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概述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trauma and stress related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DSM-5 将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RAD)、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disorder, DSED)、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 disorder, PTSD)和适应障碍(a
2、djustmentdisorder,入。)归入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中。DSM-5首次把反应性依恋障碍和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归入本类,因为二者的病因相同,均为社会忽视,即童年期缺乏足够的心理关爱。ICDT1将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C-PTSD)归入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中,因为二者对社会功能的损害程度较大,自伤自杀的风险较高,治疗上需要特别关注。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患病率资料差异较大,暴力犯罪幸存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19%33%,交通事故后
3、为1.6%41.1%;美国老兵中战争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为2%17%,终身患病率约为6%31%。美国“911”恐怖袭击后12个月,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为7.5%11.2%。家庭暴力受害女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为19%。我国唐山大地震所致的孤儿在18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为23%, 30年后仍有12%的患病率。汶川大地震13个月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为12.4%86.2%, 636个月后患病率为8.8%41%, 5年后患病率为9.2%13.8%;儿童及成人适应障碍的患病率为2%8%,住院患者中适应障碍的患病率为12%19%,女性是男性的2倍;延长哀伤障碍在我国的时点患病率为1
4、8%。在西方国家,丧亲人群延长哀伤障碍时点患病率为3.7%12.8%;反应性依恋障碍和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目前仍缺少明确的患病率数据。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病因明确的精神障碍,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威胁性和灾难事件以及长期的生活事件是发病的直接病因,应激源对个体来讲是难以承受的创伤性体验或对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性,比如经历战争和暴力犯罪事件,经历自然或人为灾难,经历严重的交通事故;或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性事件;或反复经历接触创伤性事件,如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长期经历家庭暴力或虐待。适应障碍的病因可能是较轻的生活事件,如一般的生活事件(失业、离婚)或在特定发展阶段发生的生活事件(升学、
5、退休)。童年缺乏关爱、被虐待或忽视型教育模式是反应性依恋障碍和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的发病原因。不是所有经历创伤的个体都会发展为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同样的创伤性事件对不同人群(如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不同,构成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易感性的差异。急性应激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共病抑郁障碍、安全感降低、围创伤期分离水平增加等。病前不良认知功能和人格特征、不良的应对方式和缺乏社会支持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平均8%经历精神创伤的个体会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的分离症状也可以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人格缺陷、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可能是适应障碍的发病基础。本文的内容以ICD-11和DSM-5框架为基础,增加了延长哀伤障碍、反应性依恋障碍、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并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节中增加了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在临床上述障碍并不常见,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无更多的资料,因此将仅介绍疾病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变迁以及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