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广东版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
1.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朱光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词语的音形义和关键语句的深入含义,充分理解“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和在现实中的意义,提升熟悉自我的能力。学习本文层层推动的论证方式,体味平实、亲切、自然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同学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通过课外相关阅读和写作等手段,课内外衔接一体,提升自我感性熟悉,从而达到理性熟悉高度。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在充分熟悉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惰性和现实的困难做斗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从而锻炼出强大的自我意志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正确熟悉自我、规划自我人生目标和道路
教学重点 、难点:
把握课文深邃的道理——人要克服惰性,加强意志力,战胜困难,去取得各方面的成就
讲课类型: 教读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 名言指路,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以下的名言:〔打开幻灯片1:名人名言〕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东坡
人的一生将会经历无数的挫折和苦难。面对它,我们是退却,还是勇往直前、逆流而进?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会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最有益的启发和最大的力量。
2、 〔打开幻灯片二:标题与作者 幻灯片三: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朱光潜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关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所著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 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西方美学史》等。
二、自读课文一遍,划下生字词。
字音:
叨〔tāo〕天 席不暇〔xiá〕暖 长沮〔jū〕 渣滓〔zǐ〕
桀溺〔jiénì〕 夤〔yín〕缘 淫佚〔yì 〕 蹶〔jué〕倒
字形: 洗练—提炼—凝练—锤炼
惰性—隋朝 缴械—激动
蹶倒—撅断—噘嘴—猖獗
席不暇暖—瑕不掩瑜—假戏真做—遐迩闻名
词义 : 叨天:沾光,受到好处;
附丽:依附,附着。
夤缘:攀附上升,比喻笼络关系,向上巴结。
淫佚:放任。
渣滓:①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② 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因循苟且:不思革新,做事马虎。
蹶倒: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
敷衍:应付了事。
席不暇暖: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形容奔波忙碌,没有坐定的时间。
谁以易之:谁去改革它。易:改变。
琐屑:琐碎细小。
退隐躬耕:辞官隐居,亲自耕田。
穷究:彻底追究。
随俗浮沉:随着世俗上升或下降。
蹶倒:跌倒;受挫。
二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打开幻灯片四:问题〕
〔1〕文章大致写什么内容?
明确:整篇文章的结构非常严谨:采纳了层层推动的论证方式,先是从自我作诗填词谈起,逐步推动,依次谈到了人的自身本质、历史名人、当今社会、中华民族的发展等,用很平实、亲切、自然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人生中一个抽象、深奥的道理:人要克服惰性,加强意志力,战胜困难,去取得各方面的成就。
〔2〕全文结构思路如何?请简要概括。
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_—2段〕:从自身体验谈起,指出人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第二部分〔3—7〕:分析并举例论述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上走。
第三部分〔8—10段〕:把中心论点上升到国家和时代的层面上来。
主旨: 这篇文章从作者的自身体验——学习作诗填词说起,通过分析,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能不为最大的抵抗力所屈服。并罗列现实和历史上的人事来论证人可以朝最大的抵抗力路上走,告诫我们要与自己的惰性和困难作斗争,向前迈进。
特色 : ① 说服力强。以自身实例来得出论点,再回到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分析,真实可信。② 论辩性强。从物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更具理论依据。③语言准确简洁。如论述“懒〞一节,简洁地罗列出“懒〞的危害。④逻辑严密,善用比较。如阐述“抵抗力〞的第三节,把物与人在对待抵抗力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让人容易明白其中道理。
三 探究、研讨
1、作者从自己的、学作诗填词的失败中得到什么心得?
提示:可以在文章的第2段中找到答案
明确:
①“我的毛病确是在没有下过力……只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
②“在立身处事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立身处事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3、“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是什么?
——人要敢于追求,敢于克服困难,艰难奋斗,才干取得成功,才干体现生命的价值。
4、为什么人应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第9页第二自然段。〔集体朗诵〕
5、作者认为,人如果“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就会“失去最高生命的价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看第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集体朗诵,回答〕
6、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第二部分可分几层?每层大意是什么?〔写出来〕
——第一部分:由填词一事引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从理论上和事实上论证中心论点。
①从理论上论证〔人不是动物,应不为抵抗力所阻〕;
②举两个事实论证〔人必需克服惰性〕;
③联系实际,从反面〔某同学因懒而堕落〕论证;
④上升到民族高度论证,深入了主题。
——第三部分:结论。提出希望。
7、一共举了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在类型上有什么不同?
——四个。自己;凡人;伟人和隐士;反面。
8、作者将孔子与长沮桀溺比照着写,有何用意?
