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怎样才能提高.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101703 上传时间:2025-04-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怎样才能提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怎样才能提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怎样才能提高 注意应用题的浮现方式要多样化 与单一的计算型数学题相比,应用题由于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因此,更容易引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然而,现实状况却是很多同学一提到应用题就头疼。之所以如此,除了因为应用题的难度要高于一般的计算题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应用题的浮现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浮现出来,并且结构也过于简单,一般就是几个条件加上一个问题就组成了一道应用题。这种应用题往往脱离同学的实际,使同学感到索然无味。为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提升应用题浮现方式的多样化,在编撰应用题的时候除了文字形式,还要加上一些表格、对话、图片等形式。 除此以外,进入高年级以后,为了提升同学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在编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多余的条件和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小李想要用长度为16米的铁丝圈一块空地作为小菜园,那么,怎样圈才干够获得最大的面积呢?这样的题目不会像传统的应用题那样,先是给出几个条件,然后同学把所有的条件用上以后刚好可以解决问题。要想做出这样的题目,同学必须要调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然后进行一定的类比分析,最后才干得到最正确答案。 注意应用题教学的灵活化,打破思维定式 小学数学阶段的应用题在类型上往往比较简单,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差倍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百分比问题等,为了提升同学的解题效率,让同学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楚,很多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的时候往往习惯把各类问题进行归类讲解,并让同学熟记各种类型应用题的常用公式。这种归类化的教学方式关于提升同学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然而,由于过分强调归类,很多时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同学思维定式的形成。 如题:某工程,甲工程队单独完成必须要1/3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必须要1/4天,现在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合作,问必须要多少天完成工程任务?很多同学一看到这个题目,立即熟练地写出了1/(1/3+1/4)的解答算式,既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合计到答案的合理性,从而使得他们在粗心大意和思维定式的影响下得出了错误的答案。由此可以看到,过分强调应用题解题的规律性,容易使得同学陷入思维定式,这样不但固化了同学的思维,同时也影响同学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此,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灵活化,这样才干够实现应用题素养化的教学目标。 2数学教学方法 革新型的教学方法 关于小学数学这门科目来说,它不同于语文、〔英语〕以及其他科目,数学更强调同学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字的敏感性以及准确复杂的数学计算。这是一门将数字、变化和空间都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对同学的能力要求更强,因此应该强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加大小学数学教学的革新力度,让同学能够更轻松的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在于,同学一味地听老师讲课,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给同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同学无法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哪里,课堂变得愈发枯燥无味,使得同学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日益下降。因此,新课程背景的改革下,首要的革新就是要将同学作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应该强化课堂上的引导作用,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同学的小学阶段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要提升同学关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通过课前的预习来自主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己努力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开拓同学的思维,还能让同学对知识的记忆印象更加深入。然后再通过课后的学习和复习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点,培养同学独立自主完成作业的能力和意识。最后在教学时,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习惯让同学自己上台扮演"老师'的角色来锻炼同学的能力,这样革新的教学模式让同学受益匪浅,既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印象,还能锻炼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同学学会自我展现,以此提升同学的自信心,进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深厚兴趣 将小学数同学活化 小学阶段的同学关于数学概念的掌握能力还比较差,关于他们来说,数学书中很多的知识都是抽象的、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所以为了让同学更好的接受那些让他们头疼的概念,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小学数同学活化,将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形象化,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让同学更容易接受。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都是很基础性的知识,因此很好将其生活化,例如加减乘除等运算可以很轻松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效的利用生活问题来让同学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同学的数学潜能。 教师利用多样化的生活问题来简化复杂的数学问题,展现小学数学的另外一面,让同学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和乐趣。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数学只是同学学习生涯中的基础部分,但又十分重要,只有打牢了地基,才干建造出稳固的建筑,才干在往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深入的掌握数学知识。有效的将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能够很好的激发同学的潜能以及关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得同学很容易轻松的就能将小学数学学好学精,让往后的数学学习的道路走起来简单畅通一些。 3数学课堂兴趣 动手操作,提升同学学习兴趣 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与具体施行分不开的。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使所有同学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互相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培养同学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图形拼组的"折一折,摆一摆'时,教师可以利用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动手折出各种形状,在对折后发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征;也可以有效利用小棒,以小棒为图形的边进行拼组。 拼成一个长方形,拼完后,指导同学与其他同学拼的进行比较:最少用几根小棒?能不能用相同的长方形拼出正方形?如果拼两个三角形至少用几根小棒?为什么5根就够了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同学动手操作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及同学间的互相交流,使同学在活动中直观形象地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征,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合作交流,提升同学学习能力 同学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而有的新知识必须要新能力,这时同学就会碰到困难。笔者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出示标有价格的玩具挂图,说:这儿有很多玩具,如果你有自己的零花钱你会买哪一种呢?同学积极发表看法。笔者说:小军有8元钱想买36元的遥控汽车玩具,他的钱够吗?还必须要攒多少钱呢?请你们帮助小军算一算好吗?这时候有的同学算不对,笔者就说:那就请同桌几个人合作一起帮助小军算一算,看看他还必须要攒多少钱呢? 同学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各自的想法。有的说,先用30减8得22,再用22加6得28;有的说,用10减8等于2,再用2加26得28;有的说,把36分成16和20,用16减8得8,再用20加8等于28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同学的发言可以激起听者产生广泛的联想,通过互相补充、提示,互相激励,使同学理解更加丰富、全面,不仅掌握了知识,合作能力、思维能力也进一步提升。 4培养数学发散思维 给同学提供发散思索的机会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方一直合计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索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同学探讨问题解决的多种途径,会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证实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2倍时,有如下一些途径:(1)作短线段的二倍线段,证实二倍线段等于长线段;(2)取长线段的一半,证实一半的线段等于短线段;(3)如果长线段是某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取斜边上的中线,证实斜边的中线等于短线段;(4)有四个以上的中点条件时,合计能否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实等等。当然对这些途径,都应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寻找。 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活动。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同学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可通过讨论启迪同学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同学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一道典型题目,寻求多种途径的解法,促使同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索分析。采纳一题多解时要引导同学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索,以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同学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规律。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将一题演变成多题,而题目实质不变,让同学解答这样的问题,能随时依据变化的状况思索,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别和一般的关系。使同学不仅能复习、回忆、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而且能使同学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技巧学牢、学活,加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转换角度思索,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势,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索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同学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同学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动,使同学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333可以连续减多少个9?应要求同学变幻角度思索,从减与除的关系去合计。这道题可以看作333里包涵几个9,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其发散思维必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