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1. 文言文教学应兼顾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做到三者的统一。
2.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批士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身影。(如:荆轲、蔺相如……)烛之武也是其中一个。并由此形成的以国为家的士人文化,影响了中国读书人几千年。
二、教学目的
1. 了解春秋形势以及秦晋围郑的背景,把握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意义。
2. 通过诵读,把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体悟烛之武身上表现的士人精神。
3. 透过历史,用现代理念重新审视作品和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把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体悟烛之武身上表现的士人精神。
2. 难点:烛之武智退秦师的劝说艺术。
四、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展示背景、导入新课
1. 展示春秋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
2. 导入:公元前七世纪,中国正处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在这刀光剑影的背后,也有一大批士人凭借自己的才干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板书:士)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身影。烛之武就是其中一个。(板书:烛之武)故事还得从公元前630年的秋天讲起,两个大国强国晋国和秦国联合出兵围困了弱小的郑国。故事结局会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秦晋围郑的原因(故事的开端)
1. 齐读课文1段。
重点词语:军:驻军,动词
2. 提问:晋国和秦国为何要联合出兵围困郑国呢?他们之间有没有差别?
(1)原因:
晋国:1)以其无礼于晋2)郑贰于楚
秦国:1)秦晋的友好关系(秦晋之好)2)扩张争霸
的野心
(2)差别:晋国师出有名;秦郑无矛盾冲突,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利益。
3. 补充历史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导致战事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结果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秦国为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晋联合也成必然。
(三)烛之武临危授命(故事的发展)
1. 齐读课文2段。
重点词语:是:这,“是…也”构成判断句。
补充:关于烛之武其人:烛之武- -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 (yu >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2. 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烛之武为何临危授命?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1 )分角色朗读郑伯和烛之武的对话。
(2)在横线处填上表示人物情态的词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许之。
参考答案:婉、愧、欣然
在国家危难之时,烛之武毅然抛开个人恩怨,勇赴国难。可见其深明大义。(板书:义)
3. 学生表演,体味《左传》的语言特点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文中这几句话虽简短,但传达出的人物情态和心、理,只有仔细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味道。
(四)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师(故事的高潮)
1. 齐读课文第3段,说说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重点词语或句子:缱:用绳子把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这不仅说明了当时情况的危急,而且也反映了烛之武的义勇精神。(板书:勇)
鄙:名作动,把…当作边邑。行李:出使的人。封:意动,把当作..•边境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之”字起提宾标志。翻译:有什么满足呢?
(1)烛之武说服秦伯共10句,请两位同学用白话来演绎下他们的对话。
(2)这10句可以分为5层。朗读指导后再次朗读或自由读。
第1层(1):郑既知亡。(语气沉着真挚。)
第2层(2-5):亡郑利晋。(语气平稳、严正。)
第3层(6):舍郑利秦。(语气高亢、诚恳。)
第4层(7):回顾过去,晋不讲信用。(语气慷慨激烈。)
第5层(8-10):展望未来,晋必将攻秦。(语气慷慨激烈。)
(3)这10句中,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赏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呢?
切中要害 “有利"援古例今 “有理"逻辑清晰 “有节"语言适当 “有体”。在分析利弊中,利用矛盾,转移了矛盾。
学生再次齐读。
2. 秦伯退师说明了什么?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说的是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
政治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温斯顿•丘吉尔
(五)故事的结果及意义(故事的结局)
1. 齐读第4段。
重点词语:盟:名作动,结盟。微:如果没有。敝:损害,动词。易:替代,动词。
2. 结果:秦伯说,乃还;吾其还也。
3. 意义:秦国退师,晋国也退师,秦晋联盟瓦解。
4. 评价:烛之武智退秦师(板书:智退秦师)
一石三鸟:退秦师,退晋师,还瓦解了秦晋联盟。据《左传》记载,烛之武退秦师后,晋虽未马上与秦断交,但矛盾由此产生,不到三年,便爆发了秦晋 之战,那次秦国败得很惨,全军覆灭。这是后话。总之,郑国运用机智的外交,取得了继续生存的机会。
(六)士人及士人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1. 烛之武退秦师体现了烛之武什么精神品质?
我们惊叹于烛之武的三寸不烂之舌,更佩服他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如果要在“士”之前加上一个字,你会填什么呢?
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士
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士
一个机智善辩、不卑不亢的士
参考答案:(板书:义、勇、谋)
2. 中国历史上像烛之武这样有才能的士人还有许多,例如: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唐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毛遂(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七)小结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烛之武离我们远去了,一诺千金的季布离我们远去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侯赢也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却与世长存,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
(八)板书
士 义勇谋 士
烛之武智退秦师
(九)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 熟读并背诵全文
六、教后反思
本课以士人精神或士文化为红线,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诵读和表演,让学生重点明白了烛之武临危授命的义,智退秦师的勇和谋,以及“春秋无义战"国与国相处只有永远的利益的道理。明白了个人之于国家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献身国家的激情,以历史上著名的士人为榜样,努力研究,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