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急性应激障碍诊疗规范.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076051 上传时间:2025-04-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应激障碍诊疗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急性应激障碍诊疗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性应激障碍诊疗规范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是 DSM-5 中的诊断名称,在ICD-10中被称为急性应激反应。在ICD-11中,急性应激反应已从“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一章中移出。 急性应激障碍是指由于暴露于具有极端威胁或恐怖性质的事件或情景而导致的短暂的情绪、躯体、认知或行为症状的发展。患者遭受创伤后立即发病,通常在1小时之内。一般在数天内或威胁状况消除后开始消退。症状往往历时短暂,病程不超过1个月,预后良好,可完全缓解。 一、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变异性较大,典型表现为“茫然”状态、意识范围缩窄、意识清晰度下降、注意狭窄、定向错误、对周围的事物理解困难;也可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反复出现闯入性回忆创伤性事件的情景。严重时达到分离性木僵或激越性活动增加(如逃跑反应)。常出现植物神经症状(心动过速、出汗、赤面等)。症状多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数分钟内出现,多在2〜3天内消失,对于发作过程部分或完全遗忘。有些患者在病情严重阶段可出现片断的幻觉、妄想、严重的焦虑抑郁,可达到精神病障碍的程度,则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曾称反应性精神病)。 (二)临床评估 目前我国常用于急性应激障碍的评估工具主要包括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D)和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创伤事件和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临床上对急性应激障碍必须评定三组症状群:创伤经历的重现、回避或麻木、过度警觉。另外,诊断急性应激障碍还必须满足一个重要条件,即在创伤事件发生时或发生之后,患者可能出现分离症状。 急性应激障碍在创伤事件后症状应持续最少3天。因此,创伤事件后症状持续3天〜4周可做出诊断。如果经历创伤事件1个月后症状还存在,则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急性应激障碍诊断要点如下: 1. 有严重的精神创伤事件。 2. 在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 3. 主要有闯入性创伤再体验、回避、警觉性增高、分离症状。 4.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5. 满足症状标准至少持续3天至1个月内。 (二)鉴别诊断 发病前的精神创伤事件是诊断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与其他精神障碍进行鉴别前,应首先考虑这一点。 1.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急性期谵妄状态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幻觉、错觉、恐惧等,一般存在严重的躯体疾病和脑部疾病,无重大创伤应激源,即使有也不强烈,与症状的关系不密切。 2. 抑郁障碍:本病不存在强烈的创伤事件,无意识障碍,以抑郁相“三低症状”为主,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 3. 分离性障碍:本病表现症状多样化,带有夸张或表演性色彩,给人以做作的表现。病前个性有自我为中心、富于幻想性、暗示性较强、情绪反复多变等特点。 三、治疗原则与常用药物 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基本原则:①简短,及时,就近,集中干预;②帮助患者尽快脱离创伤情境,解决安全、生理需求问题;③学习面对困境,增加有效的应对技能,并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表s-i性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疔 干预方法 步骤 帮助患者尽快脱离制伤场所. 精神支持疗法、松弛疗法等.以帮助患者觉察情堵,接,琉 实,阵低生理心强应邀反应水平 支性心理干预 .集体晤谈:一种箴统的、通过交淡来减轻反应压力*包括公 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二淡i匕创 伤体鼎 侧哽于认枷画建利认若的调整,蓉助其采用合理的认和耽代 1.认知重炭 不合理的认知. 简式认 侧沌于提供具体单决邕'埋[可倒的方式和羊段.快便能邮助他 2.应对技巧 知行为 们有效地处理应激事件- 治疗 把认知里建林应对技巧有机地皓合起来,理调在较大苑闱内 3,向题解决 处理心瑕间题的--般性最略与方法° 二)药物治疗 大多个体经过自我调整或急性期危机干预而恢复正常。有些严重的急性应激障碍需要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围创伤期的恐惧和惊恐发作,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在严重急性应激障碍症状持续2天以上的儿童采用丙咪嗪(剂量为1〜3 mg/kg)和氟西汀(剂量为0.15〜0.45mg/kg)治疗,大部分患者持续治疗3个月可痊愈。利培酮对治疗急性应激障碍的闪回症状有效。B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对植物神经症状有益。对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症状者给予对症治疗。 四、疾病管理 1. 尽可能减少和预防创伤事件的发生。如果遭受创伤后,基于社区危机干预机构或其他团体尽早尽快缓解创伤体验和主观痛苦,以减少日后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发生。 2. 对遭受创伤者或康复后安排好其生活和工作,并给与热情的帮助和指导,构建心理平衡。 3. 必要时调换工作岗位,改善人际关系,获取社会及家庭的支持,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以利于患者尽快全面康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