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11月期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优****虫 文档编号:10109683 上传时间:2025-04-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11月期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5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11月期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 2 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试题 语文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94 岁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上台给比自己小整整 30 岁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颁奖。 “ 故宫很具体,走遍 9000 多座房屋,1200 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 20 双布鞋。” 这是 2018 年 12 月 15 日“影响中国”2018 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 度文化人物。 012 年年初,故宫正处于低潮。深陷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 8 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大家都很关心新官上任会有哪三把火,单霁翔 2 5 却笑言:我一把火都没有,因为故宫古建筑群最怕火。 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故宫的 1200 多座建筑,9371 间 房屋,凡是门都要推开看一看。 从位于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 4 公里。自 2012 年年初担 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的每个工作日,这样的例行巡查已经让单霁翔走坏了 20 多双布鞋。 大夏天,助理脖子上挎着相机,吭哧吭哧跟着跑,偷偷抱怨:“跟着我们院长,费鞋。” 故宫收藏着众多文物,鲜有人能够将其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做到了。他可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 位数: 1 862690 件(套),这是 2016 年年底的数据。 ( 摘编自《故宫,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材料二:对于几个世纪前的外国人来说,进入古老的东方帝国——中国的宫廷甚至面见皇帝,是一件 相当不易的事情。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到中国,就将此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在中国生活了接近二十年 后,他才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真容。 利玛窦在札记中记录,他们被召入一间大殿,“看上去足可容纳三万人,是一座壮丽的皇家建筑,大 殿的另一端,有一个顶部高拱的房间,有五扇大门,通向皇帝的起居室。皇帝的宝座就在这个高拱着的圆 顶的下面。” 此时高居圣位的是明朝倒数第四个皇帝万历,他已取消了早朝,这些洋人被领到空空的宝座前行礼, 一名朝官在旁按时高喊鞠躬、起立,以及“其他应该遵守的程式”。 这次机会得益于利玛窦进献给皇帝的礼品。一座自鸣钟引起了万历的兴趣,奏折呈交了半年以后,据 说皇帝突然想起来,问身边人:“那座钟在哪里?就是他们在上疏里所说的外国人带给我的那座钟!” 利玛窦自此获准留在京城,不时入宫担任钟表匠。 利玛窦始终没能见到皇帝,这一突破要交由他的后继者来实现。据统计,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有近 千人,其中不少供职于宫廷,从事天文、医药、翻译、绘画等工作,甚至身居高位,与皇帝私交甚好。 - 地球彼端,他们的家乡欧洲兴起了一场持续上百年的“中国热”。英国花园里出现了中国凉亭,乔治 三世和华盛顿留起辫子,一位冒充康熙女儿的“中国公主”震惊了巴黎上流社会。伏尔泰、莱布尼茨、亚 当•斯密等思想家以中国为参照,对欧洲社会进行激烈的批判。 ( 摘编自李慕琰《故宫六百年:在中国与世界之间》) 材料三: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我们需要放到文明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去认识它。紫禁城的营建规 划,受到《周礼·考工记》的深刻影响,处处彰显自古沿袭的都城营建原则。紫禁城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三 重城制度,还附会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五门三朝”等古制布局,体现出儒家的理想追求,成为 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最高典范。 紫禁城建筑的设计理念,映射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 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 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和”的概念,日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而中华民族的这一理 想追求,就集中体现在紫禁城之中。紫禁城建筑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笔直的中轴线贯通子午,前三殿与 后三宫在中轴线上均匀排布。前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个殿的名字里都有一 个“和”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 明末清初,越来越多的西方使节、传教士来到紫禁城。这些外国人士进入中国后入乡随俗,在衣食住 行等方方面面积极适应、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从 1601 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进京开始,连续 237 年,都有具 有专业技能的西洋人为紫禁城服务,他们在皇宫中从事绘画、钟表、医药等方面的专业工作。清宫绘画作 品中,就有不少出自西洋宫廷画家之手。在中西画师的交往过程中,欧洲焦点透视画法与中国笔墨风格相 互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画风。不同于中国的水墨写意,西洋画师郎世宁、贺清泰、潘廷章、王致诚等 人画出的人物、花鸟、马匹、大象等,都逼真写实、栩栩如生。如《哨鹿图》《贵鹿图轴》《贡象马图卷》 等,都是此类佳作。 新世纪以来,“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在故宫博物院多次举行。