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相关于古板的课本而言,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灵活性,能够以更加生动形象易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更能够吸引同学。现代教学中,要求老师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能够运用多媒体为同学授课,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多媒体的灵活性使它日渐成为课堂中的宠儿,如,在讲小学数学中比较有难度的相遇问题时,无论老师怎么费尽口舌,同学都很难理解究竟二者是如何相遇的,相遇时二者所走的的路程和时间又是如何,如果老师能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向同学授课,那么这些问题便都迎刃而解了。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同学把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浮现出来。
如屏幕中,有一条笔直的公路,公路的两端有一辆汽车,在老师可以的操控下,两端的汽车开始缓缓相对前行,在两车相遇时停住,两车所行驶的路程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屏幕中还有一个记录两车行驶时间的钟表,表示在相遇问题中两车行驶所用时间是相同的。两辆车行驶过程中,在相同的时间内,由于两辆车速度不同导致行驶的路程不同,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可以很直观的获知在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速度和相遇这些概念。这也极大地提升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而小同学的思维逻辑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感性物体的承载中建立的。这就造成了老师在讲几何问题时同学难以接受抽象的几何图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授课过程中教学直观易懂的作用。比如,在讲三角形问题时,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问题上,很多同学都把它当做一个概念记住,并没有对其有更深入的探究,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就不够透彻。如果老师能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向同学展示一辆自行车,让同学们观察后回答自行车是如何支住在地面上的。同学们会回答因为有支架,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同学发现自行车支架的特点,因为支架与地面和车身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因此可以稳定的支在地面上。这样同学们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现象的理解便加深了。在这时,老师可以持续在屏幕上展示一些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的现象,并激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原理。这能够有效提升同学的施行能力,对数学原理的掌握能力,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2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改变旧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备课传统,以备同学为主
新课标规定,促进同学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使同学的主体性得到发展,因而,〔教师〕备课的重点必须转移到同学的发展上来。教学始终以同学为中心,依据同学的不同状况,从同学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合适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备课的宗旨。
作为教师,必须对同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状况和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起点与同学的实际状况相符合。教学起点是指同学对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它是影响同学学习新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对以下问题有清楚的了解:1.同学对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已经具备;2.在教学目标中要求同学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3.同学还有哪些部分没有掌握;4.能掌握的有多少人;5.掌握到了怎样的程度;6.哪些知识同学可以自己学会;7.哪些知识必须要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只有对同学了解了,教师才干够确定应重点进行辅导的有哪些知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的有哪些知识,进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使教学过程的制定更加合理,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使教学的重点更加特别,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
教师要培养同学多学习的好习惯
数学这门课程主要与数字打交道,通过一些定理和公式去运算和解题。只有通过多学习才可以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定理和公式。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讲练结合的教育方法,让同学多动口、动手、动脑,在参加中思索、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减轻同学课下的学习负担。心理学家的实验说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同学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的特点。针对同学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把同学集中听课的那一段时间把握好,把一些课本知识要精讲,把一些问题要"浓缩',让同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先引导同学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同学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学习,加予讲评。这样同学在注意力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学习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经产生的疲惫,通过学习的时间得到消除,为下面的内容做好了准备。再分析内错角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配合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最后小结。教师的教学要讲求科学性和有用性,不能照搬照抄。让同学通过学习多动脑多动手,然后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
3数学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些内容的教学,教师讲得再投入,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便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让同学积极参加,激发同学兴趣,使同学在参加中不知不觉度过难关。
《加法的初步熟悉》是低年级同学学习加法的开始,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表达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教师要精心制定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同学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可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启发提问,组织同学从施行中体会加法的含义。由于制作的CAI课件色彩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楚,同学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入,记忆牢固。所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同学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同学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特别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小同学因年龄小,天生好动,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的讲、读、说和教并不利于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而如果能辅助一种让同学感官接触以生动的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等为多种表现形式的、具有仿真和虚拟现实功能特点的教学工具,同学们的积极性将会很高,于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多媒体技术便得到了很高的普及和应用。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以将难以表达,心得体会甚至根本不能用语言完整表达的图形、图像的运动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通过文字、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和声音等多种教学信息,使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直观的原生态情境,给同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如在讲圆锥的概念时,先用课件给出实物。如谷堆,然后覆盖上与实物相吻合的轮廓线,最后把实物去掉留下几何图形,这样就使教学具体明了,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培养
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形成训练
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的两根强有力的支柱。数学基础知识立在明处而数学思想方法则藏在暗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能抓一根丢一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用两根支柱的思想支配,理清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体系。尤其要把数学思想方法像数学知识一样,归纳到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分析中去,弄清每一章节主要体现什么数学思想和运用什么数学方法。并深入挖掘这些思想方法所起的功能和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教学过程教给同学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显示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等,都体现某种数学思想,并受其指导。如果忽视这些过程就意味着失去向同学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
努力打造合适同学实际的教学环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同学的兴趣。'只有激发同学的求知欲和自信心,才干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使同学兴趣盎然,充分挖掘出同学的内在潜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小同学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制定丰富多彩的同学容易接受的教学活动。如:有关数学教材内容的智力故事、谜语、有趣的图片等,再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生动、清楚明白,也非常容易让同学理解。
如:在讲述"鸡兔同笼'问题时,先使用多媒体让同学观看一些丰富多彩的画面,即很多小鸡和小兔子在绿绿的、青青的草地上在来回奔跑,有的在不停的啼鸣,有的在慢慢的吃着青草,有时候画面展示了许许多多的小鸡头和小兔头,有时候出现满草地的小脚,同学认真的看着画面,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这时,我适时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草地上的小鸡和小兔总共有六十只,可是它们的脚却有一百三十八只,问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同学看到这个问题后,马上愣住了,然后纷纷进入思索之中。就是由于有了这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同学兴致非常高涨,也为他们很快进入教学活动之中奠定了基础。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