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氧氯丙烷的特性及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 特别警示 可能人类致癌物,皮肤直接接触液体可致灼伤。 理 化 特 性 无色油状液体,有氯仿样刺激气味。微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四氯化碳、苯。分子量92.53,熔点 -57,沸点116,相对密度(水=1)1.18(20),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29,饱和蒸气压1.8 kPa (20),辛醇/水分配系数0.3,闪点33,引燃温度411,爆炸极限3.821体积比。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制环氧树脂, 也是一种含氧物质的稳定剂和化学中间体。 危 害 信 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分解爆炸和燃烧。假设遇
2、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 【健康危害】 蒸气对呼吸道有激烈刺激性。反复和长时间吸入能引起肺、肝和肾损害。高浓度吸入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可致死。蒸气对眼有激烈刺激性,液体可致眼灼伤。皮肤直接接触液体可致灼伤。口服引起肝、肾损害,可致死。 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1皮;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2皮。 IARC:可能人类致癌物。 安 全 措 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物料密闭输送,防止物料泄漏;建议采纳DCS集中控制,以减少人员
3、接触机会。装置现场设置可燃气体报警仪和有毒氯气气体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穿戴常规劳作防护用品,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异常状况下的应急处置人员必必须穿戴好防化服和防化学品手套、佩带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现场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和职业危害告知;设置淋浴与洗眼器等职业卫生设施。 储罐等容器和设备应设置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 禁配物为胺类、酸碱物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特别要求】 【操作安全】 1生产区域内,严禁吸烟,严禁明火和可能产生明火、火花的作业。打开环氧氯丙烷容器时,确定工作区通风合格且无火花或引火源存在;避免让释出的
4、蒸气进入工作区的空气中。 2装置检修作业,严格办理各项直接作业票证,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用火作业时,必必须进行大气环境分析和设备管道、容器内可燃气体分析,可燃气体或液体蒸气浓度必必须小于0.2%体积比;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可燃气体浓度执行用火作业管理制度,同时其氧含量为19.523.5%,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不超过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同意浓度含量,作业过程中必必须有两人同时监护,每4小时必必须进行监控分析,使用安全电压。 3生产设备的清洗污水及生产车间内部地坪的冲洗水须收入应急池,经处理合格后才可排放。 4避免直接接触环氧氯丙烷,操作人员应配戴必要的防护用品;避免吸入有毒气体,应戴上防毒面具。 5
5、严禁利用环氧氯丙烷管道做电焊接地线。严禁用铁器敲击管道与阀体,以免引起火花。 6在环氧氯丙烷环境中作业还应采纳以下防护措施: 依据不同作业环境配备相应的可燃气体检测仪及防护装置,并落实人员管理,使环氧氯丙烷检测仪及防护装置处于备用状态; 作业环境应设立风向标; 供气装置的空气压缩机应置于上风侧; 重点检测区应设置醒目的标志、环氧氯丙烷检测仪、报警器及排风扇;在可能发生环氧氯丙烷中毒的主要出入口应设置醒目的中文危险危害因素告知牌,在作业的场所应设置醒目的中文警示标志; 进行检修和抢修作业时,应携带环氧氯丙烷检测仪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合格的专用库房内。远离火
6、种、热源,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 2应与胺类、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环氧氯丙烷罐区设置围堰,地面进行防渗透处理,并配备倒装罐或储液池。 3环氧氯丙烷储罐属于常压储罐,储罐顶部冷却系统、临时放空管设置合理、选材适当,防止积液或堵塞,避免储罐超压或储罐抽负压吸瘪事故。罐区应设有消防水系统,大型装置、罐区应设置消防泡沫站或适量的消防泡沫推车;现场配置适量的消防器材。 4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制定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设施。 5定期检查环氧氯丙烷的储罐、槽车、阀门和泵等,防止滴漏。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
7、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通过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应用专用槽车运输。用其他包装容器运输时,容器须用盖密封,每层必必须采纳隔离措施。运输车辆、船舶符合消防安全要求,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运输车辆进入厂区,保持安全车速。严禁与胺类、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船舶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防雨淋、防高温。 3输送环氧氯丙烷的管道不应靠近热源敷设;管道采纳地上敷设时,应在人员活动较多和易遭车辆、外来物撞击的地段,采纳保护措施并设置显然的警示标志;环氧氯丙烷管道架空敷设时,管道应敷设在非
8、燃烧体的支架或栈桥上。在已敷设的环氧氯丙烷管道下面,不得修建与环氧氯丙烷管道无关的建筑物和堆放易燃物品;环氧氯丙烷管道外壁颜色、标志应执行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 7231的规定。 应 急 处 置 原 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马上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皮肤接触:马上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马上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
9、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假设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依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毒面具,穿防静电、防腐、防毒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汲取。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汲取材料。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石灰粉汲取大量液体。用泡沫覆盖,减少蒸发。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防爆、耐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喷雾状水驱散蒸气、稀释液体泄漏物。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50m。如果为大量泄漏,在初始隔离距离的基础上加大下风向的疏散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