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央六项禁令”到底是指哪六项禁令?
在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过程中,我发现多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门户网站将“八项规定”与“六项禁令”并置于一页之内,提供二者的全文供广大党员干部参考学习。这也即是说,要深刻领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还需结合“六项禁令”加以强化学习。
作为一个研究者,我总是习惯于以“望文生义”的表观理解作为切入视角,然后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解剖麻雀。仅仅从字面意思而言,“规定”侧重于讲我们“应该”做什么,也即是正确的、正面的、积极的、示范的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与之相对的,“禁令”则更多讲我们不能做什么,也即是错误的、负面的、消极的、踩红线的行为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把“八项规定”与“六项禁令”视作一体两面、互为镜鉴、相得益彰、配套组合的纪律约束,前者相对抽象与概括,后者更加细致与具体,二者共同对广大党员干部起到规范、警示作用。
以上算是一个粗浅的引言,下面把我学习“六项禁令”的全部过程和心得体会原原本本呈现出来。什么是“六项禁令”?“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为后续纪律要求的细化提供了政策基础。浙江省为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于2012年12月率先提出“六个严禁”,重点规范公款使用、收送礼品等行为。在地方实践基础上,中纪委于2013年1月正式出台“六项禁令”,将浙江省提出的“六个严禁”上升为全国性纪律要求,旨在细化落实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行为。
“六项禁令”包括哪些内容?
一、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大力精简各种茶话会、联欢会,严格控制年终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单位之间不搞节日慰问活动,未经批准不得举办各类节日庆典活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单位内部一律不准用公款送礼、宴请。各地都不准到省、市机关所在地举办乡情恳谈会、茶话会、团拜会等活动,已有安排的,必须取消。各级党政干部一律不准接受下属单位安排的宴请,未经批准不准参与下属单位的节日庆典活动。解读与学习:“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简单说就是,公家的钱只能办公事,不能用来搞私人关系。这就像班级的班费只能买扫帚、粉笔,不能拿去给老师买生日蛋糕——哪怕你觉得“这是人情往来”。
1、哪些行为被明令禁止?
精简“面子工程”。比如各种茶话会、联欢会、评比表彰活动,能不开就不开,能简化就简化。例如,有些单位为了搞“热闹”,花大钱办活动,最后变成了形式主义。单位之间不准“礼尚往来”。上下级单位、兄弟单位之间,不能互相送土特产、礼品卡、购物券,也不能用公款请客吃饭。严控节日庆典。未经批准,不能随便搞乡情恳谈会、团拜会等活动。比如某地原本计划在省城办“老乡聚会”,但用公款买单就必须取消。干部要“避嫌”。党政干部不能接受下属安排的宴请,也不能随便参加下属单位的节日活动。比如某局长如果收了某乡镇送的购物卡,或者未经批准去参加某企业的“答谢宴”,都属于违纪。
2、为什么要禁止这些行为?
公家的钱是大家的钱。公款来自税收和财政拨款,一分一厘都要用在修路、扶贫、教育等民生实事上,而不是变成“人情往来”的资金。防止腐败温床。一顿饭、一份礼看似小事,但可能演变成权钱交易。比如某企业通过节日送礼拿到项目,破坏公平竞争。保护干部。很多干部其实也不想应酬,但碍于面子不得不参与。禁令一出,大家都能理直气壮拒绝:“不是我不给面子,是纪律不允许!”举个通俗的例子。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财务经理,公司规定“不能用公司的钱给客户送月饼”。但销售部偷偷用公款买了高档礼盒,理由是“维护客户关系”。这种行为不仅违反规定,还可能让客户觉得“收了礼就得给订单”,最终损害公司信誉。同理,政府单位的公款送礼、宴请,也会让群众觉得“公家的钱被乱花”,影响政府形象。总结:这条禁令的核心是“公家的钱只能办公家的事”。公款姓“公”不姓“私”,春节人情往来,请用真心别用公费!无论是精简活动、禁止送礼,还是规范干部行为,都是为了堵住公款浪费的漏洞,让公共资源真正用到民生所需的地方。
二、严禁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律不准以任何理由和形式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包括各种提货券。各级党政干部不得以任何理由,包括下基层调研等收受下属单位赠送的土特产和提货券。各级党政机关要严格纪律要求,加强管理,杜绝在机关收受和分发土特产的情况发生。解读与学习:“土特产”原本是地方特色产品,比如茶叶、蜂蜜、水果等,但在这条禁令中,它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任何可能用于“拉关系”的礼品,包括实物、提货券、购物卡等。用公家的钱买这些“土特产”送给上级部门,就像用全班同学的班费给班主任买礼物,本质上是用公共资源搞人情往来,容易滋生腐败。举个通俗例子。假设某县用财政拨款买了一箱高档茶叶送给省里某部门,美其名曰“推广地方特产”。这笔钱本该用来修路、建学校,却变成了“人情债”。如果上级部门收了,就可能对审批项目“开绿灯”,甚至形成“拿人手短”的利益链条。
1、哪些行为被明令禁止?
