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怎样让数学课堂更贴近生活
让同学参加数学
首先,课堂教学是同学与老师共同参加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同学在情绪情感方面受到积极感染,〔教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学会倾听同学心声。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等多种形式让同学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快乐的参加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参加的热情,焕发了他们持续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索问题,例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红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元?有一个同学就说:"老师,小红有多大了'?我装做不知反问:你问这干什么?他回答到:"如果小红很小爸爸妈妈抱着就不用买票,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只买4张票,求4个6是多少,列式:64=24(元)。如果小红要买票,求5个6是多少,列式:65=30(元)'。还有同学说:"小红如果买半票呢'?列式:64+3=27(元)。同学在解题时,让同学共同参加,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才有不同一般的回答,就有了多种解答方法,〔拓展〕了同学思维。
让同学心得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是熟悉的基础,引导同学动手动脑,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能有效地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同学的施行能力和革新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圆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时,我没有采纳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先让同学预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分别量出他们的直径,引导同学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同学思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同学,诱导同学自我发现,自我探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把生活中的施行和感知带到课堂,使同学学会在生活施行中解决数学问题。施行证实,课堂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数学教学同生活施行相结合,才有利于同学的学习。
2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构建
引导探究,使同学享受攀登之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作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同学探究,使同学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在艰辛的探究攀登,才会有成功的乐趣。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同学动手施行,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入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同学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熟悉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让同学具体施行,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同学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实时,同学初学几何,引辅助线对同学来说是个很困难的问题。为此在课前让每个同学准备一个三角形,在课上让同学把其中三个角涂不同颜色,然后剪下来拼在一起,问同学有几种拼法,通过拼凑发现辅助线的四种引法并总结出最少要作一边的平行线。这样可促使同学积极思维,寻求解题规律,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使课堂教学富于韵味
写诗是这样,数学的课堂教学也应该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同学讲透,要留给同学思维的空间,留足同学思索的余地,让同学知道学什么、懂得怎样学、学会如何用,自奋其力,自品其果。只有这样,才干真正体现同学的主体作用,也才干使课堂教学放射出数学知识的韵味。如教学三年级在学习乘法简算时,出示例题2524,让同学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答。
有的同学竟用了五种解法:2524=2546;2524=2564;2524=2583;2524=25212;2524=2520+254。尤其是第五种解法,同学用超越教材内容的方法解,自然理由也是超常人的。当同学用"24个 25相加也可以分成20个25和4个25相加'来解释时,我也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从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同学的创造性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们在充足的思维空间里想出来的。课堂教学要富有韵味,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盘授予,要给同学留下思索的空间,使他们充分享受"含英咀华'的乐趣,让他们从"马啼香'中归来,去寻找"踏花'的乐趣,从中悟出发散性思维的真谛。
3如何营造快乐的数学课堂氛围
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要想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主动探究新知识,教学方向必须大众化。例如探究正方形的特征。师:同学们,你知道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吗?同学讨论探究,并说出研究结果。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用什么方法证实的?(指名操作验证,并用课件演示)得出: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采纳了先探究尝试后验证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同学的革新意识。这里大胆地放手让同学进行动手操作、验证,从而获得了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的熟悉,也帮助同学获得了科学验证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同学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发展同学思维
在教学中,用亲切的语言、带有激励性的语言能尽可能多地让同学参加进来,从而营造出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同学轻松愉快地依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取了知识。这样既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同学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它能让同学真正成为主动探究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熟悉》一课时,我让同学发现和心得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2.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卡纸露出部分是什么图形:教师将图形从信封中慢慢地拉出,让生观察。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非同一般呀!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提问:你说正方形的对边相等吗?3.动手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结并出示:正方形是特别的长方形。
4让同学喜爱数学的策略
创设情境,让同学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一提起情境,我们不免会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多媒体课件成了情境的代名词。其实不然,情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幅图片、一件实物情境能否吸引同学,必须要老师站在同学的角度进行换位思索,以孩子独特的眼光来审阅数学,寻找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 如"圆的熟悉'一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平静的水面,如果丢进一颗石子,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在同学描述后,多媒体演示:一池犹如镜面的湖水,被丢进一颗石子,湖面顷刻间荡起层层涟漪,一个个圆也就由此生成。由此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熟悉圆。
往水中丢石子――多么熟悉的情景,将勾起同学多少美好的回忆。利用如此现实而又活生生的情景引出所学知识――圆,自然而然使同学内心达到共鸣――哦,原来数学就在我们不经意的玩耍中,原来数学也可以这样的美妙、迷人。同学在这样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思维自然会活跃,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地产生了。
主动探究,体验数学有趣
如果让同学都能感受到数学很有趣,就一定会喜爱上数学。几年的教学施行让我体会到兴趣这个内驱力的庞大能量。兴趣是孩子们力求接触、熟悉、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驱向是在探究施行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它是熟悉欲望,是学习者参加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学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萌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同学满怀信心地参加到学习探究的活动中去。
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我〔制定〕了猜一猜的活动――下面的5个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同学会试探性地说: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当拿出角验证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了喊了一声:"耶,我猜对了。'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了,同学们激动起来。同学以次类推,胸有成竹地说:"只露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肯定吗?'我追问一句。同学们陷入了深思。"不一定!'有人忍耐不住,喊出来。当我把只露出一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高高举起时,再没有人喊是锐角三角形了。在猜一猜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索。有趣的数学在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探究中显得更有味道。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