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护理操作规程编制科室: 日期:一、拔罐疗法31、物品准备a2、操作方法a3、护理44、在护理中的应用5.二、贴药法51、 物品准备5.2、操作方法5.3、护理6三、推拿疗法61、操作手法Z2、操作要求&3、护理84、在护理中的应用四、刮痧疗法1、物品准备 2、操作方法3、护理4、在护理中的应用五、敷药法1、物品准备2、操作方法 3、护理.9.LQ1.Q1.1.1.1.1.2.1.2.1.2.1.2.1.3.1.3.4、在护理中的应用中医护理操作规程一、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药罐的治疗方法。临床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即运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以使罐内形
2、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瘀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1、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数个、95%酒精棉球、血管钳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2、操作方法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2)用血管钳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3)左手持罐,罐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1015分钟。5)起罐时,左手按住罐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
3、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3、护理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以免烫伤皮肤。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
4、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4、在护理中的应用1)风寒性头痛:拔两侧太阳穴。2)虚寒性胃痛、恶心呕吐、拔中脘穴。3)腹痛、腹泻:拔中脘、天枢、气海。4)风寒湿邪所致腰背痛、腰扭伤、挫伤可拔腰背部。5)风寒性咳喘,拔背部俞穴。6)疮疡初期,毒蛇咬伤,拔患处。二、贴药法将特制的膏药或新鲜中草药直接贴于患处的方法称贴药法。具有疏筋活络、散
5、结止痛、活血化瘀、消肿拔毒的功效。1、物品准备治疗盘、膏药或新鲜中药叶子,根据需要备添加的药末、酒精灯、火柴、剪刀、胶布、绷带。必要时准备备皮刀、滑石粉。2、操作方法(1)清洁局部皮肤,毛发较密处须用备皮刀刮去毛发。(2)将备好之膏药剪去四角,呈半圆形,再在酒精灯上烤化后揭开。(3)根据病情,在膏药面上撒上花粉,双手分别捏住膏药两侧,在酒精灯上边烤、边行开合调匀。(4)待膏经软化并于花粉调匀后,移开酒精灯,稍等片刻,使膏药温度适宜,立即贴于患处。(5)以胶布或绷带固定。(6)若以新鲜中药如苦瓜叶,则洗净后直接贴于患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3、护理(1)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膏药,根据病证或
6、医嘱选用不同功效的膏药,如阳证肿疡用拔毒膏、太乙膏;阴证肿疡多用千捶膏、麝香回阳膏等。(2)烘烤膏药以膏药柔软化开,但不烫手不外溢为度,以免烫伤皮肤。若含有麝香、丁香等辛散药物的膏药,更不宜多烤,以免减低药效。(3)贴膏药后若诉皮肤搔痒难忍,周围起疹或水泡,即为过敏现象,应揭下暂停贴敷。(4)揭下膏药后,局部皮肤可用汽油、松节油擦拭干净。4、在护理中的应用根据医嘱,准备药物及用物,为病人贴敷所需部位。三、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扶正驱邪、健脾和胃、散寒止痛、疏筋活络、导滞消积等功效。1、操作手法介绍临床最常用的八种手法(1)滚法
7、术者右手四指并拢微屈,拇指自然略外展,以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掌指关节处接触推拿部位,以腕关节的连续外旋动作行推拿治疗。本法着力深透,多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满部位。(2)推法:术者手掌贴于推拿部位上,以掌根、大鱼际、小鱼际为着力点,作直线单向摩擦,或回旋动作,亦可双手同时向两边分向推动。本法适用于身体各部。(3)指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贴于推拿部位或穴位,通过腕部摆动或拇指屈伸作有节律的运动。本法要求操作时使病人有透热感或传导感,运用于人体各个部位。(4)拿法:用拇指指腹及食指、中指指腹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拿推拿部位的肌肉、筋膜,作提起、放下的活动,动作要求和缓,用力须由轻到重。本法
8、适用于颈项、肩背、腹部和四肢等处。(5)按法:用拇指、掌面或肘部在推拿部位按压。根据着力部位不同,轻重不一,可分按、点、压不同手法,统称按法。此法要求用力要稳,轻重适宜。适用于人体各部位。(6)摩法:以术者的掌面或手指指腹,贴于推拿部位,以前臂带动手掌作环形移动。此法要求动作快而有节奏,每分钟保持在80120次,使肌肤深层有感应,体表无不适感。多适用于胸腹部。(7) 揉法:以术者手掌的大鱼际或掌根、拇指指腹,着力于推拿部位,以腕关节或拇指掌指关节作回旋动作,要求用力适度,缓急均匀,适用于全身各部。(8) 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相对捻动推拿部位。要求用力均匀,捻动灵活、缓和。本法多适用于四肢小
9、关节。2、操作要求(1) 熟练。要求根据不同病证,熟练选用相应手法,熟练掌握常用手法的基本要领,动作准确,用力均匀,手法柔和,避免缓急不匀,轻重不均现象。(2) 持久。每次推拿时间必须符合要求,每疗程推拿次数必须坚持进行,避免敷衍了事,任意缩短时间,减少次数而影响疗效。3、护理(1) 行推拿治疗前,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病人紧张心理,取得病人配合。(2) 推拿操作时应摆好病人体位,以病人舒适、不易疲劳、操作方便为宜,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3) 初次行推拿手法时,应尽量采用轻手法,以后根据病人适应情况逐渐加大手法力量。体质瘦弱者,手法宜轻。个另病人按摩后第二天皮肤出现青紫现象,可改用轻手法或改
