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不健康的心理有哪些
坚持心理健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大部分人生病多多少少都会有心理因素在里边,心理不健康了,疾病才会找上门。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不健康的心理有哪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健康的心理有哪些
1、人口学因素心理不健康状态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段,但在青春发育期、更年期更易发生。性别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不良情绪发生问题上,男、女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例如女性易受暗示,因轻信上当受骗,多有不良情绪发生;男性在交际过程中更爱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状况,可以使其心理失去平衡。从近年来相关杂志发表的调查报告来看,文化程度、职业、生活状况、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等,对心理健康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个性心理特征个人性格特点与心理不健康状态有密切关系。性格是由先天素养与后天学习结合而成的,人的遗传因素决定了脑细胞的构筑特征和工作强度,后天的学习,训练了一个人人脑细胞工作的灵活性。所以,一个人在生存过程中,如果承受环境压力的能力越强,应对环境变化的灵活性越高,他的心理转化为不健康状态的几率就越低;个人的消极经验、反逻辑思维特征和固有的不恰当的行为反应模式,是造成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内在原因。另外,人的价值取向、兴趣和爱好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3、身体健康水平依据身心一体的原则,健康的心理应寓于健康的身体。常常多病或慢性躯体疾病患者,心理健康极易受到破坏,不同躯体疾病,其心理不健康状态又具有特别性,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长期脑供血不够可造成脑相对缺氧,患者经常表现出情绪脆弱、心情抑郁等。
4、社会变迁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人起直接作用。对社会变化的适应不良,可使人进入心理不健康状态。极端的例子是所谓“文化休克〞。适应能力很差的人,在反差极大的社会文化中生活,可以导致某些心理问题,同时伴有躯体症状。只要返回原来的文化环境,所有症状可不治自愈。
心理不健康要怎么办
1、悦纳自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否正确熟悉、评价和接受自己,是坚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前提。但“当局者迷〞。并非人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自我认知失调 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主动交往
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自己能否为他人所接受,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是个休适应环境与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丰富人格的基 本途径,具有沟通信息、互相激励、产生合力、形成互补、调节情感、保证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
3、理智控制
生活不能万事如意,挫折在所不免。一旦碰到挫折,很多人都会产手愤慨、焦虑、苦恼、悲伤、痛苦等消极的情绪,影响其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
4、注意转移
这是一种常见的且有效的方法。即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暂时忘却烦恼,淡化不良情绪,选择自己比较喜爱的事去做。
5、合理宣泄
情绪是必须要发泄的,否则“情郁于中〞,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所以当人有了不愉快的情绪时,不要将积压在心里,而应通过合理、恰当的方式发泄出来。
6、自我升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会碰到失意、挫折,在这种状况下,宜采纳自我激励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激起的能量调节、引导到对人、对已、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上去。
心理健康的自我调整
1、熟悉自己,接纳自己,善待自己
生活是不完美的,过分追求完美只会伤害你自己。很多心理出现问题的人,往往都是极热爱生活的人,但是爱得过度,变成苛刻完美,显然超越自身的条件或社会常识,那就是病态,各种烦扰与不良情绪,都会因此而生,包括焦虑情绪,这个时间对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定位,总是感到无所适从,没有信心,没有勇气,没有智慧,遇事不知道如何决断。自卑是心理出现问题最根本的原因,人没有自信,就会没有安全感,就会感到焦虑和恐惧。当然自傲也要不得,过度自傲的实质内心还是自卑,因为他无法坦然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自卑自怜者、自傲自负者往往也都了解自己,但是以一种歪曲形式对待自己,不接受自己,自己折磨自己,最终毁了自己。一个人没有信心成为自己,没有兴趣接受自己,只懂得看四周人的脸色行事,灵魂出壳一般,一个现实的自己与想象中的自己,成了分裂状态,整天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让别人左右,那就会迷失自我,找不到生活乐趣。即便天下所有人抛弃你,你都不要抛弃自己,只有自己不放弃,那才会有希望。要学会爱自己,你连自己都不爱,那没有任何人会爱你。
2、面对现实,敢于接受,适应环境
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们仔细想想,生活还真是这样,存在即是合理,我们要学会欣赏、享受你能看到能感受到的物质世界,不要花太多精力去精神世界自找苦吃。能不能面对现实是一个人成不成熟的标志,当我们处在一个恶劣环境时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改变它,适应它,如果逃避它,怨天尤人,那只会伤害自己。苦难是一块石头,可以砸倒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一个人往上攀的垫脚石。很多优秀的健康的人,他们很明白世间的阴暗面,但他们有更多理由,把目光投向光明的地方,收获恬静与喜悦。心理健康的人,他们是不是生来就比别人更聪慧更坚强呢? 我觉得也不全是,谁的心灵都会经历苦难与挫折,只不过他们有一个好的心态,没有把灾难夸大,也没有视而不见,而是恰如其分,尽量把坏事变成了好事。生活中,你碰到了灾难,只有去接受它,才不会那么痛苦,只有接受了,你才有心思改变它,盲目的后悔和埋怨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复杂,你受的伤害越来越大。
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我们知道一台电脑,硬件配置再怎么好,如果软件系统出了问题,就只能是摆设,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身体再怎么好,如果心理上出了问题,那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要想让一台电脑高速运转,我们必须要定期杀毒、清理垃圾,人也一样的,必须要及时清理负面情绪,化解心结。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细则为: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当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优良。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我们可以更简单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自己不觉得痛苦。在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感到自己是快乐的,有悲伤的事情能够想明白并走出来。2、他人不感到异常。四周的人不会感到他的行为格格不入,和谁也无法相处。3、社会功能优良。能够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全身心投入生活和工作,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利用现有条件创造自我价值。
心理不健康的治疗方法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医生的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对患者的影响,是心理治疗能够奏效的根本原因。人格是难以客观评价的,主要凭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在与医生有了初步接触之后,产生了信任和喜爱的感觉。即使这个心理治疗师的人格是基本健康的,也不见得合适所有患者。因为研究说明,并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能够合适所有类型的患者,只有医生与患者的人格比较匹配的,才干产生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因而,那些在初次见面,容易使患者产生好感的医生,可能对这个特定的患者更有帮助。
第二点,就是医生的理论水平。这可以从其所受的教育、所获得的学位、所受的训练、以及咨询过程中关于心理问题的解释,得到间接的了解。
第三点,就是治疗技术。治疗技术包括倾听技术、解析技术、修通技术等。关于技术水平的了解,可以通过治疗师工作经历的长短、治疗过程中关于节奏的把握、关键点的切入能力、核心情结的深入透彻理解力,来逐渐进行。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