不准“变相送礼”:无论是送一筐水果,还是送一张提货券(比如海鲜礼盒兑换券),都属于违规。例如某市给上级部门寄送“扶贫特产大礼包”,实际是用公款掩盖送礼本质。关键点在于,只要动用公款,无论形式多隐蔽,都是踩红线。干部不能“收礼”: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时,不能以“纪念品”“试吃品”等名义收受土特产。例如某镇长到村里考察,村干部塞给他10盒土鸡蛋,按照规定来讲,这也算违规。潜台词即是,收了礼,就可能被“绑架”——比如对违规项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机关内部严管“分发”:单位内部不能把土特产当“福利”发放。比如某机关用公款采购了一批茶叶,名义是“工会慰问”,实则变相集体违规。2、为什么要禁止?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第一,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私用。财政资金是纳税人的钱,应该用于民生工程,而不是给少数人“做人情”。例如一箱价值千元的土特产,可能相当于一个贫困户几个月的生活费。第二,防止“小腐败”变成“大黑洞”。送土特产看似“小意思”,但可能打开贪腐的闸门。例如某省干部收了下级送的茶叶后,逐渐发展到收现金、豪宅,最终落马。科学依据在于,心理学中的“门槛效应”——接受小恩惠后,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诱惑。第三,维护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如果允许送礼,资源分配就可能向“会送礼”的地区倾斜。例如某贫困县没钱送特产,反而得不到政策扶持,加剧不公平。总结:土特产再香,不如清风正气香;人情再浓,不如规矩责任浓!无论是送一盒茶叶,还是发一张提货券,只要动用公款或影响公正履职,都属于“越界”。它不仅是反腐的“防火墙”,更是守护公共资源公平分配的“安全锁”。
三、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把关,严于律己,要坚决拒收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严禁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借机敛财。解读与学习:“严禁收送礼品礼金”,就是任何可能影响公平办事的“好处”,一分钱、一张卡都不能碰!哪怕你觉得“就是盒月饼”“不过几百块”,只要涉及权力关系,就是踩红线。1、什么是“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简单来说,这些都是“糖衣炮弹”的变种形式。比如:礼品:烟酒、茶叶、电子产品等实物;礼金:装在红包里的现金;有价证券:股票、债券、投资理财合同;支付凭证:购物卡、加油卡、话费充值卡等;商业预付卡:类似超市卡、美容卡,能兑换商品或服务。这些看似“人情往来”的东西,一旦涉及公职人员,就可能变成利益交换的工具。例如,某企业老板给领导送一张面值5000元的超市卡,表面是“节日心意”,实则是希望领导在审批项目时“行个方便”。2、为什么这些行为被明令禁止?第一,公款姓“公”,不能变成“私情”。公职人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任何收送行为都可能让公共资源变成私人交易的筹码。比如某局长收受开发商送的购物卡后,违规批准了未达标的工程项目,最终导致豆腐渣工程。第二,隐蔽性强,容易滋生腐败。预付卡、电子礼券不记名、易转手,甚至能通过快递、微信红包“暗度陈仓”。例如,某环保局局长收受企业用快递寄送的“海鲜提货券”,看似土特产,实则价值上万元。第三,婚丧嫁娶成“敛财借口”。有些干部利用红白事大操大办,变相收礼。例如某镇长儿子结婚,收了20万元礼金,其中大部分来自有求于他的企业和下属单位。总结:这条禁令的核心是“公权不能私用”。礼品再小,也是腐蚀公正的“糖衣炮弹”;规矩再严,才是保护你我的“防弹衣”!无论是收一条烟、一张卡,还是借红白事敛财,都是在用权力做交易。它像一道“防火墙”,既保护干部不被“围猎”,也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画外音:把心思花在干事上,比花在送礼上踏实多了!
