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如何培养六年级数学计算兴趣.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055591 上传时间:2025-04-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六年级数学计算兴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培养六年级数学计算兴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六年级数学计算兴趣 从口算能力开始训练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想有效提升同学的计算能力,就得先从同学的基本口算开始训练,口算过关了,计算才干达到要求。因为口算是计算、估算、简算的基础,如果口算正确率和速度提升了,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升,课堂气氛也活跃了。首先,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习题,让同学准备学习算本,天天训练。训练的层次分为:一二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三四年级训练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一位数除法;五六年级训练一些特别方法技巧的简便或运算定律的口算。在口算〔制定〕中,要形式多样,方法新颖。例如,可以做游戏,进行比赛得分抢答口算、接力口算、视算、听算、笔算等,加强同学的计算兴趣。 开展有关计算兴趣和计算能力培养的活动 让同学在求知欲中探究计算能力。如一年级"熟悉人民币'学习时,我的前提是"比比看,这节课谁是计算小能手'。三言两语已紧紧扣住同学的心弦,使他们产生非学不可的欲望。我给出问题:(四人一组)给你1元钱,让你买一个三角钱的小本子,怎么买?应找回多少钱?这样他们有机会学会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在实际中,同学很快学〔会计〕算,教师再引导同学持续思索不同的想法。再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同学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同学依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同学情绪高涨,笑声迭起,同学的学习兴趣深厚。 从强化日常数学计算训练开始 优良的习惯可以做好一切事。要想培养同学优良的计算习惯,首先得把同学细心计算的习惯培养好,因为日常计算细心的习惯直接影响计算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教师在平常教学计算学习时不难发现,有些同学看似把计算法则、运算定律运用得很自如,但到了关键随时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平常的训练不到位。这些同学不够细心,导致出现错误。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同学在做题时做到:一看(看要求),二想(想合适的算理),三算(算出正确结果),四检(检查有没有抄错数,有没有计算失误,有没有漏算计算符号等)。教师一定要培养同学的细心习惯。只有细心了,正确率才高,计算能力也才干提升。 2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同学的计算兴趣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强化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数学以本来面目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尤其是小学教育工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数学应从小同学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同学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同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深感数学的重要性,加强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同学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同学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四周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同学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关于同学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同学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必须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同学培养养成留心四周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熟悉四周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让同学积极参加数学课堂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同学在主动参加中去"做数学',体现学习过程参加化、活动化。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投入时间,多提供一些让同学活动的机会。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一课,我通过引导同学自己动手摸一摸、切一切、比一比,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整节课中,同学学得积极主动,参加热情很高,学习有效度非常高。事实证实,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同学的认知表象,促进了同学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同学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同学学习兴趣盎然。 3小同学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技巧 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要让同学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师深入领会教学思想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同学的思想工作。首先向同学说明人具有庞大的自主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让同学明确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能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能提升自己的独立学习、独立思索等各种能力,只有学会学习,才干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求得生存。 但同学的思想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说教能左右的,还应该让同学在教学中去感受,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同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同学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激烈愿望,从而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促进同学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 利用认知冲出,激发求知欲。 认知冲突往往会使人处于一种内部失调状态,而这种内部失调是促使人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动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陷入矛盾、冲突的认知情境中,求知欲便会大大加强,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升。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同学积极思维。好奇与激烈的求知欲使同学的注意力集中指向疑惑之处,形成"认知冲突'促使同学产生解疑除障的激烈要求。这时同学的精力集中,情绪饱满,兴趣最浓,求知欲最强.此时是智力发展的最正确状态,所以新课导入时,可依据教学内容,抓住疑点创设思维情境。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依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发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同学一开始可能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同学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再跳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同学思维的终结。小同学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爱追根问底,倘假设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同学独立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4提升小学数学兴趣的方法 运用直观教学,唤发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演示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有助于将同学引入教学氛围中,以"看一一想一一说'的形式培养同学的多种素养,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如教学一年级同学"9的熟悉'时,教师可首先采纳〔电脑〕动画演示"小朋友们排队打预防针'。让同学通过画面认真观察,口述题意:"有8个小朋友打针,有1位医生阿姨。一共有9个。 小朋友们遵守纪律,不怕痛坚强勇敢。'这样的直观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巩固了知识的吸引小同学的注意力,并且可以很好的培养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还使同学建立了鲜亮而清楚的表象。在动画演示之后,还可以让同学用数字"9'来说一句话。如"我有9支铅笔、动物园里有9只小猴、天上飞着9只小鸟'等。因为问题联系同学的实际生活,所以同学感兴趣,不仅有所思并有所表达,还有助于调动同学思维的积极性,巩固了知识。在教学中通过直观的演示,以具体形象的多媒体手段,引导小学孩子用眼睛看、用脑想、用口述,调动和发展他们各种器官的功能参加到学习中,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方法。 利用游戏,活跃学习气氛。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孩子,游戏是他们忠实的伙伴。我依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具的操作与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数学游戏。同学在数学游戏中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理解概念、掌握法则、发展思维,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如在教学《初步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在同学观察、触摸、联想等一系列活动之后,我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看谁摸得准'。内容是这样的,准备了两个纸箱,第一个纸箱里装有:正方体木块、长方体纸盒、易拉罐、三菱柱、圆锥体等。 第二个书纸箱里装有:正方体木块、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学具、圆柱体等。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各选一名代表按教师要求从书包里摸长方体(或正方体),其他同学一方面为本组代表出主意,一方面担任裁判。哪组代表摸得又准又快,哪组为优胜。在游戏过程中,随着老师说出的〔形体〕名称,同学就会在头脑中想象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形状、特征。各组代表依据头脑中保留的表象通过手摸,排除大小、质地(纸、木、铁)等非本质属性,推断并选择出指定的形体。全班同学兴趣盎然,积极思索。这项数学游戏活动,有利于同学空间观念的建立。比起同学反复死记图形特征,效果要好得多。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