展览为弘扬传承“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优秀历史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注入永续之力,为研究中外文化、艺术 交流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共建人类文化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 故宫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各国文化在此交流、交往、交融,中华文明在此与世界各文明 交流互鉴、相得益彰。这种对世界丈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突 出了中华文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面貌。 ( 摘编自章丽整《故宫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黄永玉颁奖,表明单霁翔影响力大。 B.在中国生活近二十年的传教士利玛窦,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和皇帝的风采。 C.从文明产生发展的进程看,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的布局体现出儒家的理想追求。 D.紫禁城设计理念影显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思想,天人、社会、身心都很和谐。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例行巡查故宫的单霁翔,已经走坏 20 多双布鞋,意在说明故宫之大。 B.材料二中传教士受到的礼遇与欧洲社会的“中国热”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C.材料三以中西画师交往中产生新画风为例,告诉人们文化交流往往会产生佳作。 D.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平性,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横线处的一项是(3 分)() _________,古代欧洲文明展览在故宫中举办最为适宜。 _ A.以游客的合理需求为第一出发点,同时考虑故宫所承载的文化导向性作用。 B.故宫不仅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一大象征,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象征。 C.古代欧洲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促进过生活水平的提高。 D.古代欧洲文明是全世界共有的遗产,中国是全球分布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4 .材料一列举了大量具体翔实的数字,材料二讲述了利玛窦等传教士在中国的经历,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 分析其效果。(4 分) .以“故宫文化”为例,结合材料三分析文中画线部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具体内涵。(6 分) 5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孩子的讲演 萧红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 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 “ 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捂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站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 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米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看 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糖。 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 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 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檐前行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 来。 “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 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 有开口,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 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 我说日本兵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太小,打日本兵不分另女老幼。我当勤 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 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晴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人,就像 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他们的眼光都像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 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光。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 听众。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但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 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潮水似的向他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 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 “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想马上发 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 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 “ 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 日本帝国主义……”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眼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 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自己是在做什么。