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043463 上传时间:2025-04-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基本规定 3. 0.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并应有环境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技术措施。 3. 0.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宜为C25〜C50,并可采用混凝土 60d或90d的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强度评定及工程验收的依据; 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配筋除应满足结构承载力和构造要求外,还应结合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方法配置控制温度和收缩的构造钢筋; 大体积混凝土置于岩石类地基上时,宜在混凝土垫层上设置滑动层; 设计中应采取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外部约束的技术措施; 设计中应根据工程情况提出温度场和应变的相关测试要求。 3. 0.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试算,并确定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升峰值,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 3. 0. 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C; 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C; 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 0C/d; 拆除保温覆盖时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大于20C。 3. 0. 5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准备,并应与当地气象台、站联系,掌握近期气象情况。在冬期施工时,尚应符合有关混凝土冬期施工规定。 3. 0. 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采取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 /T 50905的有关规定。 基本规定 3. 0.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并应有环境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技术措施。 3. 0.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宜为C25〜C50,并可采用混凝土 60d或90d的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强度评定及工程验收的依据; 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配筋除应满足结构承载力和构造要求外,还应结合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方法配置控制温度和收缩的构造钢筋; 大体积混凝土置于岩石类地基上时,宜在混凝土垫层上设置滑动层; 设计中应采取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外部约束的技术措施; 设计中应根据工程情况提出温度场和应变的相关测试要求。 3. 0.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试算,并确定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升峰值,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 3. 0. 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C; 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C; 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 0C/d; 拆除保温覆盖时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大于20C。 3. 0. 5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准备,并应与当地气象台、站联系,掌握近期气象情况。在冬期施工时,尚应符合有关混凝土冬期施工规定。 3. 0. 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采取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的有关规定。 4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及运输 4. 1 一般规定 4. 1. 1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满足强度等级、耐久性、抗渗性、体积稳定性等设计要求外,尚应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要求,并应合理使用材料、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值。 4. 1. 2大体积混凝土制备及运输,除应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要求,还应根据预拌混凝土供应运输距离、运输设备、供应能力、材料批次、环境温度等调整预拌混凝土的有关参数。 4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及运输 4.1 一般规定 4. 1. 1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满足强度等级、耐久性、抗渗性、体积稳定性等设计要求外,尚应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要求,并应合理使用材料、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值。 4. 1. 2大体积混凝土制备及运输,除应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要求,还应根据预拌混凝土供应运输距离、运输设备、供应能力、材料批次、环境温度等调整预拌混凝土的有关参数。 5施工 5.1 一般规定 5. 1.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计算结果; 施工阶段主要抗裂构造措施和温控指标的确定; 原材料优选、配合比设计、制备与运输计划; 主要施工设备和现场总平面布置; 温控监测设备和测试布置图; 浇筑顺序和施工进度计划; 保温和保湿养护方法; 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措施; 特殊部位和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措施。 5. 1.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可按本标准附录B确定。 5. 1. 3保温覆盖层的厚度,可根据温控指标的要求按本标准附录C确定。 5. 1. 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宜采用整体分层或推移式连续浇筑施工。 5. 1. 5当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设置水平施工缝时,位置及间歇时间应根据设计规定、温度裂缝控制规定、混凝土供应能力、钢筋工程施工、预埋管件安装等因素确定。 5. 1. 6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结构有害裂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采用跳仓法时,跳仓的最大分块单向尺寸不宜大于40m,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宜小于7d,跳仓接缝处应按施工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当采用变形缝或后浇带时,变形缝或后浇带设置和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 1. 