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前言:2021年7月,办公厅、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减,因此小学语文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落实“双减”,优化作业设计、减少作业数量、创新作业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一、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学生开始了小学中年级的学习与生活,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过程开始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相比之前而言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知识学习的趣味性特点相对减少,而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
二、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实现知识内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判断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评价方法。但在教学中,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作业量过度化、作业形式单一化、作业内容统一化的问题。
(一)课业繁复
重复抄写。教师新授课后,紧接着的就是巩固练习把反复抄写生字词作为学生巩固新课内容的主要法宝。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新课学习后,大部分情况下学生都要完成的作业:完成本课的习字册;抄写书中生字并组词造句。这仅仅是最普遍的学生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而对于作业或者听写生字中有错的同学来说,那么可能就要订正并抄几遍甚至几十遍。于是学生在抄写一些课堂上应该掌握或者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布置作业时往往采用题海战术,且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知识就记得越牢,那么将来学生的实力也越强。如此一来,这不仅降低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延长了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也极大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二)形式单一
目前,还有部分教师仍然以抄写生字、背诵、默写课文、配套练习册等作为布置作业的首要途径,这种传统的作业设计虽然对老师而言是减负,但是对学生而言,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这种机械性的、单一化的作业形式,没有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配套作业,过于枯燥乏味。例如在《元日》这首古诗的教学后,教师布置学生回家背诵并默写古诗,这样毫无新意的作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厌倦心理。正是因为教师将抄写生字、背诵、配套习题等这些常规、单一的作业形式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的首选内容,长期以往,学生在完成这种重复、机械化的作业从很容易将其思维固化,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缺乏层次
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特长优势等因素,与此同时也为了避免批改不同作业而造成困扰,于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都是统一安排,而这样的作业缺乏层次性。主要也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细致观察,导致部分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要求较高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环节,受到有效性作业的限制,阻碍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而对于有些学困生而言,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倍感学习压力,同时也容易使其学习自信心受挫,从而产生学习十分吃力的感受。
三、落实“双减”,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思路
(一)结合文本,增强趣味性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保质而少量,而学生本身对作业存在一种天然的抵触心理,所以教师就要特别注重作业本身的趣味性,借助趣味作业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单纯地让学生抄写生字词、背诵课文是很难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还应该设计一些说的作业。如教师可以在课后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或者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回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给你的父母听,并询问父母听完这个故事有什么启发。这样不仅学生能够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还能够输出所学内容,语文学习不仅涉及知识输入,还需要注重知识的输出,同时这种轻松愉悦的作业形式能够减少学生对作业的抵触情绪,还能增加亲子互动时间。
(二)改善形式,提升多元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要注重作业创新,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实践作业,如让学生做一些小实验、观察记录活动,并要求学生简述活动过程,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设计《昆虫记》一文的作业时,教师与其通过图片形式让学生认识昆虫,不如带学生去寻找昆虫,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然后,教师以“我观察的昆虫”为主题,在班级展开交流分享他们所观察到昆虫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在实践中完成的作业,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在作业布置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布置实践类作业,例如在《蜜蜂》这一课的作业设计时,教师出示一些实验内容让学生进行选择,让学生回家去尝试做一个小实验,实验完成后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把做小实验的过程写清楚,这样的实验作业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根据差异,发展开放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和设计的作业总是千篇一律,而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基础、个性特长等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从作业数量、形式、难度等方面分层次设计开放性作业,更有针对性,学生在完成时也可以更加得心应手,作业质量自然可以有所提升。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长、爱好,通过“作业超市”的方式将不同层次的作业呈现出来。如完成以下作业中的一项。
1. 想想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会用什么导游词来为自己的同学、亲人介绍《美丽的小兴安岭》,说出你想说的话。
2. 仿照《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写一篇短文描写一下你的家乡。
3. 结合课文内容和你理解画一画《美丽的小兴安岭》并用简单的文字进行说明。
4. 收集关于《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资料,既可以是关于课文的资料,或者是文章相关的地理、风俗人情资料。
这样的作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同时作业的选择也有效的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从自己的长处入手来完成作业,使学生在自主选择表达中内化知识,促进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小结与反思
“双减”政策的颁布,这无疑是对语文作业布置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遵循创新性、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等原则,不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创新与优化,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完成作业的信心,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的同时,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