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 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讲得好, 别哭啊……再讲再讲……”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 他便趺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持续到半夜。 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桌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栅栏上那么粗蛮,他手里 握着一个红色的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他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 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 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和他同屋睡觉的另外两个 比他年纪大一点的小勤务的鼾声,证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而不是在讲演。 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 身边一样。“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 人。 一九三八年十月 (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花胡子因为形象滑稽而被听众嘲笑,不仅表现了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也为王根出场埋下了伏笔。 B.王根开口讲演之前,他圆圆的小脸、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笑声中洋溢着对他的爱悦 C.讲演过程中,听众的情绪与王根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反差,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 D.王根在讲演之后持续做梦,表明他对这次的讲演耿耿于怀,紧张和懊悔等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取材巧妙,作者通过体察入微的笔触,以欢迎会上孩子的讲演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 活。 B.小说语言风格多样,叙事语言沉静冷峻,人物语言既有成人的戏谑,也有孩童的天真,具有高超的艺术 性。 C.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透过儿童对他人的细心观察,对自己的细腻反思,呈现出自然流淌的朴实情 感。 D.小说和孙犁的《荷花淀》一样,表现了抗日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表达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宏大主 题。 8 .小说的主角王根虽然还只是一个九岁孩子,但战争让他“把自己也变作大人”。作为孩子和大人,他有 什么不同表现?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两处。(4 分) .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9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材料一: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 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 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 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 崇祯元年,召还。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①。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②法。元时尝当食不食, 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 法,光启为监督。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 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 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 ( 节选自《明史·徐光启传》) 材料二:《书·洪范·八政》:“一日食,二曰货。”玄扈先生③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此言食也;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此言货也。 ( 节选自《农政全书·农本》) 注】①台官:钦天监属下的五官灵台郎,掌管推算日月食等事。②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其主持 编制的《授时历》可以说是我国历法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③玄扈先生:徐光启自号玄息。 【 1 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及柄 A 用 B 年已老 C 值 D 周延儒 E 专政 F 不能 G 有所 H 建白。 1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裁,文中指裁革、减免,与《促织》中“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的“裁”意思不同。 B.本,文中指根据、依照,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本”意思不同。 C.遗,文中指遗留、留下,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遗”意思相同。 D.食、货,指粮食等食物和钱财、货物,古代用以称国家财政经济,《汉书·食货志》就专述经济史。 1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镐率军战败,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多次请求操练军队以报效国家、在通州练兵时,曾条列十条奏议 呈报给朝廷。 B.辽阳被攻破,明照宗下令起用徐光启。徐光启回朝后,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来加强城防。明熹宗认为他 的主张很好,采纳了他的建议。 C.崇祯帝因日食之事,打算惩处台官。徐光启举出元朝曾推算错误的例子并提出建议。崇祯帝下诏命人推 算历法,由徐光启监督。 D.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如此解读食华之事:生产的人多,耗用的人少,说的是粮食;生产的人勤奋努 力,消费的人适度,说的是财物。 