7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C〜30C。 5施工 5. 1 一般规定 5. 1.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计算结果; 施2 工阶段主要抗裂构造措施和温控指标的确定; 原材料优选、配合比设计、制备与运输计划; 主4 要施工设备和现场总平面布置; 温控监测设备和测试布置图; 浇6 筑顺序和施工进度计划; 保温和保湿养护方法; 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措施; 特殊部位和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措施。 5. 1.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可按本标准附录B确定。 5.1. 3保温覆盖层的厚度,可根据温控指标的要求按本标准附录C确定。 5. 1. 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宜采用整体分层或推移式连续浇筑施工。 5. 1. 5当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设置水平施工缝时,位置及间歇时间应根据设计规定、温度裂缝控制规定、混凝土供应能力、钢筋工程施工、预埋管件安装等因素确定。 5. 1. 6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结构有害裂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采用跳仓法时,跳仓的最大分块单向尺寸不宜大于40m,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宜小于7d,跳仓接缝处应按施工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当采用变形缝或后浇带时,变形缝或后浇带设置和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 1. 7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C〜30C。 6温度监测与控制 6. 0.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不应少于4次;入模温度测量,每台班不应少于2次。 6. 0.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内监测点布置,应反映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可采用下列布置方式: 测试区可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测试区内监测点应按平面分层布置; 测试区内,监测点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混凝土浇筑体内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规定确定; 在每条测试轴线上,监测点位不宜少于4处,应根据结构的平面尺寸布置; 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应至少布置表层、底层和中心温度测点,测点间距不宜大于5mm ; 保温养护效果及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应根据具体需要确定; 混凝土浇筑体表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50mm处的温度; 混凝土浇筑体底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底面以上50mm处的温度。 6. 0. 3应变测试宜根据工程需要进行。 6. 0. 4测试元件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环境下,测温误差不应大于0. 3C; 温度测试范围应为一30。〜120。; 应变测试元件测试分辨率不应大于5^ ; 应变测试范围应满足一10 ^〜10 ^要求; 测试元件绝缘电阻应大于5MQ。 6. 0. 5温度测试元件的安装及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试元件安装前,应在水下1m处经过浸泡24h不损坏; 测试元件固定应牢固,并应与结构钢筋及固定架金属体隔离; 测试元件引出线宜集中布置,沿走线方向予以标识并加以保护; 测试元件周围应采取保护措施,下料和振捣时不得直接冲击和触及温度测试元件及其引出线。 6. 0. 6测试过程中宜描绘各点温度变化曲线和断面温度分布曲线。 6. 0. 7发现监测结果异常时应及时报警,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6. 0. 8温控措施可根据下列原则或方法,结合监测数据实时调控: 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调控入模温度在合适区间; 升温阶段可适当散热,降低温升峰值,当升温速率减缓时,应及时增加保温措施,避免表面温度快速下降; 在降温阶段,根据温度监测结果调整保温层厚度,但应避免表面温度快速下降; 在采用保温棚措施的工程中,当降温速率过慢时,可通过局部掀开保温棚调整环境温度。 6 温度监测与控制 6. 0.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不应少于4次;入模温度测量,每台班不应少于2次。 6. 0.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内监测点布置,应反映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可采用下列布置方式: 测试区可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测试区内监测点应按平面分层布置; 测试区内,监测点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混凝土浇筑体内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规定确定; 在每条测试轴线上,监测点位不宜少于4处,应根据结构的平面尺寸布置; 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应至少布置表层、底层和中心温度测点,测点间 距不宜大于5mm ; 保温养护效果及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应根据具体需要确定; 混凝土浇筑体表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50mm处的温度; 混凝土浇筑体底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底面以上50mm处的温度。 6. 0. 3应变测试宜根据工程需要进行。 6. 0. 4测试元件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环境下,测温误差不应大于0. 3C; 温度测试范围应为一30C〜120C; 应变测试元件测试分辨率不应大于5^ ; 应变测试范围应满足一10 ^乜10 ^要求; 测试元件绝缘电阻应大于5MQ。 6. 0. 5温度测试元件的安装及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试元件安装前,应在水下1m处经过浸泡24h不损坏; 测试元件固定应牢固,并应与结构钢筋及固定架金属体隔离; 测试元件引出线宜集中布置,沿走线方向予以标识并加以保护; 测试元件周围应采取保护措施,下料和振捣时不得直接冲击和触及温度测试元件及其引出线。 6. 0. 6测试过程中宜描绘各点温度变化曲线和断面温度分布曲线。 6. 0. 7发现监测结果异常时应及时报警,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6. 0. 8温控措施可根据下列原则或方法,结合监测数据实时调控: 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调控入模温度在合适区间; 升温阶段可适当散热,降低温升峰值,当升温速率减缓时,应及时增加保温措施,避免表面温度快速下降; 在降温阶段,根据温度监测结果调整保温层厚度,但应避免表面温度快速下降; 在采用保温棚措施的工程中,当降温速率过慢时,可通过局部掀开保温棚调整环境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