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育学知识框架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开展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其他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教育的开展
1、原始教育形态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育的物产阶级、平等性
教育内容简单
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3、现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的内涵
360安全浏览器.lnk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特征
三、当代中国教育
1、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
2、当代中国教育的开展
当代中国教育的开展历程
当代中国教育的开展现状
3、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开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开展
一、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2、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4、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
1、教育在经济开展中的作用
2、教育在正在开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文化开展中的作用
4、教育在科技开展中的作用
5、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立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开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开展
一、人的身心开展的概念
1、人的身心开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开展的顺序性
人的开展的阶段性
人的开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开展的个别差异性
2、人的身心开展的动力
内发论
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的身心开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开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的定义
遗传素质在人都能的开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
2、环境在人的开展中的作用
环境的定义
社会环境对人的开展的作用
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3、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开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的定义
人的开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三、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开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开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开展中起促进作用
2、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3、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因素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1、西方教育目的理论
**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2、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
中国近代的教育目的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目的
西方国家近现代的教育目的
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开展演变情况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点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开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开展学说的根本内容
3、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根本观点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开展
四、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培养目标
1、我**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2、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
一、教育制度
1、教育的概述
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制度的类型
2、现代学制确实立与开展
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
西方现代学制的开展
3、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的概念
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4、终身教育制度
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于开展
终生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终身教育的制度变化开展
二、教育法规概述
1、教育法规的概念
概念内涵
规*作用
2、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
先发中的教育条款
教育法律
教育行政法规
教育规章
3、依法执教
依法执教的含义
教师应当依法执教
三、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
1、教师的法定含义
2、教师的权利
3、教师的义务
四、教师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责任
1、学生的权利就是教师的责任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财产权
2、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平安的法律责任
学校应当依法承当相应责任的情形
教师承当的保护学生平安的主要责任
3、教师负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
五、教师资格制度及任用制度
1、教师的**书制度
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
取得教师资格的程序
教师资格的限制于丧失
2、教师任用制度
六、教师的培训、考核及奖励制度
1、教师培训制度
2、教师考核制度
3、教师奖励制度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的历史开展
教师的含义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教师劳动的特点
2、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诊断者
传授者
指导者
评价者
管理者
研究者
协调员
3、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教师的科学专业修养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4、教师的专业开展
教师专业开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开展的阶段
教师专业开展的意识
教师专业开展的途径
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特征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开展主体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性质与作用
师生关系的多重性质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2、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
师生对话
第七章课程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定义:
课程的定义
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2、制约学校课程开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生产力开展影响着课程的开展
政治经济制度的开展影响着课程的开展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开展
受教育者身心开展的需要与其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3、课程的分类;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隐性课程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概念
2、课程设计的模式
学科中心设计
学习者中心设计
问题中心设计
3、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课程方案及其设计
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设计
教材及其设计
三、课程开展
1、课程开展的一般趋势
选择化和个性化
平衡化
综合化
管理上的多级化
2、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纲要"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第八章教学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定义
.
教学的定义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2、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教学的作用
教学的地位
3、教学的任务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根底知识,形成根本技能、技巧
开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开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安康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安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特点和阶段
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的根本阶段
2、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
间接经历与直接经历相结合的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掌握知识和开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三、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的定义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2、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稳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
1、备课
备课的意义和内容
备课的要求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作业的形式
布置和批改作业的要求
4、课外辅导
辅导内容
辅导要求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和方式
考试检验与成绩评定的要求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根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的概念
班级授课的根本特征
班级授课的意义
课的类型和构造
2、教学的其他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分层教学
现场教学
复式教学
六、教学法规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定义和种类
常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定义
教学手段的开展过程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教学手段的操作要求
第九章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德育的重要意义
2、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德育的任务
德育的内容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根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1、德育原则概述
2、主要的德育原则
方向性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
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班主任工作
志愿者活动
2、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
典范示*
指导实践
陶冶教育
品德评价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
1、班级
班级的定义
班级产生的背景
班级的教育意义
2、班集体
班集体的构成要素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3、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4、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二、班主任
1、班主任概述
班主任的定义
班主任的专业地位与素质要求
2、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
3、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
设立班级目标
转化后进生
三、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概述
班级管理的定语
班级管理的根本原则
2、班级常规管理
班级组织纪律管理
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
班级文档管理
班级工作方案和总结
3、班级非常规管理
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班级活动的概述
班级活动的含义和意义
班级活动的根本类型
2、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选题
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实施与总结
第十一章中小学教育科研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概述
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与对象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对象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层次
3、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开展
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4、中小学小本研究和教学研究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施过程
1、课题选择
课题选择的来源
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2、查找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6、研究报告的撰写
7、特体结题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式
1、调查研究
2、行动研究
3、经历研究
4、个案研究
5、叙事研究
6、实验研究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法
1、实物分析法
2、观察法
3、问卷法
4、访谈法
5、测验法
6、行动研究中的具体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