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把握数学课堂教学时间
1.增加同学活动探究的时间。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知识生成的过程,而不要仅仅关注结果。《标准》指出,同学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到数学活动中。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出来的,而是通过同学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来的;同学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数学思想的生成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同学通过操作、实验、探究、猜测等活动得来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同学的,教师应该减少自己的讲解时间,增加同学活动探究的时间,激励同学"动手做',发挥同学学习主体性,让同学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2.同学要有足够的思索时间。
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为了加大教学容量多讲题,为了公开课、评优课完成教学任务,经常在课堂上抛出问题后直接讲答案,或者从一个环节迅速跳到另一个环节,同学没有思索时间、反应时间,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大部分同学不知所云就结束了。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同学却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打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古人云:静思出智慧。教师要舍得放时间给同学思索,增加同学思索的时间,让更多同学在思索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在思索中体会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这样才干真正提升同学的学习效率。课堂上应避免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同学的思维,以少部分同学的思维代替大部分同学的思维。
3.一定要留有作业时间。
同学作业是反馈其知识掌握状况的一个平台。但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经常从上课讲到下课,根本没有同学学习的时间,作业都留给同学课后完成。而有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怎么可能在课后没有老师监管的状况下静心作业?作业的质量可想而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安排时间让同学作业,通过同学的作业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拓展〕的内容,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2数学课堂教学时间一
首先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同学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同学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同学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同学"碰碰壁',引起同学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必须要'的准备。同学们皱眉凝思,积极思索,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激烈。
其次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同学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同学独立思索,让同学主动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意同学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更正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同学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同学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革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再加以因势利导,则必定大大激发同学的革新思维。
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同学的学习状态,引导同学集中到学习中来。又如:可以提醒同学学会倾听他人回答问题,提醒同学注意写字姿势等。在很多课堂上,同学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同学有的互相推辞,有的说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同学分小组讨论前,教师应引导每组定好组长及中心发言人,要求同学人人参加。在同学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同学的发言,了解同学的讨论状态。
3数学课堂教学时间二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向教学75-法要时间
符合教学必须要的方法就是有效方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以为,花哨和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是在浪费同学的时间,是背离了新课改的精神,只要符合本节课的实际状况,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就是好方法,就是扎实有效的方法。如果用教法去套教材这是本末倒置,应该依据教材必须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依据知识结构特点,合计应该怎么教,为什么要这么教等问题。 在新课改浪潮里讲解法慢慢地被人们所淡忘,可是笔者以为讲解法是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不管在什么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还是靠语言交流,在课堂上同样主要靠师生和生生的语言交流。用好讲解法的关键是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例如,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第一课时教学,这节课有三大任务: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和规范格式。曾经听了这样一节课,列横式解决问题后,再介绍除法的另一种书写形式――竖式,教师要求同学动手操作,探究尝试,互相交流。在"同学探究尝试'阶段,教师发现很多同学不是按规范书写。笔者以为探究算理可以,但是"放手让同学探究'用在笔算竖式书写上不恰当,不合适。
"竖式'计算同学虽不是第一次接触,但是这种"二次除'的竖式格式同学还是第一次学习。除法竖式跟笔算加、减、乘法竖式有很大不同,同学掌握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这时教师要起引导示范作用,教师要边示范边讲解,让同学对竖式每一个步骤的意义、道理进行回想,观察、模仿,使同学留下深入的印记。必须要指出竖式除号和横式除号写法迥然不同,除号表示一种符号,要教同学怎么写,为什么要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这是跟读法统一、协调起来,而且除号的横线不会过长或过短。还要强调"先落后除'是体现"第二次除'的格式要求,并且用色笔写落下来的数字,引起同学的注意。同时,老师在同学做巩固学习时要重点巡视同学的竖式书写格式是否规范。笔者以为教师不要畏惧"讲解法',实际上讲解法用在恰当的时候,富有生命力,能节约大量课堂时间,也节约同学宝贵的时间,同学不要疲于订正,老师也不必苦于讲评、批改。让同学探究竖式书写显然容易造成竖式花样百出,这不仅白白浪费同学时间,而且将后患无穷。"探究'和"讲解'两种教学方法各有优势,各有所长,各有不够,关键在于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要得法。因此,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会发挥四十分钟的效益,不当的方法则浪费时间。
链接知识,把握联系――向知识建构要时间
由于受同学的知识、经验与年龄特征以及教材特点等限制,有的数学知识只能划分假设干部分分段施教,波浪式推动,螺旋式上升。基于这个熟悉,在数学教学中要随时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工作,显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同学获得较完备的认知结构。
例如:我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总复习课教学中,先是出示书上的例题:五(1)班有同学40人,其中13人参加了"春芽杯'书画比赛。参加比赛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解决这个问题后又补充了这样一道复习题"果园里有苹果树18棵,梨树12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几倍?'通过分析、比较显示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同学获得较完备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为同学往后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做了充分的准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其实质就是求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只不过表述的形式不同而已。做好知识间的"链接'工作,既要联系先行知识,还要为后续学习新知做好孕伏,为将来的学习储备相关知识,这样就能节约大量时间,赢得更多时间,使时间增值。珍珠虽美丽,项链价更高。把相关联的知识点"链接'起来,成为有结构的知识,它的意义和作用是深远的。教学要有前瞻性,才干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4数学课堂教学时间三
误区一:关于知识形成过程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同学有时间去深入理解和思索清楚,并理顺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要让同学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发生及形成过程,对培养同学学习兴趣及优良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忽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主要表现为压缩知识形成过程的时间,或很少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而将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知识的巩固及应用上。 省略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可能在短期内有一定成果,但不利于同学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故而不太可取,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一定要站在更为深广的背景下进行数学教学,要让同学真正学到知识、提升能力,而不是成为做题的机器,就应该着力于知识发生过程的浮现,不能压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时间。
误区二:关于同学独立思索的时间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索,没有同学的思索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索问题是必须要一按时间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为了充实课堂的内容,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学习,如定理、例题讲完后就是层层推动地学习,通常每道题做2至3分钟教师就匆忙叫停,反馈答案,一节课下来,大容量的训练让同学负担加重,但结果又不尽人意,因为同学思索的时间太少甚至没有,只有少数同学能跟上教师的步伐,大部分同学只能充当看客,这种数学课使同学数学学习能力下降,学习兴趣不高,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老师出题目,我不用思索,只等答案'的恶习,长此以往,同学的思维能力又怎能提升?为此,我们应当培养同学举一反三的能力,给同学足够的独立思索时间。
误区三:关于合作学习的时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施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的实施,数学课堂上同学活动的时间增加,教师在〔制定〕教学时特意留下活动时间让同学进行讨论或合作学习,但在合作学习中,一些教师为追求课堂上的热烈学习气氛,显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随意让同学合作一下,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同学思索的时间,就要求同学立即回答,当同学不能立即回答时。教师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合作学习一定要给同学留下独立思索、发言、讨论的时间,让不同程度的同学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赶进度而压缩学习时间。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