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
新生儿破伤风系由破伤风杆菌从脐部侵人而引起的一种急 性严重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牙关紧 闭为特征,一般在出生4 一 7d出现抽搐症状,故有“脐风”、“七日风”、 “锁风”之称。由于无菌接生法的推广,其发病率已大大下降,但在偏远的 山区及私自接生者仍不罕见。
【临床表现】
1. 潜伏期大多3 — 8d,也可为2 一 21d。潜伏期越短,病情
越重,病死率越高。
2. 早期症状是牙关紧闭、吸乳困难、烦躁不安,继之出现肌肉痉挛及强直,包 括咀嚼肌、腹肌及脊柱竖直肌。由于牙关紧闭、面肌痉挛而出现苦笑面容,颈强 直、吞咽困难、腰肌强直性收缩造成角弓反张,上肢屈曲、内收,双拳紧握。由 于喉肌、呼吸肌痉挛可导致窒息和青紫,甚至死亡。
3. 患儿神志清醒,早期多不发热,以后可因全身肌肉强烈痉挛或继发感染而致 体温升高。经及时处理能度过痉挛期者,其发作逐渐减少、减轻,2 -3个月恢 复正常,不留后遗症。
【评估要点】
1. 一般情况:了解患儿出生断脐时是否曾用了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剪刀、线 绳,接生者的手或包盖脐残端的棉花纱布是否严格消毒。
2. 专科情况:观察患儿有无抽搐的表现,特别是轻微刺激后抽搐明显;有无本 病特有的抽搐表现,即牙关紧闭,苦笑面容,上肢屈曲、内收,双拳紧握,角弓 反张。
3. 评估家长对本病病因、护理、预后知识的认知程度。
【护理诊断/问题】
1. 有窒息的危险:与喉肌、呼吸肌痉挛和气道分泌物增多有关。
2. 有受伤的危险:与反复抽搐有关。
3. 营养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抽搐增加消耗及面肌痉挛、张困难、吞咽困难有 关。
4. 家长焦虑:与患儿病情危重有关。
【护理措施】
1. 将患儿置于单独房间,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各种刺激如强光直射、大声喧哗、 碰击病床等,以免诱发痉挛发作。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宜在镇静剂发挥最大疗效时 集中进行,尽量减少搬动和刺激。选用头罩吸氧,以避免鼻导管的刺激。应用静 脉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引起患儿抽搐,保证药物顺利进入体内。
2. 按时准确应用镇静剂。及时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反复发生痉挛、 呼吸暂停及严重青紫者,要及早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3. 密切观察、记录病情变化,注意抽搐发生的时间、强度、次数、持续时间和 间隔时间,抽搐发生时患儿的面色、心率、呼吸等。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一旦 发生强直性抽搐、窒息等危急情况,立即进行抢救。
4. 加强腔、脐部护理,脐部有感染时,每日用3 %过氧化氢液或1:40高 锰酸钾液清洗脐窝内脓性分泌物,再用碘酒、酒精消毒,消毒后的棉签、纱布应 焚烧。
5. 给患儿剪短指甲,双手掌心握无菌纱布,防止抽搐时指甲刺破手掌皮肤。患 儿因抽搐出汗多,特别是颈项、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要每次洗净后用软毛巾擦 干。
6. 本病病程长、消耗大,加上牙关紧闭、喂养困难,病初痉挛发作频繁时须暂 禁食,给予静脉高营养支持;痉挛减轻后给鼻饲。插胃管前应先给镇静剂;每次 喂奶前先抽取胃内容物,明确有无胃储留;根据胃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喂奶量; 喂奶后取侧卧位防窒息。在病情稳定或好转后,试用奶瓶喂养来训练患儿吸吮力 及吞咽功能,达到最后撤离鼻饲管的目的。
【应急措施】
1. 出现强直性抽搐不能自行缓解时,及时通知医生,静推镇静止抽药物。
2. 出现呼吸暂停,立即给予人工呼吸,加大氧流量吸氧。
【健康教育】
1. 分娩时要选择医疗卫生条件较好的医疗单位,如在家中急产,脐带未适当处 理时,应该将婴儿送到医院或卫生所进行重新处理。在条件差的地方,应将剪刀 煮沸lh后才能应用。结扎的脐带残端应用碘酒、酒精消毒。脐带用消毒的纱布 覆盖和包扎,必要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 向患儿家长讲授有关育儿知识,指导家长做好脐部护理。
3. 患儿出院时向家长详细交代喂养方法、肢体按摩法,促进功能恢复,避免后 遗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