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疫情居家及复学期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交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小学生正处于认知、情绪和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在疫情防控时期以 及复学期都将产生或面临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以下就疫情及复学期间学 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 心理应激问题。
疫情期间,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导致其认知、情 感和行为存在一些问题。在认知上,因过多接收疫情相关信息,可能出 现灾难化的想法;在情绪上,出现恐惧、焦虑、抑郁、愤怒、担忧等心 理;在行为上,个别学生可能出现饮食、睡眠障碍及反复洗手、消毒等 行为。
疫情结束复学后,部分学生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应激后障碍。在认知 上,会因担心、疫情复发而惧怕开学;在情绪上,面对复学,部分学生会 出现明显的抗拒、焦虑、惊恐等反应;在行为上,面临即将开学的压力, 产生睡眠严重失调、食欲明显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反常行为。
2. 学习心理问题。
疫情期间学生是居家学习,缺乏教师的及时指导和集体的学习氛围, 个别学生缺乏自律和自控,存在一定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无法 持续维持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负面情绪;不能做好学习规 划与管理,;能有效掌握线上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无法较好的评估学习的 效果,学习节奏不规律等。
疫情结束复学后,部分学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学习适应困难。有的 学生在疫情期间作息不规律,开学后需要一段时间的“心理缓冲期”;居 家学习期间的学习效果有差异,有的学生在复学后跟不上学习进度,对 学习产生畏难和焦虑等情绪;还有部分学生可能在复学后一段时间内萎 靡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失眠、焦躁,以至于学习效率低下。此 外,毕业班学生在复学后也面临着严峻的学习压力,会出现一些学习焦 虑等问题。
3. 人际交往问题
疫情期间,学生人际交往范围较窄。在复学后短期内,可能会出现 一些人际交往问题。个别学生在疫情期间缺乏同伴交往,人际交往能力 和交往动机均下降,进入学校后不知道如何处理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无法融入班集体氛围。有的学生对疫情过于担忧,可能会下意识地保持 人际交往距离,导致人际疏远。
4. 生活适应问题。
疫情期间,学生的生活规律被打破,活动空间受限,社会活动较少, 学生会出现生活适应问题。部分学生长期居家生活,缺乏体育运动,沉 溺于手机和网络,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社会交往。个别学生学习、睡眠和 休闲时间重叠,养成睡懒觉的习惯。
复学阶段,学生的生活适应问题依然值得关注。个别学生在开学后 会延续居家生活期间的一些不良习惯,如睡懒觉、沉溺手机和网络等, 无法适应校园生活;
疫情期间,及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并解决学生常见的一
些心理问题:
1.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应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多级学生心理疏导机制,构 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立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引导。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精准掌握疫情及复学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 状况和需求。学校在学生居家期间可通过互联网平台普及心、理学知识、 理念、方法与技巧,以此增强学生理性对待疫情的能力。复学后,通过 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复学心理调适手册等途径,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 知识和理念,引导学生做好复学心理准备。
3. 引导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疫情期间,学校可以及时通过家长群等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 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的状况,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学生的生活起居。鼓 励家长学习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与孩 子沟通的水平
4.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根据需要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组,加强对学校专兼职心、理健 康教师队伍的线上培训与个案督导。另外,在疫情及复学期间,也应发 挥全员育人作用,通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加强对全体教 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辅导意识和能力的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