——意在说明选择的路径不同,人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有伟大成就,就在于他肯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9、举例证实倒数第二自然段的观点。
四、深入探究
1.人为什么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人的方面,意志力可以自动地随抵抗力的增加而且增加,一个生命力的强弱,最好的标准就是他关于抵抗力所拿出的抵抗力。要想有所成就,就应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走通了,抵抗力就算被征服,要做的事业就算成功了。
2.文章罗列孔子的例子是何意图?——孔子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改革家和大教育家,他就是靠着极坚强的意志力,向天下抵抗力最大的路上走,“知其不可而为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认为天下太平无事,就没有必要去改变它,正因为天下无道,就牺牲一切要拼命去改革它,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上走。
3.为什么结尾部分要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论述?——作者认为,生命是一种奋斗,不能奋斗,就失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奋斗,则世间很少有不能征服的困难。能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迈进的根本。作者这样深入论述,就增加了主题的高度和拓展了文章的广度。
4.作品的主题思想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作者以自己的反面实例谈起,指出一个人如果只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就不会成功。然后罗列现实中有很多人有惰性,以及整个社会的惰性风尚,种种危害,给人以很大的震动感。从而号召人们明白自己的人生和社会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
五、小结:学习了本课后,你对“熟悉自己〞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提示:重点在题目的寓意〔即主题〕,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目的。
六、学习:
1、 评析漫画《决心》,写一篇小作文。〔见第二页〕
2、 抄写生字词,并翻译孔子和孟子的话
2. 我很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意。
2.过程与方法:课内探讨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通过即兴演讲和书面表达等方式宣示自己的优点,表现熟悉自己的长处,从而肯定自我,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一、识记理解积存
字音 濡〔rú〕养 混淆〔xiáo〕 雾霭〔ǎi溯〔sù〕 菽粟〔shūsù〕 生死攸〔yōu〕关 揿(qìn〕 翱翔〔áoxiáng 〕 微蹙〔cù〕
字形 汇聚—会聚 雾霭—和气 翱翔—遨游
濡养—相濡以沫—耳濡目染
驰骋—松弛—聘请
淳厚—醇厚—纯厚
词义 濡养:滋养;
粗糙:不精细,不平滑
微蹙:眉头收缩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比喻像天崩地陷一样庞大的灾难与打击。
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
回溯:回忆,回忆
生死攸关:生与死的关键随时
二、导读剖析体会
1.走进作者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主要作品有《预约死亡》《血玲珑》《拯救乳房》,中学教材入选散文《提醒幸福》。
2.整体把握
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段〕:从反面着笔,指出我们从小受过的教育是“我不重要〞。第二部分〔7—28〕:多角度阐述“我很重要〞的原因与依据。第三部分〔29—40段〕:鼓起自信心,肯定自我很重要。
主旨: 这篇文章作者从多角度阐述我很重要的命题。这是作者惊世骇俗的内心表白,亦是作者留给读者的警策之语。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细腻的笔触,从三个层面,向读者剖析了其个性意识复苏的流程和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恰如一声响雷,惊醒了平凡人生中走过的平凡的人们,使他们在流淌的岁月的一瞬,突然意识到个体生命闪亮的意义--“我很重要〞。
特色: ①欲扬先抑的笔法,开头从“我不重要〞写起。与下文“我很重要〞形成激烈的对比。②运用许多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长期积压在心头的快语,发出了震人心魄的呐喊--“我很重要〞。③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全面阐述“我很重要〞的依据。
三、深入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层面来肯定我很重要的?——作者从三个层面来阐述的。①亲情层面,②友情层面③事业层面。“我很重要〞,是作者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熟悉与评判,更是一个单薄的生命对芸芸众生发出的响亮的宣言:“我们〞或许地位卑微,或许身份微小,但人格尊严的天平,从来都是平等的。作者于经历的反思中,彻悟到“我很重要〞;于生存的责任中,彻悟到“我很重要〞。
2.作者从亲情层面来肯定“我很重要〞时阐述得很具体,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①仰对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因而,“我们〞独特,“我们〞重要。此处,作者连续三段运用假设关系的复句,以其激烈的语气,充沛的情感,写出了父母对“我们〞的情和倾注于“我们〞的爱。“我们〞是父母生命的组成和延续,“我们〞的身上,聚满亲人关注的目光,“我们〞很重要,“我很重要〞。②爱的承载,唤起单薄生命个性意识的觉醒。③俯对孩童,“我们〞是他们生命的惟一和依托;“我们〞是“他们的宇宙〞、“他们的海洋〞;“我们〞为他们包扎伤口,把握方向。文中博喻的运用,道出了呵护的责任,使孩子面前“我们〞的形象高大起来;“我们〞很重要,“我很重要〞。爱的传递,昭示出单薄生命的存在价值。“我很重要〞,不只是为父母,还为孩子;不只是为爱的接受,还为爱的付出。
3.面对友情,我为什么很重要?——朋友间的友情,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它“如同沙漠中的古陶〞,那般稀有与珍贵。友情崩溃,如同珍品破碎,难以弥合与寻找。朋友的心中,“我〞烙下的情谊,是一道亮丽的风光,不能残缺与黯淡。浓浓的友情,让“我〞品出自己在密友心中的分量,告诉“我〞一个人生的真谛:“我〞不可或缺,“我很重要〞。
4,本文提出的主题“我很重要〞,关于现实有何意义?——这一个性意识觉醒之后的大声呐喊,这一生命价值审阅之后的响亮宣言,让枯萎的人性之树,萌发出碧绿的嫩芽;让被疏忽的个体生命,放射出灼人的光辉;让许多人生旅途中的匆匆过客幡然体会到:活着,应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生命的过程;活着,不仅为自我,还为他人;活着,自己就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弃的一棵小草,而是一方独特的风光。因为,“我〞真的很重要。
四、研读拓展欣赏
阅读以下文段,然后思索后面问题。
〔一〕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作为一名一般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集成一具美好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1.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这段话的有什么作用?
