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为基础知识的单元、章节复习。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使同学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知识的整理归类,系统复习,俗称"梳辫子',常常这样把所学的知识条理化,久而久之,我们所学知识就很清楚地印在大脑里。要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三角比、统计和几何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分类,定义、性质和判定,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 对常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理解来龙去脉,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对今后持续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常常用到的常识,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
例如:1~20的平方数;简单的勾股数;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高和边长的关系;30、45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做,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公式并胜过做大量习题,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抓住常用公式,理解其来龙去脉。这对记忆常用数学公式是很有帮助的。此外,还要进一步了解其推导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进行探究,这样做胜过做大量习题,并可以使自己更好地掌握公式的运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以课本为主,绝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体系;搞清课本上的每一个概念、公式、 法则、性质、公理、定理; 抓住基本题型,记住常用公式,理解来龙去脉对常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进行探究,使同学更好地掌握公式,胜过做大量习题,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轮复习一般分为三十课时左右,可以以《中考指要》为复习的教材。
无论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许多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学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强化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大而成的,所以在复习的第一阶段,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蓝本进行基础知识复习。复习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
复习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入,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将新知识及时纳进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出最正确组合信息,寻找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2数学中考复习资料
反复研究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要想合理利用中考数学复习资料,提升复习效率,还必须要学会思索、反复研究资料中的内容与习题。资料中的精选题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所学的许多知识密切相连。所以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剖析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思解题方法与技巧。这样既可以帮助同学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促进同学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形成多角度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还可以让同学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比如,依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可以解决"根的判定'、"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方程组根的判定',以及"二次函数图像与横轴的交点坐标判定'等问题。
另外,学会反复研究复习资料,还可以培养同学数学思想的形成,让同学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在初中数学知识中,包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这些数学思想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同学对复习资料中的这类习题进行重点钻研和思索,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并内化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只有如此,在中考战场中碰到此类题型,才干够从容应对。
合理选择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近年来,市面上不断涌现出各类中考复习资料,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同学和家长也走入一个熟悉误区,认为复习资料越多越好。实际上,恰好相反,资料不在多,读懂读精则可。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同学正确选择合适的中考数学复习资料。那么,什么样的复习资料才是最合适同学的,才是最好的呢?第一,复习资料中的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涵盖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知识,没有遗漏,便于复习时的整体掌握;并且难度适中,在教材的基础上逐渐加深,没有偏题、怪题。第二,复习资料中的题型颇为经典,没有大搞题海战术,且习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出题思路独具匠心,既能吸引同学的眼球,又能激发同学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另外,依据中考前的不同复习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复习资料。笔者依据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将中考前的数学复习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基础巩固和知识机构(初三下学期3、4月份)、专题复习(初三下学期5月份)、综合学习,查漏补缺(初三下学期6月份至中考)。在基础巩固和知识机构,最好以复习大纲和课本教材作为基本的复习资料,这样既可以对考试的范围、重难点了然于胸,又可以复习巩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牢牢掌握初中数学中的基本原理、定理、公式、概念及传统习题的解题思路,等等。在专题复习阶段,则可以利用对某一块或某一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行复习,选择一些讲解与习题并有的复习资料,如"边讲边练'类型的,让同学利用空余时间,自己安排复习,学习复习完讲解部分内容,则可以马上进行习题学习巩固。到了查漏补缺阶段时,同学的基础知识已经十分牢固了,这时便可以选取一些经典习题集进行学习,如中考复习真题、全国考试习题汇编集等。主要是让同学在学习中,进一步内化基础知识,训练解题思路,提升解题技巧和效率,熟悉中考的热点试题、题型等。
3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明确目标,突破重点
复习的内容不是为了简单的梳理知识,也不是为了能解几道原来的题目,或者会做相应的中考题目。复习是为了提升同学对知识的熟悉,在新的熟悉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并运用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转变成一种思维能力。所以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课程标准和相应的中考考试说明,并深入分析所授班级的同学原有基础、学习习惯等实际学情,明确复习目标,锁定复习中的重点,从而带着这些去复习,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在复习《图形的变幻》的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认真阅读分析课标,理解课标对每个知识提出的要求,比如对平移的目标要求是:①通过具体实例熟悉平移,探究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到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②熟悉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③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制定〕。再依据课标的要求去分析其中的重点,从要求级别中,我们发现"熟悉'、"理解'、"掌握'的字样,这就间接地告诉我们,重点是什么。再去分析中考考查的要求和近年来中考考查的状况,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调查,《图形的变幻》这一板块在中考中的比值如下:2010年以来其中江苏省13大市的平局分值均在16分以上,占分比率也10.7%以上,其中2010年占分是21.9分,占分比率为16.80%,而且逐年比重增大。这时针对近年来这个板块的题目类型,我们就该确认如何突破这里的重点。因此一轮复习明确目标,突破重点是首要任务。
体现主导,服务主体
在数学课堂中,同学的主体地位如何得到体现,其实关键是在老师,同学所谓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放羊式'的自由课堂,同学的主体地位只有得到踏踏实实的体现,同学的解题能力才干得到提升,同学的思维才干朝着数学方向发展。而这里的一切都要靠老师的引导,所以同学的主体地位的真正达成,是要依托于教师的主导性的。因此,在中考复习中,我们教师就必须充分体现出我们的主导性。如何真正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理。比如同学一轮复习课中习题讲评课,我们就应该从同学习题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把同学的问题进行分类,同学是对知识概念理解不透彻呢,还是对习题中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转化掌握不够,还是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不够熟练。
依据这些状况,我们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首先在课堂中有效暴露同学中的问题,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同学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再通过部分正确的同学来点拨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也可以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老师巡视讨论状况,适时点拨,巧妙补充。用老师的主导性充分服务于同学的主体性,原因有二:一是同学解决的问题是他们自己真实存在的问题,正是同学急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同学之间采用兵教兵的方式,多一份交流和竞争,无论是教者还是被教者,都成为交流的主角,发言的主体。
4中考数学复习方法
注重基础,立足教材
第一轮复习要注重基础、立足教材。即要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中概念、定理、公式和习题的可变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解、应用,夯实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比如,"数列'这一章中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分别使用了"倒序相加法'和"错位相减法',而这两种方法又是数列求和的重要方法。
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紧扣课本,对课本中的例题、知识点加以概括和延伸,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要通过师生共同挖掘一些辐射作用强的知识点,以点连成线,以线连成面,构成一个严格有序的知识体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把长期学习的各部分知识"组装'起来,融会贯穿,透彻理解,使之形成系统化知识。
建构知识网络
第一轮复习应将教材中大量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陈述性知识,让同学在主动参加、积极构建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中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数学学科越来越有层次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迅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同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体会到教材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式。
比如,关于"函数'这一章的复习,同学在教师指导下首先将高中所学的函数知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进行系统梳理,并用简明的图表形式把基础知识进行串联,以便找出自己的缺漏,明确复习的重点,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否则,同学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过于被动、机械,只是将课本或是参照书中的内容抄在本子上,就会将知识与方法隔裂开来,整理的东西自然就没什么用。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