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怎样提高初三数学成绩方法
1、重视构建知识网络宏观把握数学框架。要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三角比、统计和几何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分类、定义、性质和判定,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
2、重视夯实数学双基微观掌握知识技能。在复习过程中夯实数学基础,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入,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将新知识及时纳进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出最正确组合信息,寻找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3、重视强化题组训练心得数学思想方法。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而总结出它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学会观察、试验、分析、猜测、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4、重视建立"病例档案'做到万无一失。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病例卡',把平常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常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这样到中考时你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我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存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
2数学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同学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工作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制定〕一些同学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同学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我又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我让20名同学用厚0.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 0.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同学用厚0.2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 0.5、0.2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
课堂上我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两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连得到两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体积,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如果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体积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帮助同学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另一证法。同时不仅向同学讲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材料为什么让大家各自准备,而且有意识地让同学损坏串连到一起的几何体和各自的小圆柱。通过这些使同学熟悉到只有齐心协力才干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教学具有不仅使同学学知,学做;而且使同学学共同生活,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任务。
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互相交流〔沟通〕的方式。同学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同学学习的参加者、引导者和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同学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施行教学。这要求我们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同学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同学身边,与同学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我们与同学一起讨论和探究,激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索、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同学的顾问,当他们交换看法时的积极参加者;要求我们与同学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同学感到我们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3数学课堂兴趣
利用多媒体,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而且非常直观、生动。能集中同学的注意力,激发同学的兴趣,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内容时,用复合投影出示:花丛中有2只蝴蝶,然后抽拉复合片:从东方飞来4只,又从西方飞来3只。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都抢着回答:"花丛中原来有2只蝴蝶,先从东方飞来4只,又从西方飞来3只。'接着提问:"花丛中一共有几只蝴蝶?'
同学一齐回答:"2+4+3=9.'这时我反向抽拉复合投影片:3只蝴蝶先飞走了,随后又飞走了4只。又问同学:"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花丛中有9只蝴蝶,先飞走了3只,随后又飞走了4只。'接着我又问:"花丛中还剩几只蝴蝶?'同学很快说出:"9-3-4=2.'多媒体的运用,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动画展示给同学,不仅增加了数学的趣闻性,而且也把同学的思维的"闸门'给打开了。
创设情境,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小同学好奇心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地创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小同学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年级的同学刚进小学大门,觉得学习环境变了、内容多了、负担重了,使他们原来对小同学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就消失了,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数学课堂中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各种情境,比如可以把有关的学习内容编成儿歌、动手操作、夺红旗、小红花的奖励等来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
4培养数学发散思维
给同学提供发散思索的机会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方一直合计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索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同学探讨问题解决的多种途径,会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证实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2倍时,有如下一些途径:(1)作短线段的二倍线段,证实二倍线段等于长线段;(2)取长线段的一半,证实一半的线段等于短线段;(3)如果长线段是某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取斜边上的中线,证实斜边的中线等于短线段;(4)有四个以上的中点条件时,合计能否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实等等。当然对这些途径,都应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寻找。
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活动。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同学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可通过讨论启迪同学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同学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一道典型题目,寻求多种途径的解法,促使同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索分析。采纳一题多解时要引导同学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索,以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同学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规律。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将一题演变成多题,而题目实质不变,让同学解答这样的问题,能随时依据变化的状况思索,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别和一般的关系。使同学不仅能复习、回忆、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而且能使同学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技巧学牢、学活,加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转换角度思索,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势,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索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同学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同学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动,使同学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333可以连续减多少个9?应要求同学变幻角度思索,从减与除的关系去合计。这道题可以看作333里包涵几个9,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其发散思维必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