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数学思想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同学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如《有理数》这一章,与原来所编教材相比,它少了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一节,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特别,难点分散;同学易于接受。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必须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落实教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引导同学先研究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用m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再要求同学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
(3)掌握"方法',运用"思想'。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做习题、复习等才干掌握和巩固。教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干使同学真正领会。另外,使同学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必须建立起同学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这更必须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教育类比的教学方法,在新概念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类比已有的知识可以使同学易于理解和掌握。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在学习二次函数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性质类比。通过多次重复的演示,使同学真正理解,掌握类比的数学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函数思想的渗透
函数思想是通过提出问题的数学特征,建立函数关系型的数学模型,从而进行研究,并用其解决一些数学相关的问题。函数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阶段,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其重要地位是任何数学思想所不能够代替的。函数思想是对函数内容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与提炼,是从函数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角度来合计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同学要善于发现题目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找到已知条件,列出函数方程,解决问题。
例如:假设你有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现有三种投资方案供你选择,这三种方案的回报如下:方案一:天天回报40元;方案二: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天天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方案三:第一天回报0.4元,以后天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请问,你会选择哪种投资方案?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函数思想,使同学针对上述三种不同的方案列出对应的函数式,并在通过比较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关于上述问题,是和我们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我们的家长肯定会碰到类似的问题即函数思想的渗透,可以让同学灵活地掌握数学方法,提升同学的数学应用能力。
归纳推理思想的渗透
数学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其结论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归纳推理思想的运用,我们常常在解题的过程中用到的"同理可得'也是归纳推理思想的一种。其中还包括: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科学归纳法、求异法等,这种方法的应用可锻炼同学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可提升同学的解题效率。(下转第72页)
(上接第71页)例如:在数列{an},{bn}中,a1=2,b1=4,且an,bn,an+1成等差数列;bn,an+1,bn+1成等比列(nN*),求a2,a3,a4与b2,b3,b4的值,由此推测{an},{bn}的通项公式,并证实你的结论。解:由条件得2bn=an+an+1,a2n+1=bnbn+1。又a1=2,b1=4,由此可得a2=6,b2=9,a3=12,b3=16,a4=20,b4=25,推测an=n(n+1),bn=(n+1)2。用数学归纳法证实:①当n=1时,a1=2,b1=4,结论成立。②假设当n=k(kN*)时结论成立,即ak=k(k+1),bk=(k+1)2,那么当n=k+1时,ak+1=2bk-ak=2(k+1)2-k(k+1)=(k+1)[(k+1)+1],bk+1=a2k+1/bk=(k+2)2=[(k+1)+1]2,当n=k+1时,结论也成立。由①②知,an=n(n+1),bn=(n+1)2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由此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同学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而且,同学在正确的解出这道题之后,会有成就感,会帮助同学树立学习的信心。
3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教学引入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施行,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同时,生活必须要数学,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要用数学去实现、去解决。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应依据同学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状况营造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让同学在自然的情景中,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如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节时,可〔制定〕如下引入:
师:出示一件商品如一本23元的书,找同学来猜它的价格,老师只依据同学的价格给予"高了或低了'的提示,看怎样才干猜中价格,并能很好地展示"二分法'中的逼近思想。 从以上例子看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注意积存素材,大胆进行课堂尝试,同学的求知欲望一定能被激发出来,一定能够让同学树立起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必须要数学,数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制定的个性化
为适应同学的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究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实际背景,这对教师来说是严峻的挑战。
所以,我关于每一节数学课都以教材为基点,认真翻阅查看相关资料,拟出预习提纲,让同学带着问题提前看书预习,提出质疑,寻求答案。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前动手,动脑环节。这样,上课时,同学对教师所讲述的问题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就可以带着自己还未弄懂的疑难有针对性地听课,将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形成了施教的最正确环境。
4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引入概念(数学抽象)
演示从平面到空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异面直线可看成两条相交直线(就地取材,权且用两根粉笔取代),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在空间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而成;还可看成两条平行直线,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绕其上一点在空间转动而成。这种演示,可以有效地启发同学发现表征异面直线的两个要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距离,同时也能为同学进一步抽象出异面直线的定义提供直观的形象载体。
求法研究(即性质、结构的探究)
图形均为空间图形,难以直接测量,其求法应当合计转化与化归到平面上,用平面角来表示,即寻找一个典型的截面。如上述演示,回归即可引出作表征异面直线所成角用平面角的想法。这既分析了空间线面关系,又给出了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基本方法,即在具体图形中过某定点(最好选在这两条线上某个固定的点)作其中一条的平行线,将题设相关条件有效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解此三角形即可。
同理,线面角转化为斜线与其在平面上射影的夹角,二面角则用垂直于棱的平面所截的两条射线夹角来表示,但在具体解题中不有用,可这样引导:仿照线面角的寻找方法来找二面角,即先过其中一个半平面上一点P(不在棱上)向另一个半平面引垂线,过垂足H向棱引垂线,垂足为A,连结PA(易得AP垂直于棱),则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过点P分别向棱和另一半平面引垂线,垂足分别为A、H,连结AH(易得AH垂直于棱),则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解三角形PAH即可。 再启发:还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可以求这些角吗?引入空间向量,介绍向量方法。引导同学:关于直角结构显然的空间图形,可建立坐标系,用向量坐标法解决,而直角结构不太显然者,可酌情合计选一组基底,用向量几何法解决,或化斜为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向量坐标法解决。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