1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 ( 1)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4 分) 2)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名。(4 分) 1 4.徐光启曾说:“富国必以木业,强国必以正兵。”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他志于富国、强国的表现。(3 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小题。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 刘禹锡 汉家旄节付雄才,百越南溟统外台。 身在绛纱①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②。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③犹未灭,终须旌筛扫云雷。 【 注】①绛纱:指绛帐,对师门、讲席的敬称。②三台:星名,指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古代以 星象征人事,称三公为三台。③楚氛:楚地凶气,这里指蔡州藩镇的叛乱。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 A.马大夫才能卓著,被委以重任,远赴南海,对辖地进行管理,为君分忧,为国担责。 B.马大夫虽身份不高,但学识渊博,在辖地亲自教导学子,传播文化,非常重视德治教化。 C.颈联“连天”对“映日”,“浪静”对“帆多”,对仗工整,前后勾连,意义相关。 D.尾联写诗人听闻海域边疆敌寇未完全平定,但“终须”句可知,更多是表达对马大夫扫平敌寇的必胜信 念。 1 6.与刘禹锡同时代的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本诗反映了怎样 的时代特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 7.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表现手法的运用有助于抒发情感,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修 辞手法极言人生短暂。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 ( _ ( 3)一扇窗,犹如一个银幕,居室主人的日常悲欢就在其中上演。古人常以“窗”入诗文表达情思,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Ⅱ卷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 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 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至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 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 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 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 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 绝响的呢? 1 8.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 9.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和“秋虫所不屑留的 地方!”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4 分)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这趟开往太行山深处的绿皮慢火车,时速不到 45 公里,大约 10 分钟就停靠一次,貌似与追求高速度、 高效率的“高铁时代”___①___。但在山高路险的偏远山区,却是当地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这趟火车每 逢村庄必作为停靠站.乘客又允许先上车后买票,所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铁公交”。村民只要花费 很少的钱,就可以把大山里的蔬果、家禽等运到大山外的集市,既增加收入又开阔眼界,在勤劳致富的道 路上又向前迈进一步。 慢火车所经之处山清水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孔庄本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以前很少 有人知道。慢火车开通后,乘车来游玩的游客___②___。愈发高涨的旅游热使得外出务工青年纷纷回乡创 业,推广农家乐,推销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孔庄的变化仅仅是个缩影,沿途的上党、后寨等村子 也发生了___③___的变化。昔日闭塞的小村庄如今成了游人如织的网红景点。 这一抹悠然前行的绿色,将继续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不变情怀,书写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2 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6 分) 2 2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2.请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要求使用对偶或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 20 个字。(4 分) 四、写作(60 分) 2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命是一条长河,今日之我源自昨日之我;有人说,生命在于蜕变,今日之我必须打破昨日 之我;还有人说,生命是不懈的追寻,今日之我可能回归昨日之我…… 以上说法对我们思考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明赓续都有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沈阳市郊联体 2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评分细则) 1 2 3 .B【解析】B 项,“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和皇帝的风采”错,利玛窦未见到皇帝。 .A【解析】A 项,“意在说明故宫之大”错,意在强调单霁翔对熟悉、保护故宫所做的贡献。 .B【解析】A 项,从游客的角度阐述原因与题不符;B 项,包含“故宫”和“欧洲文明”双层信息,原 因表述关联度高;C 项,突出“欧洲文明”的作用;D 项,关系牵强。 4 .①材料一用一系列数字,翔实直观记录了单霁翔的工作内容,极具说服力地表现他认真负责、严谨细致 的工作态度;②材料二列举利玛窦等人在中国的经历,真实具体地表现了他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 作用。