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
一、从关键词语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同学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同学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例如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教学到这句话"立即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时,我就引导同学运用换词的方法,体会"扫'一字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制定〕的:"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吃'"啄'之类的词语,通过引导,同学就明白"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述得生动鲜活,换"吃' 后就说明不了海鸥吃食动作快,吃得干净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在同学的写作中,他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上一些好的词语。
二、从主要标点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发人深省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同学的深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者想象。如:在教学六年级上期中的课文《唯一人听众》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 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在这一小节中有一个省略号,关于这个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实际上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抓住这个符号,让孩子也来当当小作家,充分展开想象: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让同学们写一写,当我听到妹妹的话后,会怎么想?怎么做?抓住人物的心理和动作进行描写。孩子们在通过阅读课文之后,心理正好有很多想法,老师这一环节正好给他们搭了一个抒发感情的平台,于是孩子们奋笔疾书,一会儿就写出了一段优美的文字。
三、从优美句子入手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可以让同学模仿的优美句子。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让孩子们进行仿句训练,展开读写结合。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这篇文中有这样一段"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凉爽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这段话采纳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和山中景物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这段时,我要求孩子们采纳第二人称加拟人加排比的句式,再试着写写我还会和山里的哪些景物打招呼,同学有例子模仿,效果非常的好。有的孩子是这样写的:你好,美丽的蝴蝶,你扇动美丽的衣裙,是要邀我与你共舞吗?你好,美丽的野花,你露出笑脸,是欢迎我的到来吗?你好,青青的小草,你探出头来,是要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了吗?孩子们这些句子写得非常的生动,优美。我想通过这样的学习,以后孩子们写作文时,句子就会更加生动形象。
2有效组织读写结合训练
1、模仿法
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写和说,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同学体会课文的出色之处、具有示范作用之处等,组织同学进行句子仿写、片段仿写、选材模仿、组材模仿等训练,既帮助同学学习、积存表达的形式、知识和方法,又有利于同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扩续法
指导同学依据课文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补写等训练。一方面,可以从同学的练笔中了解同学与文本对话的状况,调整教学制定;一方面,可以借此培养同学的联想、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教学《最后一课》,可以制定续写练笔:以《下课之后》为题,以小弗郎士的口气续写他当天课后发生的事情。
3、评议法
在同学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同学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同学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同学的表达思维和思想熟悉水平。如学习《伤仲永》,组织同学完成课后"研讨与学习'第四题,并写下来。
4、引申法
凭借课文,引发开去,写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或其他。这样做,既是为了达成阅读教学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还是同学学习表达的好时机。如,教学《第一次真好》,把课后"研讨与学习'第二题第2题改为先讲述和写出来。再如,教学《斑羚飞渡》,完成课后"研讨与学习'第三题。
3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创造条件,激活语文课堂
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纳问答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各种形式又可以灵活多样,如问答式可采纳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形式;演讲式可以分组演讲,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总之,各种形式的运用使每个同学都能动起来,广泛参加。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同学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让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同学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革新,丰富积存,提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使语文学习丰富、生动起来;能够〔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能够实现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理想。这一切就必须要我们语文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巧妙地制定课件,适当地运用课件。
阅读教学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尝试。
教会同学读书的基本要领,形成优良的读书习惯。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注重语文的交际性。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注意了同学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课堂培养,注意同学的潜能发挥,给同学提供课堂锻炼平台,在紧张的教学时间中给同学留有天地。我将教材中应用文教学、辩论、讨论、演讲、口头作文等多种听说训练纳进教学中,以专题知识为依托,开展了自主发言,自主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施行,改变了以前同学沉默寡言的课堂氛围,加强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同学思维,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同时,自己注意在有限的条件下打破封闭的教学氛围,努力改变同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事读课本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人文文化素养的拓展,审美意识与情趣欣赏,并积极诱导同学将学习视野香客外延伸。在自习课上有意识的强化《读者》、《美文》、《杂文报》、《散文选刊》、《星星诗刊》、《微型小说选刊》上的名篇选读,加强了同学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完成了同学阅读由俗文化向雅文化的转变。
4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课堂上要落实激励性原则,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施行证实:受到激励的同学学习劲头足,学习成绩不断提升;而缺发激励的同学,学习没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同学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同学的积极性,激发同学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同学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在《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教学中,同学甲对小说的三要素只回答上来其中的两个,你是看到了已回答上来的两个,还是盯住没回答上来的一个,你是说"怎么连这么基本的概念都记不住',还是说"不错,你记住了两个',其效果不言而喻。假设采纳前者,只能使同学对回答问题产生恐惧感,从而伤害了同学的自尊心,挫伤了同学的积极性。
再如,本节课最后概括克拉丽的性格时,有一位同学用的"有心计、泼辣',而我备课时用的"精明、泼辣',于是,我对同学说"你用得比我准确',并且当即把板书写成了他用的词语。 在课堂上,老师要真诚地尊重同学看法,并尽可能地予以采纳,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就能提升同学的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特别的课程,很多状况下,有思索就有答案,且答案并非唯一,即使答案唯一,那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关于出了错的同学,即使出了"不可思议'的错,也不能训斥,因为,这正是他最必须要你的时候,更何况出错是同学的权利。 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同学解决一个疑难文题,或取得一点进步,就即时给予肯定、激励。比如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上课时要找合适其水平的问题让他们回答,答对马上给予表扬,掌声响起来,后进生的心里十分高兴,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提升了学习兴趣。
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椐专家研究分析,一个人成功与否,智力因素只起20%的作用,80%靠情商。可见,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何其之大。 现代课堂教学不仅是有目的的共同活动,更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人际交往方式。我们应该变传统教育的高压型为宽松型。很难相信一个正襟危坐、欲动不敢、欲言不能的人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更何况是好动的同学。我们固然不可能一下子抛开文化传统的积淀而奉行西方的开放式教学,同学可随意站立、走动,甚至自由出入(更何况那也未必效果最正确),但我们的课堂气氛至少应该是在不摈弃严正、庄重的同时多一些宽松与和谐。
作为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是教学中优良氛围创设的关键,是引发"主体'同学情感的"催化剂',是课堂气氛的"调色板'。 在上研究课《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课堂教学的开始,当提问同学甲"小说的三要素'时,他只回答上来其中两个。"谁能帮他补充?'我问全班。举手的竟廖廖无几,看来同学都有些紧张。待同学乙补充完之后,我便转向同学:"听清楚没有?'"听清楚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你要多少钱?'我又转向同学乙。全班同学先是一楞,继而哈哈大笑起来。同学乙这时也回过神来,笑着说道:"怎么能要钱呢?社会主义社会嘛!'(《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又是一阵哈哈大笑。两阵笑声过后,整个课堂又恢复了往日的气氛,同学似乎忘记了有人听课,依旧积极思索,依旧抢着回答问题。这样,才使同学的主体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