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糖尿病肾病治疗方案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
一、概述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由于糖尿病糖代谢异常为主因所致的肾小球硬化,并伴尿蛋白含量超过正常,称为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迅速上升,DN的发病率亦逐渐增加.调查显示,我国I型糖尿病患者的DN患病率约为30%〜40%,2型糖尿病约为15%〜20%.临床上许多就诊的病人只单纯重视血糖的检查,而忽视DN的早期检诊.DN的危害非常巨大,若不积极治疗,最终可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End stagerenal disease,ESRD).积极控制血糖和及早治疗肾损害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糖尿病性肾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尿浊,水肿,虚损等范畴,中医文献中无糖尿病性肾病这一名称,但对本病的临床表现早有记载,如《圣济总录》云:“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凝聚体内而出现水肿。”《证治要决》则指出:“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舔气,在溺中滚涌,更有浮在溺面如猪脂,此精不禁,真元竭矣。
二、诊断
【西医诊断分期】
1. 诊断
(1)病史及症状
有糖尿病病史,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与肾小球硬化的程度呈正相关。出现微量蛋白尿时,糖尿病病史多已5〜6年,临床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无任何临床表现;约80%的患者在10年内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即尿蛋白定量大于0.5g/24h,通常无明显血尿,临床表现为水肿、高血压;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贫血,提示已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
(2)体检发现
不同程度高血压、浮肿,严重时可出现腹水、胸水等。多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3)辅助检查
① 尿糖定性是筛选糖尿病的一种简易方法,但在糖尿病肾病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故测定血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②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 20pg/min或者30mg/24h,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当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或者尿微量白蛋白检查3次中有2次(每次检查时间间隔1周以上)尿微量白蛋白比肌酐大于30mg/mmol.C;即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尿沉渣一般改变不明显,较多白细胞时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
③ 糖尿病肾病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
④ 核素肾动态肾小球滤过率(GFR )增加和B超测量肾体积增大,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在尿毒症时GFR明显下降,但肾脏体积往往无明显缩小。
⑤ 眼底检查,必要时作荧光眼底造影,可见微动脉瘤等糖尿病眼底病变。
2. 分期
I期:肾小球高滤过期。以肾小球滤过率(GFR)增高和肾体积增大为特征,新诊断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就已有这种改变,与此同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及内压均增高。这种糠尿病肾脏受累的初期改变与高血糖水平一致,是可逆的,经过胰岛素治疗可以恢复,但不一定能完全恢复正常。这一期没有病理组织学的损害。
II期:正常白蛋白尿期。这期尿白蛋白排出率(UAE)正常(<20pg/min或<30mg/24h),运动后UAE增高组休息后可恢复。这一期肾小球已出现结构改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GBM)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GFR多高于正常并与血糖水平一致,GFR>150mL/min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常〉9.5%。GFR> 150mL/min和UAE >30p g/min的病人以后更易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损害I、II期病人的血压多正常。I、II期病人GFR增高,UAE正常,故此二期不能称为糖尿病肾病。
III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主要表现为UAE持续高于2 pg/min(相当于30〜3mg/24h),初期UAE20〜70pg/min时GFR开始下降到接近正常(130mL/min)。高滤过可能是病人持续微量白蛋白尿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长期代谢控制不良的因素。这一期病人血压轻度升高,降低血压可部分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病人的GBM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更明显,已有肾小球结节型和弥漫型病变以及小动脉玻璃样变,并已开始出现肾小球荒废。据一组长期随诊的结果,此期的发病率为16%,多发生在病程>5年的糖尿病人,并随病程而上升。
