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职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整理汇总
第一单元考试大纲知识点归纳
1.1 了解客观实际的含义:
(1) 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2) 客观实际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及其实际状况,及事物自身的属性和特点以及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
(3) 客观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1.2 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是指物质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不同表现,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属性,显示出不同的差别。
(2)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包罗万象的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中又具有其统一性,即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3)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1.3理解人生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1) 由于选择对象的多样性和选择主体目的的多样性,人生选择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2)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3) 现实性是指一切实际存在的事物。
(4)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
中,是潜在的、没有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充分展开并已经实现的可能。现实又包含着新的可能,蕴藏着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
1.4学会根据人生的客观实际,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有多种可能性。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客观基础。事物发展是可能性向现实性不断转化的过程。但多种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只有一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且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根据和条件。
2.1 了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2 )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生行动:
2.2 了解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3) 规律可以被人所认识和利用
2.3理解人生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
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1) 做任何事情都要确立目标
(2)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
(3)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顺序
(4)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
既要敢于行动,又要善于行动,脚踏实地走好人生之路。
3.1 了解自觉能动性的含义:
(1) 自觉能动性是指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2) 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既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映于主观,也包括把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
3.2理解自觉能动性对人生的作用:
(1) 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2) 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要充分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能,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
(3) 人生意义也是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中实现的。
3.3 了解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离开客观规律发挥自觉能动性是盲目的,而在客观规律面前否定人的自觉能动性的作用,则是消极的。
3.4学会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增强自信自强意识,创造美好人生:
(1) 要创造自己的人生就要学会独立生活,脚踏实地。
(2) 要创造自己的人生就要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进取,自信自强。
(3) 要创造自己的人生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4) 要走好人生路,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做到自信自强。
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人生进取的动力。自信自强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决定人生发展的高度。
《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考试大纲知识点归纳
4.1 了解事物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2理解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1)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
(2)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不论是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都不能人为构建。
(3) 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事物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有显性的联系,也有隐性的联系:有已知的联系,也有未知的联系:有内部联系,也有外部联系:有本质联系,也有非本质联系: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有偶然的联系,也有必然的联系。
4.3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得看问题。
第二,第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第三,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性联系的不同特点,提高认识事物的洞察力。
4.4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1)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要求我们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自我满足。既要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2)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学会交友,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5.1 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 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的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3) 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出现的时间先后,也不能凭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2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是在的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和腐朽的因
素,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2) 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
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5.3理解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顺境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条件,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5.4学会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境遇:
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生之路就是在曲折中迂回向前发展的过程。许多伟大的人生,都是在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之后才发展起来的。
(1)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人格和境遇的关系。人的境遇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而人格则随着人的成长不断
健全和完善。逆境磨练人的意志,也考验人的品格。在逆境中,失败是暂时的,而人格操守的丧尸会给人生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使人难以从逆境中崛起。保持健康人格是以积极人生态度对待挫折和逆境的基本要求。
(2)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还要求我们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与其在挫折和逆境面前怨天尤人,不如面对现实,积极行动,永不放弃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和希望,靠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同时还要正确看待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从失败中找出成功的因素。
(3)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还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必胜的信念。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6.1 了解辩证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6.2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或是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事事有矛盾。矛盾也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
终,时时有矛盾。矛盾的这个特点称为矛盾的普遍性。
(2) 世界上的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是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却各不相同。在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也各有各的特点。矛盾的这一特点叫做矛盾的特殊性。
6.3理解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的全面看待事物的方法:
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不能偏激,不能简单化,要看到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学会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为我们正确对待和解决人生矛盾、树立积极人生态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6.4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人生发展:
(1) 积极的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
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
(2) 我们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和方法,既看到矛盾的对立和不同,又要看到二者的相互联结,抓住矛盾的焦点和实质,消除对立,化解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比如,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6.5 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 内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的矛盾。
(2) 外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
(3) 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
6.6理解事物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7学会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促进人生发
展:
(1)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个人素质。
(2) 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重视外部环境对于个人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人生成功=自身努力+外部条件
《哲学与人生》第三四单元考试大纲知识点归纳
7.1 了解实践、认识的含义:
(1) 实践一一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 认识一一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
7.2理解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观点: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7.3 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 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2)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也永无止境
(3) 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升华的
7.4学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知行统一中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能力和才干不是天生就有的,实践出真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 中职生要健康成长,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要重视书本科学知识,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 中职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
(3 )中职生在社会实践中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才能克服“眼高手低,动能力差”,思想方法片面化和理想化的缺点。
8.1 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变的、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它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2)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8.2 了解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有的相同的现象隐藏着不同的本质,有的不同的现象却是同一本质的表现。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现象,都属于客观范畴。
8.3学会识别假象,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怎样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第一,学会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
第二,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非。
第三,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假象认识真象的自觉性。
第四,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
9.1 了解科学思维方法的作用:
(1) 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 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9.2尝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1) 掌握思维创新的方法
A. 及时抓住灵感
B. 会“胡思乱想”
C. 环境刺激
D. 扩大思路
(2)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第一.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是科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第三.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10.1 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10.2运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原理,确立和实现人生目标:
(1) 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影响着人生目标的确立。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2) 要确立人生目标就要认清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趋势与要求,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
(3) 中职生在选择专业时就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11.1 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一一是指个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情操和职业等方面的追求和向往。
社会理想一一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制度的向往和追求。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
11.2 了解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1.3学会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1)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
在确定个人理想时,必须立足于社会观实以及个人的客观实际,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使人生规划紧扣时代脉搏,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第一.实现理想必须立足于现实,踏实肯干。
第二.实现理想必须从点滴做起,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12.1 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的关系:
(1) 理想是信念的依据和前提,信念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2) 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所必须的主观条件。
12.2加强自身修养,磨炼坚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承担社会责任: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坚定理想信念,需要我们中职生有恒心,从小事做起。
(1) 我们中职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勇于担当,锤炼人生。
(2) 我们中职生要敢于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3) 我们中职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必须从小事做起,提高勇于担当的意识。
第五单元考试大纲知识点归纳
13.1 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离不开社会。人一旦离开社会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13.2 了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对书在
社会整体利益
13.3学会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1)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首先.人生发展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其次.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第一,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第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第三,反对损人利己。
(2)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柯立正确的X利观
「正确时待公与私的装
正确对待义利关系
明确义利标准
坚持义利统屈财建金/冬
' 见利忘义'
14.1 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
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两个方面,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了个人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意义:自我
价值是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体现了社会对个体存在和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意义。
14.2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14.3正确理解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1) 奉献和索取:奉献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索取是个人从社会的索要和获取。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用者。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创造、奉献与索取、享用的统一。
(2) 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首先.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
其次,劳动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
再次,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必经途径。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能动的劳动创造过程。所以,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更多地奉献社会,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5.1 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及其实现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和谐的整体的发展,是克服了发展的片面性,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它强调的是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1)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需要有和谐的社会环境。
(3) 个人的身心和谐、协调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
15.2理解个性自由的含义及其与社会约束的关系:
个性自由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潜能,按照个人的意愿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任何个性自由也不能脱离社会的束缚,如果不顾社会的束缚,一味的自由,最终只能是毫无自由。
15.3加强训练,努力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1) 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2) 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动手能力。
(3)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4) 加强身心锻炼,提高身心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