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合理应用抗肿瘤 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合理利用卫生资 源的关键。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考虑药物可及性和患者治 疗价值两大要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 两方面:有无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 是否适宜。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只有经组织或细胞学病理确诊、或特殊分子病理诊断成 立的恶性肿瘤,才有指征使用抗肿瘤药物。单纯依据患者的 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结果得出临床诊断的肿瘤患者,没 有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指征。但是,对于某些难以获取病理诊 断的肿瘤,如胰腺癌,其确诊可参照国家相关指南或规范执 行。
二、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
现代抗肿瘤药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出现一批针对分子 异常特征的药物一一即靶向药物。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针对 表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根 据是否需要做靶点检测,可以将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 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分为两大类(表1)。具体的检测靶点 详见各章节。
表1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病种
需要检测靶点的药物
不需要检测靶点的药物
肺癌
吉非替尼
贝伐珠单抗
厄洛替尼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埃克替尼
安罗替尼
阿法替尼
纳武利尤单抗
达可替尼
帕博利珠单抗
奥希替尼
克唑替尼
阿来替尼
塞瑞替尼
依维莫司
肝癌
索拉非尼
瑞戈非尼
仑伐替尼
胃癌
曲妥珠单抗
阿帕替尼
胃肠间质瘤
伊马替尼
瑞戈非尼
舒尼替尼
胰腺神经内分泌瘤
舒尼替尼
依维莫司
结直肠癌
西妥昔单抗
贝伐珠单抗
瑞戈非尼
呋喹替尼
白血病
伊马替尼
达沙替尼
尼洛替尼
伊布替尼
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西达本胺
伊布替尼
硼替佐米
信迪利单抗
卡瑞利珠单抗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来那度胺
沙利度胺
伊沙佐米
骨髓增殖性疾病
芦可替尼
肾癌
依维莫司
索拉非尼
舒尼替尼
阿昔替尼
培唑帕尼
帕博丽珠单抗
纳武利尤单抗
乳腺癌
曲妥珠单抗
拉帕替尼
吡咯替尼
帕妥珠单抗
哌柏西利
黑色素瘤
伊马替尼
维莫非尼
帕博利珠单抗
特瑞普利单抗
结节性硬化症相关的室管
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依维莫司
结节性硬化症相关的肾血
管平滑肌脂肪瘤
依维莫司
鼻咽癌
尼妥珠单抗
甲状腺癌
索拉非尼
卵巢癌
奥拉帕利
对于有明确靶点的药物,须遵循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的 原则。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诊断试剂和检测方法应当经过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特别是经过伴随诊断验证的方 法。不得在未做相关检查的情况下盲目用药。
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抗肿瘤药物的药品说明书是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法 定依据,其规定的适应证经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须遵循药品说明书,不能随意超适应证 使用。相关药品的生产厂商,在拥有新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 据的情况下,应当主动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及时 更新相应药品说明书,保证药品说明书的科学性、权威性, 有效指导临床用药。特别是有条件快速批准上市的药品,更 应当保证药品说明书的时效性。
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现代临床肿瘤学高度重视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价值。其 核心思想是,在相同治疗成本前提下,使患者获得更长的生 存时间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中,应当 充分考虑抗肿瘤药物的效价比,优先选择有药物经济学评价 和效价比高的药品。
根据药物适应证、药物可及性和肿瘤治疗价值,将抗肿 瘤药物分成两级。
1. 普通使用级:有明确的临床使用适应证、已列入《国 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国家谈 判药品的抗肿瘤药物品种。
2. 限制使用级:有明确的临床使用适应证、未列入《国 家基本药物目录》或《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或国家 谈判药品的抗肿瘤药物品种。
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随着癌症治疗临床实践的快速发展,目前上市的抗肿瘤 药物尚不能完全满足肿瘤患者的用药需求,药品说明书也往 往滞后于临床实践,一些具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用法未 能及时在药品说明书中明确规定。在尚无更好治疗手段等特 殊情况下,医疗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对 药品说明书中未明确、但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品用法进行 严格管理。特殊情况下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应当仅限于三级医 院授权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充分遵循患者知情 同意原则,并且应当做好用药监测和跟踪观察。
特殊情况下抗肿瘤药物使用采纳根据,依次是:其他国 家或地区药品说明书中已注明的用法,国际权威学协会或组 织发布的诊疗规范、指南,国家级学协会发布的经国家卫生 健康委员会认可的诊疗规范、指南。
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的相关性毒副作用发生率较高,也容易产生 罕见的毒副作用,因此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尤为重要。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 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医疗机构应当将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纳入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定期分析 和报告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动态和趋势。临床医师和临床 药师应当密切随访患者的用药相关毒性,并及时上报不良反 应,尤其是严重的和新发现的不良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