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比本领》的教学反思范文
《比本领》的教学反思范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经过了认真的备课后,教学环节确定下来:把识字融入故事教学之中,利用已经学过的多种识字方法主动识字。培养孩子的精读能力,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猴子、梅花鹿的心理变化,从而意识到“合作〞的力量和给人带来的快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情境,调动孩子愉悦的心理体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出示动物头像引入,让孩子和主人公打招呼,把孩子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再用“摘苹果〞游戏复习生词,契合了本文的故事情节。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故事情节作为主线,即便是进行词句、识字等知识点的训练,也借助故事主人公之口融入故事之中。
二、分层训练,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进入故事的核心之后,让孩子用“读、勾、体会、感情朗诵〞等学习方法进行分层训练。出示重点句,引导孩子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没精打采、得意洋洋、一口气、急得团团转、一定〞等,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做动作、补充人物语言、情景体验等多种方式,调动孩子的语言积存和情感体验。如体会“一口气、轻轻一跳〞,让孩子做一做,想一想,这些词语让你觉得梅花鹿怎么样?同学说出:自信、轻松、容易等,在理解的基础上丰富完整地进行表达。同时,结合课文进行识字,如:“急〞,老师范写,同学观察并依据偏旁编故事记忆字形,再放到句子中朗诵。在重点区别“俩、两〞的用法时,我利用同学读句子,另外同学评价,将字的不同读法融入其中。“他们俩读得怎么样?〞“他们两个读得怎么样?〞在朗诵、问答中不断巩固读法,并用对比填空强化知识点,让同学掌握用法上的不同〔带量词与不带量词〕,当堂过手,提升课堂的容量与效益。除朗诵落实,随文识字,在本课还进行了书写的指导。“象〞是个笔画繁多的字,经过老师的提示,同学将每个笔画都结合大象的特点想象成了大象身体的各个部位,象头、象牙、象尾巴等,在趣味中记忆字形,观察字形,书写生字。
三、重视教学环克制定,关注同学参加学习活动的“面〞与“度〞,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中,我都会精心制定一些“大众化〞和“精品化〞的环节设置。“摘苹果〞“开火车〞“角色朗诵〞“两与俩〞都可以很多孩子参加〔或在老师提示下参加〕, 每个孩子都能发言,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一些较难的问题则可以发挥学习能力较强孩子的“领袖〞作用,辐射到全班,同学在交流中汲取知识,提升精读能力,引导思索的深度。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自己教学目标完成,特别了教学重点,基础知识过手,孩子的合作意识与能力都得到提升。如果在时间许可的状况下,还可以进行拓展阅读,结合同学实际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使文本的内容得以延伸。
《比本领》教学反思范文
《比本领》教学反思范文
《比本领》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梅花鹿和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通过比赛摘果子,它们知道只有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以谜语导入再配以简笔画揭题,激发了同学参加的热情。接着看课题提问题,读文多形式识字,然后逐段学文,总结拓展,进行快乐积存。力求达到实效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这节课上下来,我总感觉意犹未尽,相信同学们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课题时制定的谜语,不但激发了同学的兴趣,而且间接的向同学介绍了有关金丝猴、梅花鹿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我认为同学一开始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了。接下来看课题提问题便完成的非常顺利,同学问题抓的很准,可以说一步到位,让我感到平常的努力没白费。在学习课文时,我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主线,抓每一段的特点来展开教学,如第一段训练读——有信心的读。第二段读演结合,重点理解“得意洋洋、没精打采〞等。结尾重点抓课文的理解、想像、拓展延伸,并引导同学积存词汇,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按部就班使课堂更加有活力,同学学习主动,思维活跃,朗诵热情特别高,真是其乐融融。
本课中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是板书制定比较新颖,简笔画为主,条理清楚,主题特别,比较生动。在学习第二段时,看陈硕、方朝阳一喜一悲的反差表演,那么逼真,那么生动,关于词的透彻理解让我激动不已。再者,课终联系实际谈合作,并展开合作摘苹果认生字活动,既巩固了生字又激发了小组间的合作意识,同学兴致极高。在整体学习课文时,孩子们都能积极参加、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几句关于合作内容的俗语以贺卡的.形式展现,既积存了词语又为下一篇课文《贺年片》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有人称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不仅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同学阅读的促进者。〞教师作为文本与同学的中介,应起到向导的作用,积极营造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同学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本堂课的教学使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在教学中,放手放的还不够,小组合作摘苹果的参加面不够广。今后还得注意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灵活驾驭课堂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