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印品缺陷及处理
印品的缺陷往往是由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所以需要我们细致分析、准确判断,以便采取措施。而造成印品缺陷的原因离不开人(操作技能),机(机器、机件等)、物(材料)、法(工艺方法、操作方法等)、环(环境影响)等五个方面。
一、刮刀引起的问题
刮刀与版辊间的问题,会导致印刷质量问题。
故障原因有:①刮刀组装不良
I②研磨不良
③ 混入异物
I④油墨粘度调整不良
⑤ 版的精度不多(同心度等)
⑥ 版硬度不够
⑦ 版辊抛光不够
1、刀丝
1)现象:在图案部分及空白部分都会产生。表现为条状的长线。会随着刮刀左右移动。
原因: ① 又细又深的刀丝:硬的异物或刀刃损伤引起。
② 较粗、边缘柔合的刀丝:软的异物引起。往往是二条线,二线中间较淡。
对策】①油墨使用前后过滤
② 研磨刮刀或更换刮刀
1)现象:满版部、大文字的尾部有线状污痕
原因:刮刀内侧有软的异物堆积,由于在图案最后刮刀弹起,异物脱落,造成刀丝。
对策::①用竹签除去。
一 ②过滤油墨、清扫刮刀内侧。
③ 降低油墨粘度。
3)雨状污点
现象:在图案部分及空白部分都会产生,随机出现1 -2 cm左右的雨状
污点。
原因:小块柔软的异物从刮刀/印版前进方的缺处被挤出。
对策:{ ①过滤油墨
②保持环境清洁
4)游丝:
现象:在图案的空白部出现,随刮刀的移动而移动。线的中部能看到白
芯。随机出现、无规则,所以称为“游丝”。
原因::「 ①油墨混入杂质、油墨中的助剂(如蜡)因温度的变化而析出,或颜料发生凝集。
②版辊镀铬质量不好,没有适宜的粗糙度。
对策:r ①降低油墨粘度(降低粘性)
J②印刷防止异物混入(环境或过滤)
r ③增加新墨量
④ 确认版辊有否偏心
⑤ 调整刮刀(研磨、压力、角度、位置)
⑥ 再镀铬
5)多条丝
现象:多条竖线接连出现,线的数量难以数清,合在一起的宽度等于刮
刀移动一次版辊的转数。
原因:版面上有微小硬块。刮刀左右移动时被擦伤版每回转一次,线会
变得越深,两侧线较粗。
对策:J ①研磨刮刀
一 ②研磨版辊、刮刀净量放轻
③ 退镀
2、带雾
现象:刮刀未把非图象的空白部分的油墨刮净,以致转移到薄膜上。
原因:[①版面非图象部分的墨膜,未在油墨槽中再溶解而堆积、随时间变化向薄膜转移。
② 油墨的润滑性。油墨的润滑性小时,对刮刀、版辊的损伤较
大,造成刮墨不良。
③ 干燥性与版面带雾。空白部分的墨膜在进入压辊前未干燥、
向薄膜上转移。
④ 油墨的流动性差
A = BxC
刮刀A:印刷应力(向上推动刮刀的力)
B:印速
B *个C:油墨粘度
印版印刷应力过,油墨的流动性差,刮墨
性能下降。
对策:[①不使用特快干、特慢于溶剂 提高再溶解性
[②增加树脂成份,稀释剂含蚪提高润滑性
③ 不使于大量的特慢干溶―^提高干燥性
④ 降低印速及油墨粘度减少剪切应力
另需注意刮刀的设置、研磨、印刷距离、角度、压力等。
3、拖尾|
现象:1)尾巴呈雾状
原因:刮刀压力太大,刀未磨好
对策:减轻刮刀压力,打磨刮刀
现象:2)尾巴由许多密集点组成。原因:油墨粘度太高,刮刀角度不对。
对策:调整粘度,刮刀角度。
二、关于溶剂残留的控制
要点1、烘箱供气排气要平衡
一般排气量比供气量多10%影响烘箱内溶剂浓度
2、干燥时,风量比热量更有效。
过热的热量使承印物墨膜表面呈干燥状态,阻碍溶剂挥发
3、干燥温度应形成良好的梯度(低温 高温),使溶剂一步步挥发
平衡。
4、使末使用机组的温度比最终使用机组温度高。有助于干燥膜状态,
溶剂的挥发。
5、避免大量使用高粘度印刷、特慢干溶剂。
6、不要期望倒卷会减少残留溶剂量。一旦成为涂膜状态,残留的溶剂不易变化(吸咐现象)。
三、版辊缺陷
1、纵向、横向图案色差。
横向色差若是逐渐变化,可适当调整刮刀二侧的印刷距离。― 向色
差 返版
1、径递增错误:会造成套色不准,查看打样稿。
2、版面位置误差:造成套印不准,可查看打样稿
3、版面腐蚀,掉铬:退镀处理
4、版面抛光不良: 易造成刮刀丝等问题。
5、偏心:易造成套印不准。
四、压辊缺陷
