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如何培养数学兴趣
培养同学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同学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熟悉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同学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同学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同学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
这就必须要教师引导同学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同学去思索,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同学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改正。
培养同学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管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同学学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同学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同学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引导同学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同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同学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别内容或特别方法进行这种特别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2数学兴趣的培养一
及时表扬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小同学争强好胜的心理反应十分激烈,喜爱在众人面前特别是自己的老师和同学面前彰显自己的优点。教师对同学的表扬和赏识可以加强同学的自信心,使同学更乐于表现自己,从而提升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当同学取得点滴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与表扬。教师简单的一句表扬就可以激起同学学习的兴趣。
同学碰到难题向老师求助时,老师帮同学解决完以后,也要给予表扬。如:"你真棒!'"你真聪慧,老师因你而自豪!'"你是个认真的孩子,怎么这次粗心了,哪里有问题老师帮你解决。'老师的表扬可以是同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强同学的自信心,唤醒同学的学习兴趣。
活知识积存,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依据先前熟悉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存,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同学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索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同学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同学的知识积存,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熟悉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的震动,感受到踏踏实实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同学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同学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3数学兴趣的培养二
调整教学结构,改善学习方式,唤起学习兴趣
一个哲学家说过:"新的内容要有新的形式与它相适应'。新的数学课标、理念呼唤调整课堂教学结构,适应全新的数学。在传统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式'的影响,以"统、独、死、费'为特征,过分强调一次性和性,忽视了创造性和多样性,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和技能训练,轻视思维的训练与〔拓展〕,形成了重基础计算、推理,弱于动手创造,弱于科学,缺乏探求真理的热忱向往,同学学习无兴趣、无乐趣,更无从谈起时代人才的培养,无从谈起与时俱进。通过2年的施行,笔者认为在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是激发同学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措施。
课堂教学中教师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留出时间、空间让他们去发挥潜能,自己去创造,主动去探求知识,自己建构知识。有施行证实效果非常好。例如:在西师一册分类教学中笔者做了有益尝试,其具体做法是:①创设一个富有童趣而且贴近同学实际生活的情境;②在这个情境中大胆让同学去发现寻找问题;③独立思索问题解决的策略;④通过猜测、假设、学具操作去尝试解决;⑤互动交流,互动相长。这样改变了学习数学的现状,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诱发学习兴趣
"趣不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是学习的产物,是有效学习的必定产物',数学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生活中随时充满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必须要数学。数学教学施行证实,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抽象变直观,遥远变为现实。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诱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例如:在西师一册"11减几'的教学中,做法是:①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数学的学科特点,兴趣爱好,教学语言生活化促进语言交流。妙用生活化、童趣化的语言,有效感染同学,给平淡的数学增添神秘的色彩。从人文化和生活化的角度去提问,吸引同学倾听;②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学内容应选择有趣,贴近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材料,应用这些内容有利于同学主动从事观察、实验、验证、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素养。又例如:"统计'一节的教学中,我带孩子到学校花园去经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又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中,我制定了一个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做一次"小制定师',把长方体、正方体组装成一件自己喜爱的几何图形。扩展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让同学去创造,体会数学的价值,诱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数学兴趣的培养三
用真挚的情感调动兴趣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熟悉某种事物的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情感密切联系着.可以说,积极的情感是兴趣深厚的增进剂,因为情感积极既能够增加兴趣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又能坚持兴趣的稳定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说:"我认为,关于一切来说,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这些话都显示了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同学心理,创造适当的情景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古印度国王挚爱下棋,但却苦于棋无对手,于是向全国悬赏下棋高手.一个青年人赢了国王,国王许诺答应他一个要求.青年人说他的要求不高,他要国王给他麦粒,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以此类推,每格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的2倍,一直放到第64格.国王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过不久,大臣气急败坏地跑过来对国王讲,全国仓库的麦子都不够给这个人,而且这个数字大得超过了恒河沙滩上的沙粒.同学们马上饶有兴趣地展开了短时间的激烈讨论.他们对故事中麦粒的计算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老师不失时机地指出必须使用"乘方'这种新的运算才干算出每格棋盘上的麦粒,最后求和.这充分引起了同学关于新知识"有理数的乘方'的期待与迫切学习之情.这节课就是通过介绍生动而有趣的数学传说,创设了具有庞大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产生想学、好学的心理,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指导操作、激发兴趣
同学理解和掌握知识总是以感性熟悉为基础,感性熟悉丰富,表象清楚,理解就深入。动手操作关于同学学习数学,调动同学参加的积极性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同学动手操作,使同学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如学习圆柱、圆锥的熟悉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时,可以让同学通过观察实物,并动手折纸、装水、放沙、反复试验,亲自施行。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可以把同学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
接着,让同学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施行证实,让同学动手操作参加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升同学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同学的数学潜能。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