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朝代(
时间)
社会文史哲环境
文学史内部分期(袁本)
时段特点(创作主体/思想内容/文学体裁/文学语言变化/艺术表现/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接受对象)
文化思潮
文体发展
地
域
流
派
主*理论
代表群体
(人物)
代表作品
大作
家
名著
三古
七段
夏
原始巫术**文化
和夏商文化
上古期
先秦两汉(
3世纪前)
先
秦
1. 文学体裁孕育期
2. 文学思想孕育期
3. 儒道两家主流
文学思潮形成期(儒:重社会功能;道:重审美价值)
4. (创作和传播上)以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以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的文学格局奠基期
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文学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与原始**紧密联系
民
谣
/
南
涂山氏
《侯人歌》
东
夏孔甲
《破斧歌》
夏
启
商
诗歌/
巫观(*
I )
古《九歌》商颂
韵文
《易》卦爻辞
散
文
甲骨卜辞
殷商铜器铭文
神
话
/
《山海经》
(成书于战国初年那到汉代初年)
西
周
礼乐文化:其精神实质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仁、德)
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敬礼重德人的地位得到肯定春秋一字寓褒贬
左传国
叙事散文
史官
《尚书》
《春秋》
记言记事不同体例
《左传》
《国语》
历史散文标志我国叙事文的成熟开启叙事文学传统
由丧祭之礼、饮酒之礼而来,核心是仁德的政治伦理观念,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和西周春秋文学从周公
“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
语尊王
攘夷固
本保民
关切现
实切
说理散文
儒家
贵族
贵族
《论语》
语录体
墨子平
等和平
墨家
《墨子》
语录体深化
老子无为
道家
《老子》
韵散结合
学在官府文学创作
诗
歌
风雅颂
赋比兴(风雅精神)四言句式
重章叠句双声叠韵
《诗经》
抒情诗传统
开端现实主
义开端
战国
百家争
鸣和战
国文学
1. 立足现实,着眼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
“天命”
2. 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中心,不再盲目认同*种既定秩序,自觉创作精神加强
说理散文
道家
1. 创作方法上“三言”
2. 结构线索模糊隐秘
3. 意除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
构
4. 富有诗意的语言
士
先秦诸子
庄
周
《庄子》
仁义学1.长于辩论,有艺术表
孟
《孟子》
3. 文学风格百花齐放
4. 屈原参差错落的句式,奇伟瑰丽的辞藻丰富奔放的想象
儒家
说(性善论
现力
2. 反复诘难
3. 常用比喻
4.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5.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礼乐学说(性恶论
1. 思想丰富理论严谨
2. 性恶论
3. 日常生活事物为譬喻
4. 排比、韵语、抒情增强气势
法家
1. 师承荀子哲学和政治发展为刑名法术
2. 借鉴老子弃其柔弱,主*刚强有为
3. 法家术法势熔为一炉
纵横
家
1. 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
2. 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朝秦暮楚之徒和为人释难之士)
楚
地
**
楚辞
作家
1. 风骚传统
2. 骚体(楚地民歌/兮)
3. 美政理想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
楚辞
(屈
士
先秦诸子
荀卿
《荀子》
韩
非
《韩非子》
《战国策》
(战国后期作,西汉*向校)
《离骚》
《九歌》
《九章》
《天问》
开我国浪
漫主义之先河
屈原
(中国首位诗人)
《楚辞》
(西汉*向编校)
赋
)
宋
玉
《九辩》
《风赋》
《登徒子好色赋》
《九辩》
(与屈原
《九歌湘夫人》并称悲秋之祖)
秦代极端文化专制政策: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秦
汉
创作主体处境变化;文学风格格式化,凝重板滞;汉乐府蔚兴,酝酿出五七言体
刻石铭文散文
李
斯
《谏逐
客书》
李斯
(秦唯一传世者)
杂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
反映国家统
一趋势
西
汉
汉代1.解读文学典籍为时尚
2. 从诸王到帝王的文化圈,献纳辞赋制度
3. 文学机构设立
4. 游宦之风
1. 艺术追求:巨丽之美(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
2. 汉代精神和理想:自强不息、圣主贤臣结合(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3. 文人的独立和依附,批判与赞颂的交替
4. 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互相促进(五言诗到文人五言诗)
5. 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汉代文学铺*扬厉,与经学繁琐解读习尚相应成趣
政论散文
?
