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预防接种效劳
4.1预防接种前准备工作
确定受种对象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群体性预防接种方案等,确定受种对象。
受种对象包括:本次受种对象、上次漏种者和流动人等特殊人群中的未受种者。
清理预防接种卡〔簿〕或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根据预防接种记录核实受种对象。
主动搜索流动人和方案外生育儿童中的受种对象,与本地儿童同样管理。
通知儿童监护人
采取预约、通知单、、手机短信、网络、头、播送通知等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分发和领取疫苗
预防接种单位根据各种疫苗受种人数计算领取疫苗数量,做好疫苗领发登记。
运输疫苗的冷藏箱〔包〕,应根据环境温度、运输条件、使用条件放置适当数量的冰排。
冷藏箱〔包〕的使用方法
〔1〕脊灰减毒活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
z.
苗等放在冷藏箱〔包〕的底层;
〔2〕卡介苗放在中层,并有醒目标记;
〔3〕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等严禁冻结,要放在冷藏箱〔包〕的上层,不能直接接触冰排。
〔4〕其他疫苗按照使用说明规定的温度,参照上述要求放置。
〔5〕脊灰减毒活疫苗〔糖丸〕装在塑料袋,无包装盒的疫苗和稀释液用纱布包好,冷藏箱〔包〕的空隙用纱布或纸填充。
准备预防接种器材
按受种对象人次数的1.1倍准备相应规格的注射器材。
自毁型注射器和一次性注射器随疫苗配发,领发时做好登记。使用前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使用。
预防接种单位备好喂服脊灰减毒活疫苗〔糖丸〕的清洁小杯、药匙。
准备药品、器械
准备7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儿童血压计、1:10肾上腺素、注射器毁型装置或平安盒、污物桶等。
4.2预防接种时的工作
预防接种场所要求
预防接种场所室外要设有醒目的标志,室清洁、光线明亮、通风保暖;并准备好预防接种工作台、坐凳以及提供儿童和家长休息、等候的条件。
预防接种门诊应当按照咨询/登记、预防接种、观察等容进展合理分区,确保预防接种有序进展。村级预防接种单位和产科预防接种单位应根据预防接种
z.
的需要合理进展功能分区。
预防接种室/台应设置醒目的不同疫苗预防接种标记,防止错种、重种和漏种。
做好室清洁,使用消毒液或紫外线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预防接种人员穿戴工作衣、帽、罩,双手要洗净。
在预防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相关资料,包括:
〔1〕预防接种工作流程。
〔2〕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品种、免疫程序、预防接种方法、作用、禁忌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响、考前须知等;第二类疫苗除公示上述容外,还应公示预防接种效劳价格。
〔3〕预防接种效劳咨询。
〔4〕宣传资料。
核实受种对象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性别,出生日期及预防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发现原始记录中受种者或出生日期有误,应及时更正。对不符合本次预防接种的受种者,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做好解释工作。对因有预防接种禁忌而不能预防接种的受种者,预防接种人员应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预防接种卡〔薄〕和预防接种证上记录。
预防接种前告知和安康状况询问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预防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响以及考前须知。告知可采取头或文字方式。
z.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预防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安康状况以及是否有预防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容;当对受种者的安康状况有疑心时,应建议其到医院进展检查后,决定是否预防接种。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自愿选择预防接种第一类疫苗同品种的第二类疫苗时,预防接种单位应当告知费用承当、预防接种异常反响补偿方式及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响以及考前须知。
预防接种现场疫苗管理
预防接种前将疫苗从冷藏容器取出,尽量减少开启冷藏容器的次数。
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疫苗瓶〔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疫苗使用说明规定严禁冻结的疫苗,如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白破疫苗等,冻结后一律不得使用。
检查含吸附剂疫苗是否冻结的方法:将被检和正常对照的疫苗瓶〔安瓿〕同时摇匀后静置竖立,如被检疫苗在短时间〔5〜10分钟〕与对照疫苗相比,出现分层现象且上层液体较清,即可判断被检疫苗曾被冻结。
注射剂型疫苗的使用
〔1〕将疫苗瓶〔安瓿〕上部疫苗弹至底部,用75%乙醇棉球消毒开启部位。
〔2〕在乙醇挥发后将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下插入疫苗瓶〔安瓿〕的液面下吸取疫苗。
〔3〕吸取疫苗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向上,排空注射器的气泡,直至针头上有一小滴疫苗出现为止。
z.