1、压辊变形,如二头大,中间小,一头大一头小等。
影响套印精度及走膜平地整。
2、凹陷等。易造成局部压不上。
3、 过硬。易造成实地发花
4、过软。易造成压痕,及高光部分转移不良。
5、电阻过大。易造成静电丝等问题。
6、易沾油墨(与油墨树脂亲和力较好)。使压辊二端超出薄膜部分沾污油墨
并逐渐堆积升高影响压印效果。
7、硬度分布不均匀。易造成同样网层上墨不均匀、发花。
五、油墨方面造成的印品缺陷
1、叠色不良。
现象:多色印刷时,后一色与前一色油墨产生排斥现象,又把第二色粘下
来。
原因:前一色油墨干燥不充分,后一色油墨干燥太快。
对策:v 1)增加后一色版深
-2)前一色使用快干溶剂,后一色使用慢干溶剂,且降低粘度。
3)后一色减小印刷距离及印压、提高印速。
2、实地印刷不平滑、发花(现象)。
原因:1)印速低
V 2)油墨粘度太小
v 3)油墨对材料润湿性不好
4)静电影响
5)压辊影响
对策:「1)改良油墨的流动性
V 2)使用快干溶剂
3)提高粘度
4)加除静电装置或静电剂等减轻静电影响
5)换用软辊
6)制版时考虑防水纺处理
3、塞版现象: 网点中的油墨干燥、使印品出现网点残缺的现象(空点)。
原因:{ 1)油墨干燥过快
2)连结料再溶解性差,印刷后版辊网点中的油墨不能完全再溶解,造成恶性循环,另承印物中灰尘也有此影响。
对策:{ 1 )使用慢干溶剂
2)使用溶解力好的溶剂
4、火山现象
现象:印物面产生火山状的凹凸、引起表面粗糙、光泽不好。
原因:干燥初期温度过高、在表层形成干燥皮膜,温度再高时,下层溶剂冲破表层皮膜,形成火山现象。
对策:1)注意温度梯度分布(低温 %温低温)
2)使用慢干溶剂
5、静电现象
现象:1)图象和文字周围(尤其是尖角部位)出现胡须状墨丝
2)实地墨中不规则痕迹(斑驳)
原因:静电影响
对策:
{
1)使用静电消除器
2)环境增湿
3)加静电剂
4 )加丁酮、异丙醇(少量)
5)加少量水(氯化聚丙烯油墨)
6、油墨附着力差
原因:1)油墨选择错误
2)基材电晕处理不够
3)材料有涂层油墨不能附着
4)添加剂析出(材料)
对策:避免以上问题出现。
7、针孔
现象:印刷面出现针孔状的油墨转移不良现象。
原因::1)油墨对薄膜润湿不良
2)油墨使用硅酮类添加剂时易产生
对策::1)选择适合基材的溶剂
2)确认添加剂的添加量,保持适当粘度
8、溢墨
现象:油墨从线画部分溢出
原因::.1)油墨粘度过低
2)油墨流动性不好
对策:[1)提高粘度
*2)提高印速
' 3)刮刀角度太小,适当增大
4)版改浅
5)改良油墨流动性。
9、拖墨
现象:第一色印刷良好,第二色印上时,使第一色文字等拖尾
原因:油墨再溶解过强
对策:’1)版改浅
<2)提高第二色粘度
' 3)第二色使用快干溶剂
4)提高印速
5)第一色或第二色换用另一类树脂油墨
10、色相变化
以下情况色相必定变化,注意加强控制
1
1)粘度变化
2)刮刀角度变化
3)印刷距离变化
4)印速变化
5)加注油墨
6、加注溶剂
11、反粘
现象:印品收卷后,油墨转移到薄膜的反面和薄膜粘在一起
原因:1)溶剂残留.油墨表面干燥过快,内部溶剂挥发不出
]2)油墨连结料软化点低,有溶剂存在的更低.由于烘箱加热使油墨收卷时处于软化状态.
3)收卷压力过,尤其是墨色厚的地方
4)承印物:添加剂析出使油墨接着变差或软化
5)内容物:食品中的香料、动植物油、各种助剂可透过薄膜转移到油
墨中,使其软化。
对策:1)选择适当溶剂,减少残留
「2)印刷物要冷却
3)收卷压力要小或小卷收卷
4)选择适当油墨
12、导辊脏污
现象:印品在导辊(尤其是冷却辊)上摩擦时油墨发生剥离,脏污导辊。
原因:1)油墨干燥速度跟不上印刷速度。油墨表面干燥,内部干燥不充分引起的情况较多
2)油墨附着不良,导致耐摩擦性能差
3)冷却辊不正常工作,受热使油墨软化
对策:1)调节油墨的干燥适性。可使用慢干溶剂
2)确认冷却水温度,及回转是否正常(辊)
13、重影:
现象:在不应有图案的部分出现较完整但很浅的图案
原因:再溶解
对策:整套版辊周长要一致。在白版与其它版周长不一致且版较深时易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