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品读亲情,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
【预习检测】
1、以下加点词活用状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雨泽下注 ②东犬西吠 ③乳二世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执此以朝 ⑥使不上漏
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②⑥∕③④⑤
2、以下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比去,以手阖门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借书满架 或凭几学书
C.日过午已昏 一日,大母过余曰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3、对以下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 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4、以下句中加点的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5、以下句中加粗词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C.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D.杂然相许
【整体感知】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文章随事曲折,绘影绘声,自然动人。
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在十八岁时写的;以下则为三十多岁以后补写的。就全篇结构来看,前一部分为主体,后面的补记进一步充实了前面的内容。前后格凋一致,情感贯穿,结构紧密。前一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段),表达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的深情。这一层用“喜〞贯穿。第二层(第二、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第三层(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后一部分(“余既为此志〞至结束),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伤的心情。
【课内探究】
6、文中作者说“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记事、抒情的关键句的意义在这一节中是如何体现的?
7.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8、第三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
10、翻译文中划线句: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 ▲
〔3〕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课后学习】
10.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渗漉(lù) 偃(yǎn)仰 呱呱(guā)坠地 阖门(hé
B.栏楯(shǔn) 象笏(hù) 断壁颓垣(huān) 逾庖(yú)
C.扃牖(yǒu) 异爨(cuàn) 奴颜婢(bì)膝 长号(háo)
D.枇(pí)杷 修葺(róng) 如丧考妣(bǐ) 冥然(míng)
11.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课堂小结】
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亦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细之事的表达,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入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令人回味无穷,是我们今后写抒情散文的典范,很有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