四、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各地各部门不准以各种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不准违反规定印制、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券(卡);不准借用各种名义组织和参与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不准用公款组织游山玩水、安排私人度假旅游、出国(境)旅游等活动;不准违反规定使用公车、在节日期间公车私用。解读与学习:“严禁滥发钱物、铺张浪费”,就是公家的钱必须花在刀刃上,不能变成“撒钱狂欢”!这就像家庭过日子——你可以拿积蓄给孩子交学费,但不能全家买名牌包挥霍。1、什么是“滥发钱物”?简单来说,就是“突击花光公家的钱”。比如快到年底时,一些单位为了把预算花完,突击给员工发津贴、奖金,甚至发米面粮油、购物卡等实物。这种行为就像“班费没用完就全班吃大餐”,看似“福利”,实则浪费公共资金。2、什么是“讲排场、比阔气”?这指的是用公款撑面子、搞攀比,比如:代币购物券(卡):印制“超市卡”“美容卡”等提货券,表面是“员工福利”,实则是变相发钱。这些卡不记名、易转手,成了腐败的“隐形钱包”。高消费娱乐活动:用公款组织员工去高档KTV、高尔夫球场消费,美其名曰“团队建设”,实际是借机享受特权。比如某部门用公款包场温泉酒店,人均消费上千元。公车私用:把单位的公车当成私家车,节假日开着去旅游、探亲,甚至接送孩子上下学。这种行为等于让纳税人给你家的油费买单。3、什么是“铺张浪费”?公款旅游:打着“考察”“调研”的旗号,用公款组织员工游山玩水。比如某单位去海南“学习自贸区经验”,三天考察、两天度假,全程住五星级酒店。突击花钱:年底疯狂采购办公用品、装修办公室,甚至买一堆用不上的设备,只为把预算花光,保住明年经费额度。这就像“为了不饿死,硬往胃里塞馒头”,纯粹浪费资源。4、为什么要禁止这些行为?第一,公家的钱不是“自家钱包”。财政资金来自税收和财政拨款,应该用于修学校、建医院、扶贫攻坚,而不是变成少数人的“年终奖”。第二,助长腐败和特权思想。滥发购物卡、组织高消费活动,容易让干部觉得“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逐渐滑向贪污受贿的深渊。比如某官员从收购物卡开始,最后收受百万贿赂。第三,破坏社会公平。如果有的单位发豪华年货,有的单位连工资都拖欠,群众会认为“公家单位在搞特权俱乐部”,损害政府公信力。5、违规后果有多严重?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滥发钱物:直接责任人可能被警告、撤职,甚至开除党籍。第二、公车私用:除了纪律处分,还需补交油费、车辆损耗费等。例如某干部开公车接孩子被举报,最终党内警告并赔偿5000元。第三、公款旅游:不仅要退回全部费用,还会被通报曝光。比如某局组织20人“考察团”游黄山,人均花费8000元,最终局长被免职。总结:这条禁令就像“公共资金的防盗门”,把那些想占公家便宜的手挡在门外。公家钱是百姓汗,铺张浪费万人怨;勤俭为民守规矩,清风正气胜万金!无论是发钱、发卡,还是用公款吃喝玩乐,都是在挖纳税人的墙角。只有守住这些红线,才能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真正服务于民。
五、严禁超标准接待。
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参加会议、检查工作等,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执行。解读与学习:“严禁超标准接待”,就是领导干部下基层,吃饭住宿必须“按标间来”“按标准来”,不能搞特殊待遇!这就像出差住酒店——普通员工只能住快捷酒店,领导也得按照公司相关规定执行,不能偷偷升级成超标准的总统套房。1、什么是“超标准接待”?简单来说,就是用公家的钱给领导搞“特殊待遇”。比如:住宿超标:组织规定住宿费每天330元,却安排领导住1000元的豪华酒店。用餐超标:规定调研餐标每人50元,结果摆了一桌海鲜大餐,人均500元。用车超标:明明可以坐普通轿车,非要安排越野车或加长礼宾车。陪同超标:一个领导调研,后面跟着几十个人“保驾护航”。送礼超标:打着“地方特产”名义送高档礼品、购物卡。举个生活化例子。