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版八年级上1-3单元古诗古文翻译及练习.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099468 上传时间:2025-04-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1-3单元古诗古文翻译及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1-3单元古诗古文翻译及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释义 ⑴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黄昏,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jué严不奉,帝何求?〞 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的余光。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相顾:相视;互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⑻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黄昏〕望,徙倚〔徘徊,彷徨。〕欲何依〔归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小牛,这里指牛群。〕返,猎马带禽〔鸟兽,这里指猎物。〕归。 相顾〔相视;互看〕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二、翻译 黄昏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三、学习题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东皋 薄暮 望〕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皆、惟 色、晖〕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5、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特别了乡村气息。 D.尾联说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6、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焦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 7、诗人在黄昏野望时,描述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8、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9、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10、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1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1分〕,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1分〕 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分〕 12、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答: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纳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莽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补充:野望 南宋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一、 注释 ①一天:.指满天。 ② 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 ③ 野水:郊外的水。 野望 南宋 翁卷 一天〔满天〕秋色冷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郊外的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二翻译 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我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观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看见了青山 三、学习题 1.第一、二句描述了怎样的画面?〔2分〕 描述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注释 ⑴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⑵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⑶悠悠:飘荡的样子。 ⑷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依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⑹乡关:故乡家园。 ⑺烟波:暮霭[ǎi]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 崔颢(hào)〔唐〕 昔人〔过去的仙人〕已乘〔驾〕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离开〕不复返〔返回〕,白云千载空〔只〕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历历〔清楚可数〕汉阳〔汉水北岸〕树, 芳草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 日暮乡关〔故乡家园〕何处是?烟波〔暮霭[ǎi]沉沉的江面〕江上使人愁。 二、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慢慢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三、学习题 1、 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  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  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  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A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心得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不重复。由于气势贯穿,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楚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之感。〔1分〕 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中的炼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莽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据此概括即可。 6、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2分〕 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朝气蓬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7、以下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楚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注释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3、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境的官兵。 4、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5、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6、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7、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8、长河:即黄河 9、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0、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1、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2、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碰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3、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使〔出使〕至〔到〕塞上 王维〔唐〕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欲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境的官兵〕, 属国过居延。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出汉塞, 归雁〔这里是指大雁北飞〕入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孤烟直〔直上〕,长河〔黄河〕落日圆。 萧关逢〔碰到〕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翻译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碰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三、学习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   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述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评分标准:(2分)写出特点1分;语句通顺1分。 3、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1分) 诗人孤独、思乡(2分) 4、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怎样的美。(1分)    ②美的具体表现: (2分) (考生能选一个角度答题,赏析合理,即给3分,否则酌情扣分)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述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马上西下的“落日〞。(2分) 5、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强之美(1分);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莽的感觉(1分)。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述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6、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答案】B (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答案】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8、以下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述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答案】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莽〞(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10、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述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碰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境战事的关怀。   B 11、以下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出〞、“入〞描述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述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注释 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旧。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9、万里: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远自〕荆门外,来从〔来到〕楚国游。 山随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江入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流。 月下〔移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旧〕怜〔怜爱〕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翻译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旧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三、学习题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分〕思乡 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2分〕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4、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题示例: 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慢慢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幻、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6、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分〕 “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述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 7、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述〔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 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述景象,语言通顺得2 分〕  8、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 分〕 9、以下对诗歌《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述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特别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C〔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干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够,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注释 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堆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述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慢慢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才干: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够:百游不厌。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湖水初涨才同堤岸齐平〕云脚〔低垂的云〕低。 几处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争暖树〔向阳的树〕, 谁家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春泥。 乱花〔纷繁的花〕渐〔慢慢地〕欲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才干〔刚够上〕没〔遮没,盖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够〔满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三学习题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贾亭西〞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顾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这首诗描述了一幅幅生动的西湖早春图,如春水初涨、莺争暖树、    、      、草没马蹄,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 燕啄春泥,花迷人眼 3、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2分〕 “乱〞字形象的描述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1分〕“浅〞字生动地描述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特别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1分〕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丽景色的迷恋〔喜爱〕之情。 5、请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分〕 这两句诗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1分〕“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了天气乍暖还寒,有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1分〕 6、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春游钱塘湖的感情?最爱 7、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行不够〞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C 【解析】C.〞隐含的惋惜之情〞理解错误,因为《钱塘湖春行》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述,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光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关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毫无“惋惜之情〞。所以选C 8、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干〞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9、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绿杨阴里白沙堤  10、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11、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述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朝气蓬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  早莺争春〔莺争暧树〕  草没马蹄  12、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爱〔最爱〕】  13、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到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顾“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到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把初春时的小精灵描述的灵巧可爱。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5、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述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1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干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朝气蓬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干〞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 描述了春的发展变化,特别了春的勃勃生机。不仅描述了景物之美,而且还包涵了游西湖者众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7、 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  18、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述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可以让读者依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9、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0、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述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述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述和渲染。 D、尾联具体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2、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述得生意盎然。 23、以下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 这首诗到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述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 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一、注释 1、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2、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3、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4、遗〔wèi〕:赠送,赠与。 5、馨〔xīn〕香:香气。盈:充盈,充积。 6、致:送到。 7、贵:珍贵。一作“贡〞。 8、感:感受,感动。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不一般、珍贵〕树,绿叶发华〔同“花〞〕滋〔繁盛〕。  攀条折其荣〔木本植物的花为“荣〞〕,将以遗〔wèi:赠送,赠与〕所思。  馨香〔香气〕盈〔充盈,充积〕怀袖,路远莫致〔送到〕之。  此物何足贵?但〔只〕感〔感受,感动〕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二、翻译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盛的花朵,显得分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三、学习题 1、“馨香盈怀袖〞是值得欣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不由自主 ,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2、这首诗涉及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本诗这一细节,并简要分析这一动作内涵。〔2分〕     “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不由自主 的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集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 3、前人在评价此诗时说有一诗句非常有“新意〞,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你能肯定是哪一句吗?简单说明一下理由。    “馨香盈怀袖〞。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 4、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2分〕    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1分〕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1分〕    5、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6分〕 答案:①在写景上层层推动,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2分〕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2分〕 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特别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2分〕 6、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C〕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速,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E.整首诗围绕着折花“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7、以下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