与“智慧〞的不同内涵及互相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7.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 8.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9.第三段中划线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肥皂泡:形容没有学问的智慧肤浅,瞬起瞬灭,一触即破。探照灯:形容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有深度,有广度。 10.“无学问的智慧〞和“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分别有什么特点?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在论证上有怎样的作用? 答: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无论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显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11.作者罗列罗马圣彼得和巴黎圣母教堂两座建筑物有什么作用?你能另外罗列两座中国有名的建筑物吗? 答: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智慧更为重要。  故宫 长城 12.谈谈你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句话的理解。 答:理解:作者在指出学问和智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同时,强调了智慧更加重要,强调智慧关于学问的把握、辨析和施行,只有这样,两者才干在互相依赖的基础上,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13.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互相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答:略                                      14.有人说“既然智慧比学问更重要,那么我就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多少是无关紧要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不赞成。因为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来自于他掌握的知识的多少:掌握的知识多,这种能力就容易培养,且持久,且能影响并决定人的发展。作者强调要重视知识,更要重视能力,不能因为“能力更重要〞就排斥对知识的占有。 15.罗家伦说“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学问〞,罗曼·罗兰也说:“我创造,所以我生存〞。学了本文,你在学习上有何启发呢? 答: 既要重视知识的积存,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努力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   迁移阅读     阅读《读书三境界》,回答问题。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不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存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汲取——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需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ā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升——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íhú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穿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辞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假设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无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作者认为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请解释这三个字的具体含义     “吞〞: 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汲取);                                 “品〞: 品:体悟( 焚香沐浴,如饮醍醐 )(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吞〞是知识积存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升,“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乔〞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假设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2.作者认为“吞〞“啃〞“晶〞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