假设你是公司部门主管,出差时要求住豪华酒店、吃米其林餐厅,还让分公司安排专车接送,这相当于用公司的钱给自己“充面子”,损害集体利益。同理,领导干部超标准接待,浪费的是纳税人的钱。2、为什么必须“严禁”?第一,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浪费。财政资金是修路、建学校、扶贫的钱,不是给少数人享受特权的“小金库”。比如一桌超标宴请花费5000元,可能相当于一个贫困家庭半年的生活费。第二,防止“人情债”变“腐败链”。超标准接待往往是利益交换的“敲门砖”。例如某企业为讨好领导安排高档宴请,后续可能要求违规批项目、开绿灯。第三,维护干部形象和群众信任。如果领导调研时前呼后拥、大吃大喝,群众会觉得“官架子大”,失去对政府的信任。3、领导干部下基层的“硬杠杠”根据中央和省委规定,领导干部必须遵守以下“铁规矩”:住宿:普通干部住标准间,省部级干部才能安排普通套间,且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要严格按标准执行。用餐:工作餐只能是家常菜,严禁高档酒水,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10人以内)或1/3(超过10人)。用车:集中乘车,合理控制车型,不得使用警车开道或清场闭馆。陪同: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安排群众迎送。纪律:不得接受任何礼品、土特产,不得参加与公务无关的娱乐活动。
反面教材:例如,黑龙江省某国企副总,虚开发票套取5.1万元公款用于超标准招待,最终被撤职处分。这类案例警示我们,占公家便宜,迟早要还。总结:“严禁超标准接待”就像给权力套上“紧箍咒”,防止公仆变“老爷”。干部下基层,轻车简从是规矩,粗茶淡饭见作风!无论是住酒店、吃饭、用车,还是收礼品,只要超出标准,都是在挖公共利益的墙角。只有守住这些红线,才能让每一分钱都花在民生急需处,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
六、严禁组织和参与赌博活动。
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赌博的严重危害性,决不组织和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解读与学习:“严禁组织和参与赌博活动”,就是党员干部绝对不能碰任何带钱的牌局、赌球、网络赌博——哪怕你觉得“只是玩玩”!这就像学生考试作弊,被抓到零分处理,没有“小抄不算作弊”的说法。
1、什么是“组织和参与赌博”?简单来说,这就是两类“踩雷”行为。第一类,组织赌博。像开“赌场老板”一样,拉人聚众打牌、搞网络赌局、抽成渔利,比如在茶楼包房设麻将局,每局抽水5%。第二类,参与赌博。无论是线下打麻将、线上赌球,还是用微信红包“猜尾数”“位数相加比大小”“红包接龙”“押注型”,只要涉及钱财输赢,都属于“参赌”。举个生活例子。假设你是一家公司领导,周末和下属打麻将,约定每局输赢500元。这看似“娱乐”,实则已构成赌博——用钱衡量输赢,本质和赌场押注无异。
2、赌博的危害:为什么说它是“社会毒瘤”?第一,腐蚀权力,滋生腐败。赌桌是围猎干部的“黄金战场”。比如某局长被商人邀请打牌,故意输掉几十万,实则是变相行贿,后续审批项目时不得不“开绿灯”。这种“赌债”成了权力寻租的绳索,让公权沦为私人交易的筹码。第二,吞噬家庭,毁掉人生。赌博如黑洞,吸干积蓄后还会让人抵押房产、挪用公款。例如,某“富二代”陈某沉迷赌球,败光400万家产后沦为“老赖”;徐某为赌资诈骗同事83万元,最终被判刑11年。因赌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比比皆是。第三,毒害社会,破坏公平。赌博助长不劳而获的风气。若党员干部带头参赌,群众会认为“官方默许”,甚至效仿形成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赌博常与高利贷、暴力讨债、洗钱等犯罪交织,成为社会安全的“火药桶”。
3、法律与职场“双重”代价组织赌博可判3-10年有期徒刑,参赌也可能会被拘留、罚款。职场代价包括,公职人员涉赌将面临开除公职、党纪处分,子女参军、考公、留学均受牵连。
