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北京时间10月16 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 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 和核心舱的第二批“入住人员”,这次全球直播的《天宫课 堂》更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国空间 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 正一步步实现。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 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 进的步伐从未停止” “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
物换星移,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 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 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 现实的征程却刻骨铭心。国庆期间,讲述父母先辈们为了新 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的我的父辈》燃爆 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 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药雕刻师和 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 的人。”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 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破防。如果说爱国是最深 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为民族复兴、为航 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说到 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 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 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 作为 世界四大文明中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 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 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 “传统”和“现代”的意蕴。把载人航 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 建65周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 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一一“身份”的变化,代表着 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当在每一名中 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创意十足,更意味 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延伸。中国 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是对无垠太空的“心之向往”。 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白,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 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央视《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
的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 的情感体验,出生在新世纪的我,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 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矫健的身姿,为祖国感到骄傲;我 看到“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成功,掩饰不住对祖国科技发展 的自豪和喜悦;我还看到互联网已经触及千家万户,鼠标一 点,指尖一触,便无处不达……
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回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 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是未来的你, 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 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 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 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 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掌握高精尖知识, 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抗挫折之心。 人生实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风浪,又 何尝不应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扬姿态去面对呢?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 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 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 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 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 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 西值得坚守 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 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 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央视《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_年前,“太空 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 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 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 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 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 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 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 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 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23年,神舟 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 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 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 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 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 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 官”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穹、“羲 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 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 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 更深邃的未知区域。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 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 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根据安排,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人将第一次在 太空中度过春节。期待除夕守岁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听到 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
央视《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
“天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座空间站。你还别说,“天 宫”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定的,那里面如一座宫殿,样样俱 全。
空间站是一个可供宇航员短期住宿,并可以做各种太空 研究和实验的“太空酒店式实验室”。那为什么要修建空间
站呢?空间站可以测试未来可能用于太空飞行的各种技术设 备。还能获得“失重”环境这种在地面上难以长时间获
得的特别环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当高,能一次在太 空中多待些时间,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所以 这样一个功能全面,又能让宇航员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诞生 了。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我们“宫殿”的规划。
天和核心舱就是宫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员们居住。货 运和载人飞船就如地上的车辆一般,用来运送货物和人员。 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目前还暂未完工它们就是“宫殿” 中的研发实验室,用于各种太空实验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会面临各种可想而知的危险,其中的威胁来自于 我们熟知的太阳。众所周知,太阳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依 靠,它提供源源不绝的各种能量,滋养万物生长。但是它释 放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都是非常致命的,这两种射线能轻易 穿透你的皮肤,破坏身体所有细胞。那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 可以天天晒太阳呢?那是因为,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把它们 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间站架设的位置必须考虑这个安全因 素。国际上一般选择了在距地面10公里的位置,我们的 “天宫”,为了程度的安全,架设在距地面4公里的位置。 这样既能获得地球磁场的保护,也能获得大气层的保护,一 举两得。
古时的天宫,据说在云端,那里住着各路神仙,虚无缥 缈,看不见摸不着。今时的“天宫”住着许多宇航员和科学 家,他们在高高的天上为中国的太空科技进步,不断努力, 让我们不再依赖国外技术,在俯瞰地球的同时也能真正放眼 整个宇宙,对太空的了解不断深入。
所以,我们的“天宫”真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宫殿啊!或许 这就是“天宫”之名的由来和美好寓意吧。
“天宫”之门已经打开,腾云驾雾,遨游太空,未来可 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