10、换推拿部位。(4)腰骶部、腹部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5)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肿瘤、皮炎等禁止按摩,孕妇及妇女月经期禁按腹部、腰部、臀部。4、在护理中的应用(1)失眠:体位: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操作手法:术者以右手食、中两指点按睛明穴35次,以一指推法或双拇指推法自印堂穴向两侧沿眉弓、前额、两太阳穴处推510分钟。重点推揉印堂、太阳、头维等穴;再以双拇指指腹自印堂穴沿眉弓分别推至两侧太阳。余四指搓推脑后部,沿风池至颈部两侧。重复23次;点按百会、神门、足三里穴各2分钟。(2)纳差、脾胃不和:病人取仰卧位,先以拇指指腹轻推中脘穴,再以掌面摩法摩运上腹部、下腹部各3分钟;点按气海、天枢、足三里各
11、3分钟。再让病人俯卧,沿第一胸椎至第二腰椎旁开5分处作揉法,重点揉脾俞、胃俞、肾俞穴。(3)便秘:病人取仰卧位,术者以左掌压右手背,在病人脐部作摩运,顺时针、逆时针各摩5分钟。再取俯卧位,以两手拇指指腹推揉肾俞、大肠俞各3分钟。病人坐起,点按支沟、足三里穴。(4)腹胀:病人取仰卧位,术者以掌面摩法,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顺序推摩3分钟,再在脐部用环摩法摩运3分钟,点按关元、气海穴各2分钟。病人俯卧,点按两侧脾俞、胃俞、大肠俞。(5)小儿疳积:患儿取俯卧位,用一指揉法在脾俞、胃俞、肾俞各轻揉1分钟。术者以双手拇指在前,食指屈曲在后,余下3指自然屈曲。自患儿长强穴提捏起皮肤,双拇、食指交替向前推
12、捏皮肤至大椎穴,推至肾俞、胃俞、脾俞时,分别稍用力,迅速上提皮肤,使椎节发出响声。自下而上推运一遍,即自大椎向长强用掌或指揉法,轻揉一遍,共推36次。患儿仰卧,轻揉中脘、天枢、足三里穴各1分钟。四、刮痧疗法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铜钱或瓷匙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气血之功效。1、物品准备治疗盘、铜钱或瓷匙、滑润油(香油、花生油、石蜡油均可)。2、操作方法(1) 摆好体位,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部位。(2) 用铜钱或瓷匙蘸取滑润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
13、肤出现红紫斑纹,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两侧各出现68条弧形斑纹。上腹部可从中脘、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 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3) 刮痧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裤,盖补卧床休息。3、护理(1) 行刮痧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 )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须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不得使用,以免刮破皮肤。(3) 操作时,应取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背部、胸腹部刮痧时应注意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免受凉。(4 )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脉象、汗出等情
14、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处理。(5 )刮痧后注意保暖,卧床休息,并观察病情有无好转,作好记录。(6)体弱病重,皮肤病患处,禁用此法。4、在护理中的应用夏日感冒、恶心呕吐、中暑急诊、腹痛腹泻、头痛胸闷,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均可采用五、敷药法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调制新鲜中草药需准备切刀、切板、乳调制中药末根据需要备好清水、茶水、醋、蜜、麻油、饴糖等辅形剂。2、操作方法(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
15、理。(2)新鲜中草药须切碎、捣烂,平摊于棉垫上。药末经清水或醋、蜜等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3) 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3、护理(1) 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根据药物作用,决定敷药厚薄,如消散药膏宜厚,创面生肌药膏宜薄,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2) 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干燥时可取下敷料加水或醋湿润后再敷,亦可将药物刮下,加水或醋重新调制再敷,一般23天后更换一次,亦有敷数小时即取下,如哮喘膏。(3) 饴糖调制的药物,夏天易发酵,可每日更换药物或加适量防腐剂。(4) 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搔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4、在护理中的应用(1) 本法应用广泛,根据医嘱为软组织损伤敷活血化瘀类中药如活血散调敷。(2) 疮疡疖肿丹毒等可外敷四黄膏、玉露膏等清热解毒、拔毒消肿的中药膏。(3) 二度褥疮可外敷生肌玉红膏,三度褥疮可外敷象皮生肌膏,以拔毒生肌。(4) 乳痈、腮腺炎可根据医嘱外敷如意金黄膏。(5) 慢性气管炎、哮喘可根据医嘱在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等穴外敷哮喘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