(评分标准: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请酌情给分) 【 解析】①由“故宫很具体,走遍 9000 多座房屋,1200 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 20 双布鞋“故 宫的1200多座建筑,9371间房屋,凡是门都要推开看一看“他可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数:1862690件(套), 这是 2016 年年底的数据”可知,材料一运用一系列数字,将单霁翔的工作内容翔实直观地记录下来,增强 文章的真实性,表现单霁翔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②由“利玛窦在札记中记录,他们被召入一 间大殿这次机会得益于利玛窦进献给皇帝的礼品“利玛窦自此获准留在京城,不时入宫担任钟表匠明清之 际的来华传教士有近千人,其中不少供职于宫廷,从事天文、医药、翻译、绘画等工作,甚至身居高位, 与皇帝私交甚好”,可知,材料二列举了利玛窦等人在中国的经历,用真实的事件,具体地表现了利玛窦 等人作为中西方文化的桥梁所起到的作用。 5 .①不忘本来:故宫文化映射中国古代的“中和”思想,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②吸收外来:故 宫文化中,中国画师融合东西方画风画法,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画风。③面向未来:新时代,故宫文化为中 西方文化交流的未来发展提供新视角、新思路。(评分标准:每点 2 分) 【 解析】①不忘本来:由“紫禁城建筑的设计理念,映射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中华文化崇 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方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而 中华民族的这一理想追求,就集中体现在紫禁城之中”可知,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在紫禁城集 中体现出来,紫禁城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②吸收外来:由“这些外国人士进入 中国后入乡随俗,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积极适应、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在中西画师的交往过程中,欧 洲焦点透视画法与中国笔墨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画风”可知,在中西方人员的交流尤其是中 西画师的交往中,中国画师借鉴了西方的透视画法,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画风。③面向未来:由“展览为弘 扬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历史文化……也为共建人类文化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可知,故宫所举行的 “ 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在中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为以后中西方交流发展提供新视 角和新思路。 .D 解析】A 项,“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从中看不出 6 【 听众心态的无聊麻木。B 项,“他圆圆的小脸、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错误,文中说“王根发烧 了……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檐前 行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据此可知王根开口讲演之前的表现并不“冷静”, 观众禁不住笑起来缘于他行军礼的小大人模样。C 项,“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曲解文意 且因果失当,王根的讲演并不失败,反而很成功,打动了听众,是他自己不理解听众的反应,觉得自己的 讲演很失败。 7 .C 解析】“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错误,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多角度的,既有儿童视角也有成人视角。 .作为孩子的表现:①王根一边看讲演一边吃东西,表现出孩子贪吃的天性;②在讲演过程中,他误以为 【 8 听众的笑声“都是嘲笑”于是大哭起来,表现出孩子的幼稚;③讲演结束后,他“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 糖果了”,但埋头哭泣时仍紧握山楂,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 作为大人的表现:①讲演还没开始,他用敬军礼这一形式强化自己身为服务团勤务的大人身份;②讲演中他 说“打日本兵不分男女老幼”这样超越儿童年纪的话语表现出他在思想上努力成为大人;③从噩梦中惊醒, 却一改过去对妈妈的求助,“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表现出他在行为上向大人靠拢。(评分标准:答 出两处“作为孩子的表现”给 2 分;答出两处“作为大人的表现”给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 给分) 【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孩子的常见特点有幼稚单纯、天真可爱、活泼好动、贪吃贪玩、充满好奇心等。“把 自己也变作大人”是说言行举止接近大人,思想像大人一样成熟。据此从文中寻找王根的“孩子”表现和“大 人”表现,并进行简要分析即可。 9 .①巧用拟人。“站“冷静”将月高拟人化,暗示听众的态度由之前的戏谑变为庄重严肃;②巧用比喻。 将月亮比喻为“一个伟大的听众”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③烘托。 月高的“冷静”既突出了环境的静谧,也烘托出讲演现场庄严肃穆的氛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小 说主题。(评分标准: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 解析】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文中句子,要侧重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 句式特点以及语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并简要分析表达效果。 0.BCF 1 【 “ 解析】 柄用”,掌权,A 处不断。“年已老”,年事已高,语意完整,所以 C 处断。“值”,恰逢,是下一个 句子的状语,D 不能断。“专政”是“周延儒”的谓语,所以 E 不断,需要在 F 处断。“不能”是副词, 修饰动词“有”,G 不能断,“所建白”是所字结构,H 不能断。 1 1.C 解析】C 项,“意思相同”错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遗”意为遗失、丢失,与文中加点的“遗” 【 意思不同。A 项,解说正确。手裁举的“裁”,是刚刚的意思。与文中加点的“裁”意思不同。B 项,解说 正确。“必固其根本”的“本”意为树木的根,与文中加点的“本”意思不同。D 项解说正确。 