2.“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这句话中的“承诺〞一词所指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
参照答案:1。承接上文,开启下文2。我们是人类连绵不断的精神精神链条中精致的一环,应该传承下去。3。因为我们现在发达的头脑是经过无数代祖先
3.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教学目标:1、体验生命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坚定、乐观等积极的人生态度。2、熟悉自我。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在看大家写的作文时发现,不少同学都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现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自我。也有一些同学参照了第三课《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来写。但是,这篇课文中还有很多表达方式和技巧,可能大家都还没有发现到。这些写作方式和技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记下来,在以后的作文里运用。(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yè hún è qūnxún biĕ lòu zhuōliè cuò zuàn jÌ méng
呜 咽 浑浑噩噩 逡 巡 干 瘪 丑 陋 拙 劣 挫败 攥住 系气球 懵懂
浑浑噩噩:形容混沌无知的样子。
逡巡:往来巡逻。
三、思索•探究
问:导语主要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介绍写作的缘由和主线〔文眼〕。
问:主线〔文眼〕是文中的哪句话,找出来。
答:“我愿意写我的疑惑和思索,而不仅仅是‘状元成长录’。〞
四、整体感知
1.细读课文,找出各部分的“疑惑和思索〞,用笔在课本上划出关键句。
w例如导语部分:
w疑惑:“在无数人眼里,我是一个‘很会考试,考得很棒的人’。这让我不舒适。〞
w思索:“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肉的。〞
2、文章开头作者说:“如果我引人注目,那个713分决不会是唯一的理由。〞这句话透露了什么情感信息?
作者的意思是自己引人注目,除了高考成绩好,还有别的原因。这句话透露了作者内心的一种自信,表现了她能正确熟悉自己的特点。
3、课文中有许多表现作者坚定、乐观、迷惘的语句或段落,找出一两个能引起你共鸣的例子,谈谈你的感受。
坚定。P17末段。
乐观。P18第二段。
这一段话表现了作者遭受小姑去世的繁重打击后对待生活的态度:享受生活中的一切,甚至包括错误和尴尬。
迷惘。P18末节。
表现了成长中的作者对自己和将来的一种不可知。
提示:这篇文章的时代性很强,作者与同学们的年龄相差不大,是同时代的人,写的又是我们熟悉的生活,其中肯定有能引起你共鸣的句子,真实地谈谈你的感受就行了。
4.深入理解
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考上北大的学子,一个高考的状元,她的成长之路是多么的不平坦,她的学习生活又是那样的充实、丰富。现在,我们来思索一个问题:作者的北大梦为什么又美丽又羞涩呢?
引导:她从小就怀有这个梦想,因而美丽。她以前一直是被别人否定的,因而羞涩。
5.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围绕“我是谁〞的话题,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她的经历和她的思索。那么,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
其实,不少同学已经发现了并已经运用到了作文里,就是采纳小标题的形式。这种形式使文章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6.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呢?
我们在分析课文时已经找到不少好词好句,所以,概括起来,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就是生动活泼,富于青春气息,浪漫有文采。
五、揣摩语言
重点分析:
1、“我在记忆的浅海里逡巡,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让‘高中生以及家长能从中得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却带回满身的沙砾。〞
比喻,生动形象。
把“记忆〞比作“浅海〞,把世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比作“闪亮的贝壳〞,把自己对人生的“疑惑与思索〞比作“沙砾〞。有些谦虚,更有些任性和骄傲。
2、“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运用典故很成功。
“金戈铁马〞、“醉卧沙场〞、“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乎一句话一个典故,体现了作者文化积存的程度。
六、体验·反思
1、课文中有许多表现作者坚定、乐观或迷惘的语句,找出一两个能引起你共鸣的例子,谈谈你的感受,并加以仿写。
2、你觉得作者在成长的岁月里有过遗憾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
遗憾一:“在我好不容易找到辩护词后,才发现法官早死了,听众也走光了……〞
遗憾奶奶有那样伤人的言行,又遗憾没有机会向奶奶证实自己。
遗憾二:“一句无意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地记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有些话对你早已云淡风清,对我却刻骨铭心。〞
遗憾幼儿园老师随意说出伤人自尊心和上进心的话。
遗憾三:“这样的心理障碍和十三四岁特有的偏执和不驯,‘成就’了我初中三年灰色的心理历程。〞
遗憾初中三年中失去了人生应有的色彩而变得灰暗无光。
七、总结:作者一直在心里对自己强调“我很重要〞,作者不甘心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起眼的海桐,她在生活的疑惑中不断的挣扎,不断的克服困难,最后走向了辉煌。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实例。
八、课后作业:
1.写一篇心得,字数300以上。
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3.预习《诗经两首》
教学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