IV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或显性糖尿病肾病期。这一期的特点是大量白蛋白尿,UAE>2 pg/min或持续尿蛋白每日〉0.5g,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血压增高。病人的GBM明显增厚,系膜基质增宽,荒废的肾小球增加(平均占36%),残余肾小球代偿性肥大。弥漫型损害病人的尿蛋白与肾小球病理损害程度一致,严重者每日尿蛋白量>2.0g,往往同时伴有轻度镜下血尿和少量管型,而结节型病人尿蛋白量与其病理损害程度之间没有关系。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尿蛋白的特点,不像其他肾脏疾病的尿蛋白,不因GFR下降而减少。随着大量尿蛋白丢失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水肿,但典型的糖尿病肾病“三联征”一一大量尿蛋白(>3.0g/24h)、水肿和高血压,只见于约30%的糖尿病肾病病人。糖尿病肾病性水肿多比较严重,对利尿药反应差,其原因除血浆蛋白低外,至少部分是由于糖尿病肾病的钠潴留比其他原因的肾病综合征严重。这是因为胰岛素改变了组织中Na+、K+的运转,无论是I型病人注射的胰岛素或II期病人本身的高胰岛素血症,长期高胰岛素水平即能改变Na+代谢,使糖尿病病人潴Na+,尤其是在高Na+饮食情况下。这一期病人GFR下降,平均每月约下降1mL/min,但大多数病人血肌酐水平尚不高。
V期:肾功能衰竭期。糖尿病病人一旦出现持续性尿蛋白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由于肾小球基底膜广泛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腔进行性狭窄和更多的肾小球荒废,肾脏滤过功能进行性下降,导致肾功能衰竭,最后病人的GFR多<10mL/min,血肌酐和尿素氮增高,伴严重的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病人普遍有氮质血症引起的胃肠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并可继发贫血和严重的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钙搐搦,还可继发尿毒症性神经病变和心肌病变。这些严重的合并症常是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病人致死的原因。
【中医辨证分型】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指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肝虚、心虚、脾虚、肺虚、肾虚。《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标实即痰浊、水湿、瘀血。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病机重点不同。对本病的病机,历代较普遍地重视肾虚。消渴病日久,伤阴耗气,阴损及阳是其基本发展趋势。而禀赋不足,或劳倦太过,均可导致肾元亏虚。现代学者则普遍重视肾虚血瘀病机。我们认为本病早期阴虚热结为主要病机,日久则伤阴耗气,而致气阴两虚,肾气不固,气阴不足,经脉失养,由虚致瘀,成血脉不通、络脉瘀阻。病变以肾为中心,更因肝肾同源、金水相生、脾肾共主二天,也常表现为肝肾同病、肺肾同病、脾肾同病。中期主要病机:在早期气阴两虚、血脉瘀阻的基础上,肾元进一步受损,气虚及血,阴损及阳,而致气血俱虚、阴阳俱虚,血不利则为水,而痰湿血瘀互结。晚期主要病机:在中期气血阴阳已虚、血瘀痰浊水湿互阻的基础上,病情继续发展,肾体劳衰,肾用失司,气血阴阳俱衰,五脏俱病,血脉瘀阻,浊毒内留,可表现为纷繁复杂的五脏见症,预后不良。
2. 辨证分型
主证:
(1)气虚血瘀
尿浊,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燥,头晕多梦,或尿频尿多,手足心热,心悸不宁,舌体瘦薄,质红或淡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无力;
(2)肝肾阴虚
尿浊,眩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痛,两目干涩,小便短小,舌红少苔,脉细数;
(3)脾肾阳虚
排尿味甜,尿有泡沫。伴渴喜饮,腰酸疲乏,心悸自汗,或晨起面浮,傍晚跗肿,舌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4)阴阳两虚
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或者少尿,尿有泡沫,面浮肢肿,伴腰膝酸软,舌干燥,或神疲肢冷,阳痿早泄,舌暗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兼证:
(1)肝阳上亢证:兼见头晕头痛,苦目眩,脉弦有力;
(2)瘀血阻络证:舌色暗,舌下静脉迂曲,瘀点瘀斑,脉沉弦涩;
(3)膀胱湿热:兼见尿频、急迫、灼热、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变证:
(1)湿毒中阻证:恶心呕吐频发,头晕目眩,周身水肿;或小便不行,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2)水毒上攻证:神志恍惚,目光呆滞,甚则昏迷,或突发抽搐,鼻衄齿衄,舌质淡紫有齿痕,苔白厚腻腐,脉沉弦滑数;
(3)饮停心包证:气喘不能平卧,畏寒肢凉,大汗淋漓,心悸怔忡,肢体浮肿,下肢尤甚,咳吐稀白痰,舌淡胖,苔白滑,脉疾数无力或细小短促无根或结代。
三、治疗方法
1. 西医治疗原则
(1)糖尿病肾病尚无特效治疗。
(2)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 SGLT2 )抑制剂现在被认为在DKD患者中可以保护肾功能,预防终末期肾病(ESKD)、减少因心衰住院率和心血管死亡事件。近20年来,首次有一种治疗药物在预防肾功能丧失、终末期肾病(ESKD)、心衰住院和心血管死亡方面获得了监管机构的批准。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 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的上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批准其适应症是预防死亡,这在肾脏病领域是第一个药物。
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 )或高CVD风险的患者的心血管结局安全性试验的二次分析中,意外地发现了 SGLT2抑制剂对蛋白尿、eGFR降低和ESKD的益处。