1 2.B 【 解析】“采纳了他的建议”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的“辽阳破,召起之….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 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可知,明熹宗认为徐光启的主张很好,正要商议采 纳他的建议时,徐光启因与人意见不合被弹劾,称病请求回家,故明熹宗最终有没有采纳徐光启的建议不 得而知。 1 3.(1)我听说历法使用久了一定会有误差,应该及时加以修改订正。[“历”,历法;“差”,出现误 差;“宜”,应该;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 2)徐光启盖棺下葬的时候,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来使贪官污吏感到羞愧。[“盖 棺”,盖棺下葬;“赀”,通“资”,钱财;“贪墨”,贪官;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4.①富国以农业为本。徐光启全面学习屯田等各种书籍,撰写《农政全书》,认为农业为富国之本。②强国需 1 要加强军事力量。徐光启多次上书请求操练军队,铸造西洋大炮。(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 解析】归纳内容要点题干中“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的大致意思是“使国家富裕,一定要依靠 农业;使国家强大,一定要依靠训练有素的军队”。那么可围绕“农业·富国”和“军队(治兵)·强国” 两个方面回到材料中筛选概括徐光启的表现。由材料一中的“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帝念光 启博学强识……进《农政全书》六十卷”和材料二的出处《农政全书·农本》可知,徐光启以农为本,全 面学习屯田等各种书籍,且撰写了《农政全书》,这些都体现了他以农业为富国之本。由材料一中的“杨 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可知,徐光启志于治兵 强国的表现有二:一是多次上书请求操练军队,二是极力请求铸造西洋大炮。 参考译文 材料一: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在乡试中考中第一名,七年后成为进士。曾跟从西洋 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了他的学术。于是全面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种书 籍。 杨镐四路兵败,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屡次上书请求操练军队为国效力。明神宗认为他勇壮,破格提 拔他为少詹事兼河南道的监察御史。徐光启在通州训练士兵时,条列了十条奏议呈报给朝廷。当时辽地战 事正紧急,无法按他所请求的那样做。徐光启上疏力争,朝廷才多少拨给了他一些民兵和武器军械。 不久,明熹宗即位。徐光启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官,皇上不听从。随后因病归乡。辽阳被攻破,皇 上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极力请求多铸造西洋大炮,来帮助守城。皇上认为他的主张很好。正要商议 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意见不合,御史丘兆麟弹劾了他,他又上书称病请归。 崇祯元年,徐光启被召回朝廷。当时崇祯帝因为日食的发生与事先推算的不符,想要惩处钦天监五官 灵台郎。徐光启说:“五官灵台郎预测天象是按照郭守敬的方法。元朝时曾有推算应当发生日食而实际并 未发生的事,就不要责怪台官测算失误了。我听说历法使用久了一定会有误差,应该及时加以修改订正。” 崇祯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下诏让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人来推算历法,徐光启担任监督。这年 冬天十月辛丑初一日,发生日食,徐光启又呈上观测天象的四条理论。他的辨别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 详细周密。 徐光启素来具有经世济民的才干,有志于被朝廷任用。到他掌权时,年纪已老,恰逢周延儒独断专政, ( 徐光启)不能对国家大政有所建议。第二年十月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少保。御史说,徐光启盖棺下葬的 时候,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来使贪官污吏感到羞愧。崇祯帝采纳御史的意见, 于是赐徐光启谥号为文定。过了一段时间,皇上想到徐光启博学强识,向他的家人索取他遗留下来的著作。 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入朝谢恩,进献《农政全书》六十卷。 材料二:《尚书·洪范·八政》中说:“(八种政务)一是管理粮食,二是管理财物。”玄扈先生说:生 产的人多,耗用的人少,这谈的是粮食;生产的人勤奋努力,消费的人节约用度,这谈的是财物。 1 5.B 解析】“身份不高”错误,“腰悬青绶亚三台”是说马大夫的地位仅次于朝廷的三公,身份高贵。 6.①疆域辽阔:朝廷对“百越南溟”进行统辖管理,可见疆域之广。②经济繁荣:颈联提到“帆多宝舶 【 1 来”,此时唐朝与外邦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发展繁荣昌盛。③精神昂扬:虽有敌寇作乱,但诗人认为必能 平定,全诗洋溢着欣欣向荣、文明昌盛的大唐气象,展现了开放的姿态和文化的自信,精神昂扬向上。(每 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 解析】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特征。首先,要理解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两 句强调了古代文人对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关切。而刘禹锡的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这一文学主张。其次,要 结合本诗诗句具体分析刘禹锡所处时代的特征。首联写马大夫奉命出使,到百越之地去替朝廷进行管理。 “ 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南溟”指南海。朝廷对“百越南溟”进行统辖管理,可见当时疆 域之广。颌联写马大夫凭借满腹经纶向边地学子传播儒家文化,教化民风。颈联中,上句的“连天浪”和“长 鲸”都是一语双关。“连天浪”既指南海的巨大波浪,也指动荡的社会局势。“长鲸”指巨鲸,也喻指巨 寇。“静”息”二字写唐王朝社会安定,一片河清海晏。下句的“宝舶”指外来商船,“帆多”体现当地 与外邦贸易往来频繁,进而说明当时经济发展繁荣昌盛。尾联上句写尚有敌寇作乱,下句的“终须”体现 了对平定敌寇的自信,朝廷有具有雄才大略的马大夫为君分忧,为国担责,虽有敌寇,但必能平定。综合 整首诗来看,全诗洋溢着欣欣向荣、文明昌盛的大唐气象,展现了开放的姿态和文化自信,充满昂扬向 上的精神。 1 7.(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3)示例一: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示例二: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