?
?
**王*安文学团体
贾谊散文气势浩荡:
1. 以数量取胜
2. 以感情相驱动
陆
贾
《新语》
兴旺成败之理
贾谊
贾
谊
《过秦论》
兴旺成败之理
《论积
贮疏》
晁
错
《论贵粟疏》
重农、贵粟、
抑商
**王*安文学团体
《**子》(《**鸿烈》)
以黄老之说
为主,杂以孔、墨、申、
董
仲
舒
《春秋
繁露》
《天人
三策》
说
理
散
*
向
《新序》
《说苑》
逸闻轶事类集,类似后代的志人小说
叙事散
发愤著书说
吕巷之人入传
旁见侧出
司马迁
《史记》
我国首部纪
传体通史
司马迁
《史记》
骚体赋
贾
谊
《 鸟赋》
自我排遣
贾谊
《吊屈原赋》
《吊屈
原赋》
同病相怜
不赞同殉国
董仲舒
《士不遇赋》
士不遇系列
司马迁
《悲士
不遇赋》
蜀
地
司马相如
《大人赋》
《哀秦二世赋》
《长门赋》
司马相如
**
王
**
小山
《招隐士》
极富意境劝王孙结束隐士生活
安学团体
扬雄
《太玄赋》
.
骚体赋
九体
王
《九怀》
一脉相承,
九章成篇,
体制固定,
主题相类,
骚体赋的体
制。
*
向
《九叹》
逸
《九思》
严
忌
《哀时命》
同“九体”:一样,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
东
方
朔
《七谏》
汉
赋
:
梁
园
梁孝
学
群体
枚乘
《七发》
太子有疾,七步劝导。
1. 对先秦文学的借鉴
2. 逐步盘升手法
3. 移步换形铺夸手法
4. 标志着汉大赋体制形成,标志着
枚乘
《七发》
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时代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司马相如
《子虚
赋》
《上林
赋》
天子游猎赋内容连接
1. 内容上:帝国形象塑造/一统观念的弘扬/时代精神体现;
2. 形式上: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笔法/句法灵活
司马相如,汉大赋成就最高者
扬雄
《羽猎
赋》
《长杨
赋》
《甘泉
赋》
《河东赋》
史称四大赋”
扬雄,善于模仿著称
《蜀都赋》
后世京都大
赋的先声
东
方朔
《答客难》
现存汉代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的设辞类作品
中古期
魏晋至明中叶(
3世
魏
晋-
唐
中
叶
(
天
宝
末)
1. 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2. 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3. 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他们分别在中古期内的唐宋元三朝达到高峰
4. 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达
诗一五七言古体诗兴盛
文一向诗靠拢,出现诗化骈文
赋一向诗靠拢,出现骈赋宫廷一在文学创作中起核心作用
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
纪至
16世纪)
唐
中叶-南
宋末
到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末明初也出现。
5.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新的形
文一唐宋八大家完成古文
运动改革
诗一由晚唐诗到宋诗的延
续与发展
词一兴盛
小说一由唐传奇到宋“说
式。
6.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和市井。
话”
元
初-
明
中
叶
(
正
德
末)
叙事文学主导。
文学样式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杂剧中心在大都,南戏中心在**。
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预示着长篇小说时代的到来。
文学传媒不仅是读物,还是说唱扮演的艺术形式。儒生地位降低,产生了大批不同于正统文人的作家
(关白马王和高明)
近古期
明中叶至五四运动(
16世纪至20世纪初
明
嘉
靖-
鸦
片
战
争
184
0年
1. 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
2. 创作主体个性得到*扬,人性得到肯定(针对禁欲主义)
3. 传统文体日渐衰微,通俗文体生机盎然
诗文:公安派、竟陵派、神韵派、性灵派、桐城派词: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司派
戏曲:**派和*江派论争
白话长篇小说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文言小说聊斋志异
鸦
片
战
争-
五
四
运
动
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
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在国民中最易产生影响的小说及其地位得到充分肯定。
叙事技巧得到更新,传播
)
191
9年
媒体扩展到报刊,写作方法也相应发生变化,古文领域内出现了通俗化的报刊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