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版《论语》十二章教案3-下载.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135225 上传时间:2025-04-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版《论语》十二章教案3-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版《论语》十二章教案3-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存语言。 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 师: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诵,解读,吟诵。 【制定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同学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二、朗诵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 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 师播放课文朗诵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诵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朗诵提示: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教师指名同学朗诵,并点评。 【制定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从朗诵开始进入课文学习,通过朗诵,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词作状语,天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或能够。〕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4〕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高兴〕 乐 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 课件出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索,就会困惑 ;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索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4.翻译全文,贯穿文意〔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句段精析〞栏目〕 师:同学们,《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生齐读课文〕 【制定意图】指导同学在朗诵的基础上进行默读,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再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和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自主译读课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同学贯穿文意,达到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学习目标。 四、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熟练背诵本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持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中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 师: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阐述自省以提升自我修养的观点。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索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关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遵守“义〞。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够。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的是要遵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索,才干有较大的收获。 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 师:《〈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预设 课件出示: 治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制定意图】将零散的“语录〞分类归纳,既整理了思维,启迪了思索,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做了准备。 1.品读“治学篇〞 〔生依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 〔1〕思索: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施行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预设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革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施行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施行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索必需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索,就会困惑 ;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干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干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3〕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习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预设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习的时候有所思索,有所体会。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独立思索,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索就不能深入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习和思索要结合起来,才干深入理解,有所体会。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干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干有真知灼见,才干有所成就。所以要提升学习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习。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随时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制定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整理、思索、交流,逐步消除同学与经典的隔阂,拉近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同学深入领会“学习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古为今用。 2.品读“修身篇〞 〔生依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 师: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交流明确〕 预设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强化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索自我。 〔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 进德修身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预设 坚定志向,强化学习,强化自我反省,等等。 【制定意图】这一教学板块,精心整合了教学内容,细致地安排了同学的学习活动,引导同学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同学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制定】 【制定亮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制定,我运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节课分三步〔“朗诵—解读—吟诵〞〕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存语言〞;第二课时通过分类品读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资料链接】 孔子的仁学观念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学为其核心,以“仁〞释“礼〞,强调复礼归仁。 那么,孔子仁学的要义何在呢? 孔子仁学最重要的三个层面,即仁之内涵,为仁之方,仁与礼之关系。 孔子之“仁〞,即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又超越血缘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是涵蕴、孕育各种美善德行的总德。一言以蔽之,在孔子看来,“仁〞就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 孔子释“礼〞归“仁〞,将仁的基本性质确定为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并宣扬为仁的自觉性,力图把“礼〞这种外在的制约,通过“仁〞的德行修养,化作主体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孔子所谓的“为仁之方〞即为仁的工夫与方法,主要就是“忠恕〞之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乃至万物,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待人待物,从而成己又成物。这不就是“爱人〞的具体体现吗?能如此,不就是一个“仁者〞了吗? 【疑难探究】 《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 ①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够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孔子鼓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干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精神。 ②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施行。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③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遵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关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④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需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施行,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同学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