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教学构想:
对《与妻书》的处理,我主要扣住“吾衷〞来组织教学的。见下列图:
一. “吾衷〞是《与妻书》的思想核心。“吾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吾至爱汝〞,另一方面是“为天下人谋永福〞。 围绕这个核心,文章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抉择〞结果:“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二是“抉择〞原因:“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卒不忍独善其身〞。
因此,在教学制定上,紧紧扣住“吾衷〞展开教学,力图层层展现与显示之。
顺势以文章的“内容〞的解读带出文章的“形式〞特征的分析 :材料的处理——围绕中心组材、“详与略〞,结构上的整一——“递进与呼应〞,语言上的情感色彩——“悲〞与“壮〞。且以点带面,引导同学回忆文章的一般知识。
二. 鉴于《与妻书》的思想内涵比较浅近,同学单独理解应该说比较简单。
如何让文章的解读具有一定的深度与新意?因此,在制定教学的时候,力图将《与妻书》的思想内涵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与理解,如“舍生取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假设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等,以期让同学从人类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注脚。
但又合计到这些“引用〞的价值取向都与《与妻书》的在方向上相吻合,
会不会在同学的思维训导上失之肤浅或平面?因此,又引出这个学期学过的《我很重要》中的观点——一种看似与“舍身取义〞论相对的观点,“既然‘我很重要’,为什么要‘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以引发同学作更深入的思索,以期对同学思维训导的辨证性与立体感的诉求与达成;同时,对同学进行德育渗透。
三. 在教学环节上,主要制定了四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这样抉择?
②作者为什么要宕开一笔?
③作者为什么反复提到人生与现实的冲突?
④我们应如何抉择?
前面三个问题为文本本身的问题,后面一个问题为依文本延伸的问题。
为什么制定这四个问题?主要是基于四点合计:
一是切合原文的行文思路,概括地说原文的思路是就是按照“这样抉择〞→ “为什么这样抉择〞→“这样抉择〞来组织材料的。
二是四个问题之间在逻辑联系上构成“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整体构架,这种逻辑联系能使课堂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与深度。
三是既能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抉择?〞 使教学层次自然递进,以特别教学重点“作者为什么要宕开一笔?〞 又能以“作者为什么反复提到人生与现实的冲突?〞引导同学回忆小结全文,从而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鉴赏。前面三个问题一解决,顺势带出第四个问题“我们应如何抉择?〞 其实,课上到此,这个问题已不言自明。
四是制定这四个问题,感到思路清楚,主线明了,便于操作。
关于教学实施:
一. 校园网“教育视野〞一栏有个醒目的题目“思想是课堂的风骨〞,我欣赏。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力图让同学的思维活跃起来,但这种“活跃〞必需在老师的引领下在一个入情入理、有理有据的框架里进行。形象的说,我秉承的教学原则就是让同学“戴着镣铐跳舞〞,而不是“无主题变奏〞。所以,我总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引领者〞的角色,试图通过自己的“引领〞,引发同学对老师的“共鸣〞与对自己的“超越〞。
二. 活跃的思维必需以翔实的思维材料为依托,严谨的观点必需建立在充分的材料的基础上。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力求处理好同学的知识汲取消化与生成的关系,试图让同学主动开掘已有的知识储备,由点而面,形成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我尽力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激发同学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以解决新的问题。
三. 解读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也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既然课文无非都是例子,因此,这教学处理上,可以把深奥的文章引向简单,也可以将浅显的文章引向深入。在教学难度的处理上,我力求适度。既不让同学一目了然,又不致于让其苦思冥想而不得。前者可能会使课堂很热闹,但同学没有什么收获;后者可能会让课堂较沉闷,且同学不得要领。如问题设置“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我至爱汝’〞?由之牵引出作者“割舍之难〞 ,由“割舍之难〞牵引出作者“抉择之决断〞 ,由作者“抉择之决断〞牵引出作者“信念之坚定〞 ;又由之牵引出文章情感的“悲〞,牵引出文章的“壮〞。
关于教学缺憾:
一.最后5分钟,本意让同学依据‘课后学习’思索问题以提出问题,但只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作者与妻子相爱的时间和空间’都错了?〞当然无论只一个问题,但问题本身有一定的深度。只是这样的问题太少了。
二. 感觉授课不是很从容和舒展,有时间包袱。
几点后面的话:
在前一天,任丽萍老师、徐华宁老师、刘萍老师、王军老师已经听了我一节同题课,课后他们提出了很好的看法。特别要感谢徐华宁老师和任丽萍老师的建设性看法,他们的看法让我茅塞顿开。不是套话,是真心的。谢谢!
板书为自行制定,无论自以为差强人意,但可能有失偏颇。
《读〈与妻书〉偶得》“百年寒夜遍狼虎,一片丹心谋永福。披肝沥胆林意洞,撼地惊天与妻书。〞只想扣住文章表达一些感受,可能有固陋之虞。
谨以此就教于各位同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