(3)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是新出现的一种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和保护eGFR的药物,即使在晚期CKD患者中也有效。验证胰高血糖素样肽-1 ( GLP-1 )受体激动剂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心血管结局的试验证明:这类药物降低血糖而不会促进低血糖的发生,还能提供心血管保护作用,尤其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CVD。这些试验的次要分析,以及那些设计来测试GLP1降糖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试验,均提示:度拉糖肽和利拉鲁肽预防了白蛋白尿的发生和进展,以及eGFR的降低。这一效应在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中更明显。
(4)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绝大多数不宜用糖皮质激素,有报道雷公藤治疗有明显疗效。(具体机制为:①保护和修复肾小球基底膜蛋白,使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的完整性得以维持,从而降低蛋白的排泄。②增加尿蛋白的选择性,有助于改善尿蛋白患者的机械屏障的损伤。③诱导单核细胞凋亡,发挥免疫调节作用。④抑制自身相关抗体的产生,降低肾脏血栓素A2的水平,从而减轻蛋白尿的排泄。)
(5)应积极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治疗、服降糖药和应用胰岛素。当出现氮质血症时,要根据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和服降糖药的剂量和种类。
(6)限制蛋白质摄入量(A 0.8g/日)。必要时加必需氨基酸或a-酮酸治疗。
(7)伴血压或浮肿但肾功正常者,可选用小剂量嚷嗪类利尿剂。肾功能不全者应选用祥利尿剂或吲哒帕胺片;高度浮肿者,除严格限制钠的摄入,应适当扩容利尿;若血压过高或有心功能不全,经积极扩溶利尿病情无改善者,可考虑透析治疗。
(8)积极将血压降到18.6Kpa以下。建议首选ACEI及ARB,在降压的同时可改善GFR和减少尿白蛋白排出率,但要防止功能性GFR下降;酌情合用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心脏选择性0-受体阻滞剂。
(9)应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10)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的药物,如潘生丁、抵克力得、阿司匹林或肝素等。辨证施治正确使用中药,尤其对控制血糖、改善微血管病变有良好的作用。
11、当Ccr在10〜15ml/min或血肌酐530 710 ^ mon/L时可考虑替代治疗。
2. 中医辨证论治
主症
(1)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养阴,补肾益精,祛湿通络,活血化瘀;
方药:补养还五汤加减,常用药:桃仁、红花、川芎、当归1、赤芍、生地黄、酒地龙、车前草、玉米须、芡实、甘草、黄芪;
(2)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阴、温补肾阳,祛湿通络,活血化瘀;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川芎、丹参、地龙、车前草;
(3)脾肾阳虚证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益精,祛湿通络,活血化瘀;
方药:附子理中丸加减,常用药:米仁、黄芪、党参、仙灵脾、炒白术、茯苓、桂枝、肉苁蓉、制大黄、制半夏、川芎、酒地龙;
(4)阴阳两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温经通络;
方药:真武汤加减,常用药:
附子、桂枝、泽泻、猪苓、茯苓、炒白术、川芎、地龙;
兼证
(1)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
(2)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除主方外,宜加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等。
(4)膀胱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八正散加减;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无比山药丸加减;血尿合用小蓟饮子;
变证
(1)湿毒中阻证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旋覆代赭汤加减,常用药:旋覆花、代赭石、甘草、党参、半夏、生姜、大枣;
加减:呕恶甚加吴茱萸、黄连;
(2)水毒上攻证
治法:利湿开窍,解毒熄风;
方药:菖蒲郁金汤送服安宫牛黄丸加减,常用药:石菖蒲、郁金、炒栀子、连翘、鲜竹叶、竹沥、灯心草、菊花、牡丹皮。加减:四肢抽搐加全蝎、蜈蚣;浊毒伤血致鼻衄、齿衄、肌衄等,加生地黄犀角粉(水牛角粉代);
(3)饮停心包证
治法:温阳利水,化饮平喘;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药:葶苈子、大枣、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附子、干姜;
加减:浮肿甚者可加用五皮饮;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重用淡附片,加人参。
四、疗效评价
3期:
显效:尿蛋白减少,24h尿蛋白定量减少治疗前的1/2以上,尿蛋白排泄率减少治疗前的1/2以上。
有效:尿蛋白减少,24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排泄率较治疗前下降小于1/2但大于1/5。
无效:24h尿蛋白定量、24h尿蛋白排泄率较治疗前下降<1/5,或者尿蛋白无减少甚至进行性上升。
4期:
显效:24h尿蛋白定量在0.5-1.0g则:24h尿蛋白减少原来的1/2以上,尿蛋白排泄率下降原来的1/2以上;24h尿蛋白大于1.0g则:24h尿蛋白减少原来的1/3以上,尿蛋白排泄率下降原来的1/3以上。
有效:尿蛋白减少,未达到显效水平但大于1/5。
无效:尿蛋白无减少;24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排泄率较治疗前下降小于1/5,或者进行性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