4、党员干部为何是“重点监管对象”?第一,身份特殊性。党员干部手握公权力,一旦赌博成瘾,极易利用职权挪用资金、违规审批,甚至为还赌债主动索贿。第二,示范效应。群众以干部为标杆,若干部带头赌博,会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例如四川通江3名公职人员上班时间打麻将被查,直接引发群众对基层作风的质疑。第三,隐蔽性高。“部分干部以为‘小赌无人知’,实则微信赌局流水、IP地址、群聊记录均被技术锁定。2023年某国企员工参与微信‘牛牛’赌局,半年内通过微信转账输掉数十万元,家人被迫卖房还债。警方根据其账户异常流水顺藤摸瓜,查处背后操控赌局的AI作弊团伙,刑拘数十人,涉案金额达数亿元。
5、如何界定“赌博”与“娱乐”?关键看两点。第一,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亲友间打牌不带钱财输赢,属于娱乐;若每局输赢超过500元(各地具体执行标准有所不同,需结合累计金额、参与人数、营利目的综合判断),则可能被认定为赌博。第二,是否形成组织化。提供场地、抽成、招揽赌客,即便自己不参与,也构成“开设赌场罪”。反面案例:2025年2月19日,湖北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通报《省纪委监委通报5起违规打牌和赌博典型问题》,其中武汉市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干某某默许、纵容配偶组织赌博问题成为典型。经调查发现,2013年至2024年,干某某长期纵容、默许其配偶在自家经营的餐馆内,组织公职人员、民营企业主以打麻将、“炸金花”等形式赌博并收取高额“台子费”。除了赌博问题,干某某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6、党员干部如何远离赌博陷阱?第一,守住“三不”底线。不组织赌局、不参与赌资输赢、不接受“围猎式”牌局邀请。第二,培养健康爱好。用运动、阅读替代打牌,避免给赌博留出时间空隙。第三,警惕新型赌博。网络赌球、红包“扫雷”、游戏币赌局等更具隐蔽性,切勿因好奇尝试。总结:赌桌上面是非多,党员干部要躲过;清风正气心中留,拒绝赌博才自由!对党员干部而言,赌博不是“小赌怡情”,而是腐蚀党性的毒药、引爆人生的地雷。从清代《戒赌歌》的“妻离子散家产破”,到今日党纪国法的“零容忍”,历史与现实都在警示:权力与赌桌永不能共存。唯有守住底线,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赌桌沦陷”的案例。
配套措施与执行情况
通过细化禁令边界,构建制度“防火墙”,中央六项禁令通过明确禁止行为清单,为公职人员划出纪律红线。通过严禁公款送礼、规范接待标准、约束财务支出等措施,采用“负面清单+量化标准”的规范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工作特点。为保障禁令落地,中央采取“节前预警+日常督察+群众监督”组合拳。第一,逢节必查。例如中纪委在春节、中秋等节点发布禁令,严打公款送月饼、贺卡等行为,并开通举报专区(如“四风”随手拍)。第二,科技赋能。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拓宽监督渠道,综合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技术手段,通过明察暗访、交叉互查、专项督查、设置监督举报平台等方式,持续提升精准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三,责任倒逼。将执行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例如酒泉肃州公安对违规者一律通报批评并追责领导。据新京报记者初步统计,“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出台后,仅2013-2014年,全国便查处违规问题2.4万起,3万余人受处分,其中公车私用占比超25%,凸显监督力度。六项禁令推动公款消费大幅压缩,并重塑政治生态。不仅节约公共资金,例如,机关单位年会、节礼支出锐减,禁令出台后某市2014年公务接待费同比下降37%。而且遏制特权思维,例如,干部下基层轻车简从成常态,群众反映“迎送车队、豪华宴请基本消失”。最后,更加强化震慑效应,例如通过公开通报、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形成“伸手必被捉”的社会共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