〔4〕自毁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参见相关产品使用说明。
〔5〕使用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前,应当充分摇匀。使用冻干疫苗时,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稀释液,沿疫苗瓶〔安瓿〕壁缓慢注入,轻轻摇荡,使疫苗充分溶解,防止出现泡沫。
〔6〕开启减毒活疫苗的疫苗瓶〔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7〕疫苗瓶〔安瓿〕开启后应尽快使用。如不能立即用完,应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当疫苗瓶〔安瓿〕开启后,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8〕冷藏容器的冰排柱容化后,应及时更换。
预防接种操作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在预防接种操作前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凭证和本次预防接种的疫苗品种,无误后予以预防接种。
皮肤消毒
〔1〕确定接种部位。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
〔2〕用灭菌镊子夹取75%乙醇棉球或用无菌棉签蘸75%乙醇,由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展消毒,涂擦直径>5cm,待晾干后立即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时严格执行平安注射
〔1〕预防接种前方可翻开或取出注射器材。
〔2〕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按照有关要求处置。
〔3〕注射完毕后不得回套针帽。应将注射器具直接投入平安盒或防刺穿的容器,或者毁型后统一回收销毁。
z.
预防接种记录、观察与预约预防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记录接种疫苗的年、月、日及批号等。预防接种记录书写工整,不得用其他符号代替。使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地区,需将儿童预防接种相关资料录入信息系统。
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预防接种后留在预防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如出现不良反响,及时报告和处理。
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产科预防接种单位在为新生儿预防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后,应填写“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疫苗预防接种记录单〃〔见附件四,表4-3〕,告知儿童监护人在1个月到居住地的预防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卡;也可直接在预防接种证记录首剂乙肝疫苗和卡介苗预防接种情况。
4.3预防接种后的工作
清理器材
清洁冷藏容器。
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实行入户预防接种时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
处理剩余疫苗
记录疫苗的使用及废弃数量,剩余疫苗按以下要求处理:
废弃已开启疫苗瓶〔安瓿〕的疫苗。
冷藏容器未开启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冰箱保存,于有效期在下次预防接种时首先使用。
z.
本次预防接种剩余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并说
明理由。
清理核对预防接种通知单和预防接种卡〔簿〕,及时上卡〔簿〕,确定需补种的人数和,下次预防接种前补发通知。
统计本次预防接种情况和下次预防接种的疫苗使用方案,并按规定上报。
5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5.1
5.2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效劳。
5.3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制定针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措施,加强对流动儿童管理。
5.4 流动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设立临时预防接种点,适度增加预防接种门诊开放的频率和效劳时间等,提供便利的预防接种效劳。
5.5预防接种单位要积极争取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了解流动儿童的分布和流向,切实落实责任区域的预防接种工作。
5.6预防接种单位至少每季度进展一次流动儿童的入户调查,到流动人集居地、出租房等地,掌握流动儿童情况。
5.7预防接种登记
在暂住地居住N3个月的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负责预防接种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补办预防接种证。在暂住地居住V3个月的流动儿童,可由现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提供预防接种效劳,并出具预防接种证明。
z.
预防接种单位对主动搜索到的适龄流动儿童,应当及时登记,按规定建立
预防接种卡〔簿〕,实行卡〔簿〕的分类管理,无预防接种证者需补办,并及时预防接种或补种。
预防接种单位应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的管理,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期间的预防接种情况,及时转卡登记;可利用春节等民俗节日期间检查外出返乡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并给予查漏补种。
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的预防接种单位,对流动儿童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共享预防接种信息,或建立其个案信息,确保按时接种。
5.8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级防保组织和预防接种单位应组织开展针对流动人特点的安康教育活动,如访谈交流、举办知识宣传讲座等,提高流动人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知晓水平。
5.9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进展调查、考核和评价。
z.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