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学案.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128189 上传时间:2025-04-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 《我的叔叔于勒》与《孤独之旅》 一、学习目标 序号 内 容 权重〔重难点〕 1 概述文章主要故事情节。 重点 2 学习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 3 理解文章的主题。 难点 二、相关资料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契诃夫称为“双璧〞。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游记三部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特别,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除了《羊脂球》〔1880年创作〕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我的叔叔于勒》、《米隆老爹》、《两个朋友》、《美丽朋友》、《项链》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第一学时 一、自主学习:完成以下预习任务 1.文学常识: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位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 、俄国的 、美国的 。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中篇小说《 》《 》《 》。 2.给加点字注音: 拮据 〔 〕 栈〔 〕桥 诧〔 〕 异 牡蛎 〔 〕 衣冠 〔 〕 阔绰 〔 〕 煞〔 〕 白 褴褛 〔 〕 撬 〔 〕开 3.解释以下词语: 拮据: 阔绰: 煞白: 褴褛: 与日俱增: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2〕小说的情节由 、 、 和 构成。 〔3〕描写人物的方法有 、 、_______、 和神态描写等。 5.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思维导图: 请以〔 〕于勒的格式,在括号内添加不同的动词 ,理清小说的情节安排。 〔 〕于勒——〔 〕于勒——〔 〕于勒——〔 〕于勒 第二学时 一、人物分析。 1.把文中菲利普夫妇关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并抄下来,思索: 〔1〕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关于勒不同的称呼?  〔2〕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关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完成表格: 于勒的经济状况 关于勒的评价 采用的行动 当时行为不正,糟蹋钱 赚了点钱,希望能够赔偿父亲的损失 租了一所大店铺,做一桩很大的买卖 于勒成了穷水手 暴露出怎样的社会问题? 2. 汇总:把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全部列出,进行思索讨论:于勒值得同情吗?为什么?你是怎样看待小说中的“我〞? 3.关于本文有四种主题说。请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1〕“金钱关系〞 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迥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显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同情。 〔3〕“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迥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喜爱虚荣的丑态。 〔4〕“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求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碰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入地显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我的观点: 第三课时 【对比阅读】 速读《孤独之旅》,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                              。     故事情节:                                                                      。  环境:                               。 【梳理结构】 把情节分清楚: 开端〔    〕:交代了                         。 发展〔    -   〕:故事的发展。写                                                         。  高潮〔    -   〕:故事的高潮。写                 。 结局〔   -    〕:故事的结局。写                                                       【人物分析】 1.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                                                                                                                                                                        【探究写法】 本文的主要写法有哪些?起到什么作用? 1.                                                                             。                                                                                       2.                                                                             。                                                                                       【反思】    写好小说,要注意哪些要求?                                                                                                                                                                            第一、二课时的答案在课件上。 参照答案: 第三课时 【对比阅读】 速读《孤独之旅》,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故事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难,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第二部分〔2-27〕:故事的发展。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荡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第三部分〔28-49〕:故事的高潮。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荡中放鸭、找鸭。 第四部分〔50-52〕:故事的结局。写杜小康在芦荡中历经重重苦难后战胜了孤独,终于长大了。 【分析主体形象】 1.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他是一个理解父母苦衷,为家庭分忧的孩子。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2.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例如,写父亲一个劲儿地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儿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略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初次面对芦荡时也是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需显得冷静〞;写鸭子“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饱经沧桑的父亲尚且对将来深感茫然和恐惧,更何况是小小少年杜小康呢?作为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到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呢?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亲颠沛流离,到偏远的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同时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难的条件中历练,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干成长。 [本文的主要写法有哪些?起到什么作用?] 1.心理描写细腻,深入主题。 文章对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杜小康由恐慌到面对直至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他的不同感受表现出来,深入了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出色。 文中对赶鸭路上行船水面的描写,对空旷的芦荡的描写,对暴风雨的描写,都特别了“孤独〞的意境,展现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们对表现人物的变化和特别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