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学详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心得。
2、 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体悟作者铁生对生死的心得。
三、授课过程:
〔一〕 导入:幻灯片〔1〕悬崖雪松图片,图片上显示文字:选取“加拿大雪松顽强存活于悬崖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
〔这一制定目的在于让同学在听音乐的同时,眼睛有所停留,图片材料又能对同学写作起素材积存的作用〕
〔二〕作者介绍:图片1:健康年轻的作者。图片2:双腿瘫痪的作者。
提出疑问:作为一般人,我们会想,面对21岁就残废双腿这一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作者是如何走过的?〔联系到地坛〕
〔三〕关于地坛:图片,提问从图中感受到的地坛特点。
〔生答〕:大,雄伟,冷清……
〔四〕内容分析:
1、录音朗诵1—5自然段,提回3个思索问题:〔提示:用课文里的句子或者词语回答〕
〔1〕 地坛有什么特点?
〔明确〕荒凉但并不衰败。
〔问〕荒凉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四百年里……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2〕残废之初的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
〔明确〕失魂落魄。
〔3〕 作者为什么喜爱到地坛去?
〔明确〕因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上帝的苦心安排〞“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作者和地坛的感情联系?
〔明确〕同病相怜,精神家园。
〔问〕地坛的不衰败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第五自然段对小生命的描写。
2、重点分析:第5段,园子里小生命活动对作者关于“如何看待死〞疑问的启发。
分析方式:提问同学感兴趣的描写。
强调:露珠—生命能量的积蓄达到最美的随时。
蝉蜕—摆脱旧我,走向新生。
“露珠轰然坠地〞“草木窸窸窣窣〞—对作者生的刺激,有了生的希望。
3、理解:作者关于“死〞的问题思索所得:“一个人出生了……必定的节日〞?
明确:好好地活,顺其自然地活,“活〞的自信。
4、指导同学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最后一段
〔师问〕作者在最后一段第一句说“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那到底要怎么样活呢?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讨论:你所知道的一些人物的活法。
〔五〕组织讨论活动:好好活?
〔生答〕奥斯特洛夫斯基疾病缠身,仍保持创作;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师应变〕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段关于生命的出色论述?要求生齐背。
〔得知生没学过,师应变,师背,指导同学课后查阅。
〔补充〕晋江一中学女生跳楼自杀事件;《今日说法》栏目“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之一的刘焕荣。
〔明确〕自杀对生命的轻率,意志力的薄弱。〔提及同学周记〕“正如凯煜在周记中说到‘为什么人有勇气自杀却没有勇气去面对’所以活着才是最真实的。〞在有人轻易地结束自已生命的同时,也有这样一些人物,在遭遇生活中的意外时,勇敢地面对,改变了自已的人生,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我想起了中央一套《今日说法》栏目“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之一的“网络妈妈〞刘焕荣。一场大火使她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和美丽的外表,但她却利用网络同许多有着心理疾病的青年交谈,为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她的网络点击力达到三千万次。刘焕荣活出了自身的价值。
〔师〕现在为同学们介绍这几句名言,希望对同学们在思索生命这一问题上有所帮助
名言积存:〔幻灯片〕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生命在最危险的环境中,方是真正的生命。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明确〕生命无法荒凉,把握青春年华,充实自己。
〔六〕过渡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母爱深深。
〔七〕作业布置:
1、课后三 2、预习第二部分
〔八〕板书制定 :
心得
地坛 “我〞
荒凉
不衰败- 纤细的小生命 死是一个必定会降临的节日
〔生命的自得其乐〕 〔顺其自然地活着,平静,自信〕
评课及反思:
“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公开课。赖老师在讲台上体现出的老练和自如,让我很惊讶她是一位刚毕业的新老师。整堂课体现了赖老师优良的语文教师的素养,特别是一口气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名言背诵下来体现了赖老师的素养及应变能力。课文用音乐和图片以及图片上的文字导入,新颖且吸引了同学的目光。课件制作精细。引用晋江一中学女生自杀及“网络妈妈〞刘焕荣事例体现了让语文走进生活也体现了语文老师关注生活的能力。看法是最后一段作为史铁生又一描景出色的段落还是不应略去不谈。由于时间关系,留给同学思索的时间偏少。〞
“我觉得赖老师的课上得很好,我觉得她的语言很富感染力,她很有潜力,具有语文老师的机智。我觉得同学上她的课会是一种享受。〞
—
“赖老师的课体现了语文老师的优良素养。史铁生是一位有哲思的作家。他的作品带有一种大气,所以在讲课时还应重视宏观的把握。〔建议〕在讲第二课时母爱时,可给同学朗诵《秋天的怀念》,对同学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课文节选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生命的心得。第二部分是对母爱的体验,是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最长的一篇课文,讲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课本将它定为自读课文,许多教案书上也将其课时定为一课时。我选择这篇课文上公开课是因为我喜爱它,大学第一次阅读到它时,我为史铁生的生命体悟感动,为史铁生那坚忍地活着的母亲感动。所以我不想囿于自读与讲读的限制,不想囿于教案书上一课时的限制。我想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和同学一起分享。为此我对课文作了较为精细的讲解,将课文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公开课选的是第一课时,也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对生命的心得。这也是结合了现在中同学的年龄特点—对生命心得不深或对生命存在疑惑来制定的。
这次公开课较为成功之处是施行了我的教学理念及教学风格,即用富于感染性的语言强化同学对生命的体悟。个人素养也在课上有了充分的体现,即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了同学在教师感染下的学习,同时举生活事例,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关注生活,让语文课走向生活的能力。
我的教学也存在着经验上的不够,这体现为对课文宏观的把握还不够。指导同学对课文宏观的把握还应强化。〔这一点在公开课后,我一直很好地学习及施行〕因为时间关系,留给同学讨论的时间不够,对此一位新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即让同学课后将讨论内容记在周记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