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双减”之下的整本书阅读实践探微
“双减”政策的实施与落地,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也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天地。“双减”之下,推进整本书阅读,可以帮助小语教学回归到教育的原点,探索到教育的原味,实现真正的减负提质,正本清源。
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学史上属于“老调新弹”。1941年,叶圣陶就明确指出“光靠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语文课本之外多读书,越多越好”。2017年,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在课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基础上,设置了 “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整本书阅读正式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从“导”到“推”再到“自主阅读”?笔者且思且行,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思索与实践。
一、阅读点亮心灯
语文老师的心、境,应是丰盈温厚、通透敞亮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教师学术修养的重要性。小语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做一颗自得其乐的“读书种子"养成自然、朴素的阅读习惯,使之成为一种终生相随的生活方式。那么小语教师应该如何读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有计划。要根据自身爱好、专业需求、人文素养来选定两至三年内想读的书,列出书单,制定计划,切忌“碎片化阅读”和“功利性阅读”,确保读书的整体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是有思考。准备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先要沉下心来,把书读懂读透,了解这本书的内容、背景和写法,并揣摩作者的谋篇布局和文体风格,形成完整、深刻、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是有实践。读完一本书,犹如结束了一段时光之旅。而在旅途中收集到的悲喜和起落,星光与芬芳,若能与学生分享、共品,自是给为人师者再添读书之趣。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前贤的书评资料,设计出阅读指导方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荐阅读,让师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找到心灵的故乡,积淀成长的力量,感悟文学的美好。
二、提灯照亮阅读
当阅读点亮了教师的心灯,教师才有底气做一位智慧的提灯人,照亮学生的阅读之路,指引学生的书香人生。
要踩实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把“整本书阅读”纳入课堂,再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推进整本书阅读,就是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在海量阅读中熟练运用预测、提问、批注、略读、浏览等阅读策略,从而获得读整本书的意志和能力。下面以《青铜葵花》为例讲解我的一些做法:
【起】:导读预伏,激发心灵期待感
导读的最佳境界,是《桃花源记》中的“山有小,仿佛若有光”,是《再别康桥》中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这迷蒙的光,这轻盈的摇曳,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期待感,是指引和吸引学生阅读的力量。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1课《芦花鞋》正是节选自《青铜葵花》。在阅读《青铜葵花》之前,我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在小扇轻摇的时光里,静静地流淌着我们的童年。在童年生活中,你觉得你所经历的最大的苦难是什么?最暖的记忆又是什么? ”当学生们心有所动时,我将话题引向书本。“今天我向大家推荐阅读的小说叫《青铜葵花》,它会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生活的苦难,而在苦难中绽放的花儿又有着怎样的暖意。青铜与葵花的童年,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命运的洪流又将把他们带往何方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心灵的期待感,开启温暖的阅读之旅。
【承】:促读推进,厘清人物关系图
曹文轩笔下的文字,如同他所生活的水乡,舒缓、悲悯而又充满灵性。他对于书本人物的构思,更是匠心独运、笔触细腻。在推进《青铜葵花》整本阅读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小说人物,与书本比较,激发同理心,厘清人物关系图,催生人物亲和力。在《青铜葵花》的阅读交流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这本小说的作者,让你来设计人物,你觉得这个乡村中应该有哪些人?你希望他们有哪些特点?”
在学生阅读时,引导他们设计“人物谱”,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比照作者的构思,他们会发现,这本书上有慈悲坚强的奶奶,温厚淳朴的爸爸,温柔贤惠的妈妈,就连那头任劳任怨的老牛,也似乎有着人性的光辉。原来孩子们想要的,作者都考虑到了。人物设计活动,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认同感和成就感。
【转】:精读探秘,提升学生求知欲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手不释卷、魂牵梦绕的大多是故事情节。对于刚拿到手的一本新书,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故事的曲折奇妙,提升情节探知欲?整本书阅读可以略读、扫读、跳读,也不能完全放弃细读,比如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部分,书中最具阅读价值的部分,或需要深度探究的部分,就要引导学生精读。既要给学生一条发现精彩内容的路径,又要做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发现表达的秘密。
经典书籍,往往有一读就能明白的东西,也有再读才能明白的东西,更有反复读还未必能够理解的内容。有些内容的确需要教师点拨,学生才能豁然开朗,有些人物需要老师关联,学生才能认识更全面。《青铜葵花》中的《芦花鞋》《纸灯笼》,都是值得细品的章节,它想要向读者传递的,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欢乐。正像曹文轩所说的那样:“我们应当正视痛苦,尊重痛苦!欢乐与痛苦,都能给予人类伟大的心魂。”片断赏析不是一段一段依次赏析,而是有选择性地为解决核心问题而采用的示例阅读方法。它可以是课堂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生成新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是运用听读,充分展示语言文字的意象魅力。
【合】:联读收束,激活阅读迁移力
文学作品大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引导学生关注作家,关注作品产生的背景,可以激发学生从一部作品到一个作家,再到一国文学的兴趣,能衍生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阅读迁移能力。
当学生对《青铜葵花》的阅读接近尾声时,我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所写的《白栅栏》《水薄荷》《雕刻男孩》《第十一根红布条》等小说,从而达到激活阅读迁移力的教学目标。很多时候同一个作家的书有相同的风格,同一系列的书有共同的特点,如果引导学生阅读了其中一本,学生很可能会对其它的系列丛书也产生兴趣,甚至可以不断增加主题系列所包括的书籍数量。这种相关性与持续性的阅读,更容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三、注重阅读评价
温儒敏教授指出,“提倡多读书,不能停留于一般提倡。光有阅读量的要求也不行,还要有相应的评价。”整本书阅读课程评价,要基于日常阅读实施过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整体关注,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选择、阅读时间与总量、阅读习惯与能力等方面;二是层层推进,以学期为单位,每学期一总评,以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等方式;三是内涵丰富,从阅读单、阅读存折、读书小报等情况进行头评价、书面评估、积分评估和活动评估等。
推进整本书阅读,需要心怀信仰的提灯人笃志前行。愿灯光之下,快乐的整本书阅读能成为新时代少年的生活新风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