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生生互动
1.〔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互动学习中教师要做到三种角色的转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同学学习的参加者、引导者和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同学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在互动学习中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合作关系,要求教师以新角色施行教学,与同学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与同学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因此,教师在同学互动学习的过程中,要随时变幻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2.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因为解决问题或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必须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为了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指导同学善问。为此,应在课堂上给同学适当地点拨、示范,指导同学提问的方向和思索问题的途径,教给同学正确的质疑方法。在教学〔制定〕上,应多给同学一些探究、推测的空间,逐步养成同学的问题意识。数学情境的创设,其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数学本身,还可以源于其它相关学科。在此过程中,通过给同学浮现刺激性的数学材料信息,引起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发同学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测,使同学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想方设法让同学自主参加教学活动,注重同学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来源于发现,正如当年牛顿发现苹果落地才发现万有引力一样。只有让同学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才干培养同学的创造力,同学的个性才干得以发展。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熟悉》时,出示一个硬币,要求同学用多种方法求出硬币的直径。教师只做启发,让同学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结果得出如下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1)量圆上的两点的距离,最大者就是圆的直径。(2)将硬币置于纸上,剪下圆形的纸片,再对折得到直径。(3)将硬币倒置,使硬币靠在桌面上,用一根刻度尺和两块三角尺把直径移动到刻度尺上,两块三角尺所夹的长度就是圆的直径。通过同学自己操作实验,既发展了同学的空间观念,又发展了同学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同学参加教学活动还可以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坚持优良的学习状态。
2数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改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同学说因为喜爱某位老师而喜爱某门课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化学知识,高尚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超的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激发同学学习热情的本领。我们要想使同学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首先就是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同学学习的合、引导者和参加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由教学的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再也不能仅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同学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同学学上,教师在同学自主学习、讨论、观察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同学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状况,合计如何指导同学学习。如在《历史与社会》的新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个单元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这样的一种课程设置其本身就给予教师一个转变角色的机会。我们就应该把这样的综合探究课交给同学,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在其间引导和辅助。同时,教师还要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采纳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同学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同学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究热情更加高涨,使同学真正动起来。
善于架梯,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同学,在课堂提问时要合计分析同学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存、运用,引导同学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例如用'勤劳'造句,第一个同学说:"我的妈妈很勤劳。'紧接着造句的同学,往往只把主语"妈妈'改成"爸爸'、"奶奶'如果不及时提醒,同学产生了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差。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勤劳说给大家听听?'于是同学会说:"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还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勤劳,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勤劳,然后再用上勤劳?'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很勤劳!'像这样的训练过程就做到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同学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熟悉,并能依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制定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制定"弹性作业',不同层次的同学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了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3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1、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与现象,它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鲜亮的色彩性有助于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同学的多种感观,使比较抽象的材料学起来也不感到枯燥,同学则以一种积极的主动方式自觉地参加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通过幻灯投影的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电教化教学形式,使同学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变幻、曲线的坐标变化、平面几何图形的堆叠、旋转;立体几何图形截面的形成、空间图形等等。这在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形象观的视觉会给同学学习数学留下鲜亮和深入的印象。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同学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数学知识以后,就会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扩展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能。因此,教师应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而且,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开放,才干有利于因材施教,同学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同时,在课堂教学之余还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专题讲座、数学学习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开展数学实习作业等来调动各类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而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因材施教,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上学习不搞一刀切,要依据同学的特点、基础凹凸、兴趣差异,采纳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必须要,使各类同学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基础差的同学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对基础好的同学则可寓理深入一些,布置的学习也要依据同学的学习状况分层次,对基础差的同学多练一些基础题;对基础好的同学可布置一些灵活题目和难度较大的思索题,使每个人都学有所获,有所进步,同时认真做好辅导工作,通过各别辅导帮助他们越过学习上的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另外,还要随时注意依据同学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慢,都应由课堂上同学对数学教学信息反馈来确定,以坚持教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勤于思索的习惯
数学是思索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同学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善于动脑、勤于思索,才干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才干提升学习质量,加强同学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力。培养同学勤于思索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教师要注意激发同学的思索兴趣,善于提出启发同学思索的问题,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启发和诱导同学思索,激励同学敢想、敢说、不怕出错,培养同学革新思维的习惯[1]。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同学掌握了知识,而且能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
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是同学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革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同学,善于发现问题。对同学质疑习惯的培养,教师要言传身教,要教给同学在哪里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产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关键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等。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常常制定"自由提问'环节,激励同学变幻角度,多提问题,互相自由解答疑问、解决问题。
乐于施行的习惯
教育心理学研究说明:小同学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正处在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必须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干进行,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同学乐于动手、动脑、动口的优良施行习惯,使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讲一讲来获取新知[2]。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熟悉'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就能使同学养成手脑结合,乐于施行的学习习惯。
互助性学习习惯
互助性学习是新时期小同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于培养同学团结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团队观念和革新意识。在数学学习中,同学可以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堂合作实验、共同操作、互相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互助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同学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看法。每一次互助性学习,同学都要积极参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逐渐养成习惯,以便解决数学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不断取得共同进步。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