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附件3
河池市中学语文优秀论文〔教学制定、教案〕
评选登记表(封面)
姓名
单位
联系
联系
地址
题目
《乡愁》教学制定
内容摘要或主要观点、革新点
乡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结,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的一曲。因为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别的时代,由海峡对岸的游子抒发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本节教学制定的革新点在于以朗诵为主线,分层推动式朗诵。一般的课堂朗诵就是齐声朗诵、各别朗诵、角色朗诵等,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同学“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会。而《乡愁》的朗诵制定就不一样:〔1〕请你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进行朗诵。〔2〕听《乡愁》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语速。〔3〕请你带着柔美、哀伤和深情来进行朗诵。在结束品析诗歌时,再让同学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朗诵。让同学在反复听读和诵读中,体味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之美,同时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另外,本篇教学环节的命名也能让同学感受到诗的节奏美。如在文本解读这一环节中,制定了三个板块:〔1〕读《乡愁》,感受诗的音乐美;〔2〕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3〕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学校推举看法
专家评审看法
参评教学制定
《乡愁》教学制定
教学内容
《乡愁》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同学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动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基于以上原因,《乡愁》的教学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同学第一次接触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有关常识并不了解,可喜的是我的两个教学班级的大部分同学都比较喜爱诗歌,通过同学的朗诵、背诵、比较阅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制定
乡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结,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的一曲。因为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别的时代,由海峡对岸的游子抒发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在这节课中,我以朗诵为主线,让同学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之美,同时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理论依据
朗诵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朗诵有助于同学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诵中,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诗深入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同学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听读与诵读,体会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深入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同学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同学准备:查找有关余光中的资料及有关描写乡愁的诗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同学活动
制定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思乡曲》
依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大部分是内宿生〕给同学谈谈想家的感觉,并朗诵小诗《想家的心情》: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同学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入思念家乡的氛围。
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是内宿生,有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情感体验,同学容易进入情境。
二、走近余光中
依据同学介绍的实际状况给予适当补充。
同学展示查找到的有关余光中的资料。
同学自己查找资料,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文本解读
〔一〕读《乡愁》,感受诗的音乐美
1、教师进行朗诵指导
读这首诗,我们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
第一要素是把节奏读好。
第二,节奏读好后,要注意诗中较大的停顿。
第三,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需要读得抑扬顿挫,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
第四,朗诵这首诗时还要注意音变与轻声。第三节的“啊〞要读作“呀〞, “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
本诗感情基调是柔美、哀伤、深情。教师在指导同学进行朗诵要注意同学的情感,语速要缓慢,还要适当读出颤音。
1.请你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进行朗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听《乡愁》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语速。〔播放朗诵视频〕
3.请你带着柔美、哀伤、深情来进行朗诵。
本节课以朗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教给同学正确的朗诵方法很必要。
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有助于同学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二〕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
感情是看不见的,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给同学简单介绍意象的概念。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这首诗借助了什么样的意象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如何能表现作者的乡愁呢?同学思索、讨论、各抒己见.
5.概括每小节诗的内容:亲情———爱情———哀情———盼统一
6.作者由个人的乡愁上升到民族之愁;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升华到最后一个小节的爱国之情。
7.请大家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朗诵。
学习朗诵诗歌的技巧,这是从感性上初步感受诗歌,但是,要真正把一首诗的神韵演绎得出神入化,还得要准确地把握它的情感。因此,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同学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1.拓展延伸,让同学进步体会乡愁。
“乡愁〞,要求也用诗歌的语言来描述,并用上一种修辞方法。
○乡愁是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
让同学展示古今中外有关乡愁的诗歌。
◎席慕蓉的《乡愁》
◎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台湾诗人彭邦桢《月之故乡》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2班说“乡愁〞。
1.让同学展示收集到有关乡愁的诗,以培养积存的习惯。
2.第二步的制定是让同学学以致用。
四、老师配乐深情朗诵《乡愁》结束本节课。
教师配乐朗诵《乡愁》。
让同学闭上眼睛,用心用情感受诗歌的美。
让同学在教师设置的氛围中再次感受诗歌的美。
板书制定
亲情
爱情
哀情
盼统一
小时候----邮票
乡
愁
托
物
寄
情
读《乡愁》,感受诗的音乐美
思乡情
爱国情
长大后----船票
后来啊----坟墓
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
而现在---海峡
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