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036510 上传时间:2025-04-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 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提升教师授课能力 改变传统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模式,进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无疑是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授课老师的一大挑战。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老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扮演多种角色。在授课过程中增加老师与同学的互动机会,教师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并且教师要以不同角色参加自己组织的各种形式学习中,这对教师观念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传统教师追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分外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但是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要求教师有更多的肢体动作,或者语言要求更新颖、幽默吸引同学的注意力。通过对现有课堂模式的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教师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被当代同学所满足,所以在师生互动模式中必须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最重要的是教师转变观念,因为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执行者,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培养同学主动学习能力 传统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模式是教师讲、同学记,要转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授课模式,必须要同学积极主动地配合。在数学课上,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给予同学关爱与尊重并且尊重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培养同学的主动学习能力,为同学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再是整堂课讲例题、做学习。抽出一部分时间给同学出几个数学智力题,让他们分组进行抢答比赛执行积分制,并设置些小奖品,课后给同学布置作业,让同学搜集一些数学智力题,以此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措施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授课方式存在弊病,要全面实现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就必须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在长时间的教学积存中,基本上每个教师都养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习惯。有的教师可能授课尊重课本很少给同学举例子,只是单纯传授课本知识;有的教师可能善于烘托课堂气氛,在授课过程中热衷于提问,抛出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让同学紧跟自己的步伐。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很重要既要让同学回归课本,又要让同学联系生活。例如:讲述《物体的面积》这一章节时,可以给同学拿几个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物体,让同学对照课本引出面积这一概念,这样既遵循课本又联系生活。 多样化互动 要实现课堂师生互动,应该转变单一的授课模式。教师与同学的互动模式不应该只是单一的语言互动,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小游戏让教师和同学组队参加。教师在平常授课中应该随时注意与同学进行互动。例如:老师提问同学问题时,不是在讲台上等同学说出答案,可以走到同学身边,在同学回答不上来时给同学一些提示或者眼神激励,在同学很好地回答问题时可以抚摩一下同学的背。通过这样的小细节在无形中增加与同学的互动。 2激发学习数学热情 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 (一)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加其中;其次,要做好同学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熟悉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自己不仅是教学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玩中求知探新。小同学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同学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同学思维性相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丰富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的"我要学',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同学参加各类数学比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同学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同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二)变同学为教师,变教师为同学,课堂上互动交流。其实这也正是张四保主任的《24字教学模式》中提倡的小组合作交流的做法。当课堂上有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这个时候教师应给予同学发现、探究问题的机会,因为在教学中同学一旦发现了问题,便会产生激烈的学习愿望,这将成为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因,驱使他们发挥主体作用,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创建学习情境,激起同学的学习热情 (一)依据小同学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同学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的活动,使同学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升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二)创设游戏性情境,提升同学的学习热情。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同学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同学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同学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同样还是在教学"倒数'时,在激趣导入这个环节,我先和一位同学握握手,并告诉同学们,我和互相成了朋友,让同学们理解其意,然后又和同学们做一个小游戏,我顺着说数,同学倒着说数,如,我说1,3,5,7,9,同学说9,7,5,3,1。同学非常乐意参加游戏,热情高,并且在学习新课前就已经基本理解"互相'以及"倒着'这样的意思,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每个同学都想让教师喜爱自己,不想因自己犯错误而受到大家的讥笑。他们本想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来获得教师的肯定,一旦教师把自由发言的"插嘴'现象看成是违反纪律的不良行为时,同学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即使教师在批评后仍让他们把话说完,他们仍然会畏畏缩缩,生怕自己再犯错,因此已经不可能诚实地表达自己原先的看法。如此一来,同学创造的火花有可能就被抹煞。因此,教师应该激励同学发言,即使说错了,也应该 激励他的勇气,以提升课堂的活跃气氛,达到激起同学学习热情的目的。 3树立同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探究学习中培养不同的自信心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施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自己的自信心。由于同学个体的差异,同学的个体必须求也浮现多样化,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穿插观察、实验、推测、验证、推理、交流等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以满足不同的同学不同的必须求。 例如"推导勾股定理的公式',我引导同学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1)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接为学过的什么图形?(2)直角三角形和转化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3)怎样利用你拼接的图形推导勾股定理公式?同学们以思索题为主线,对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知识重新体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新知识的建构。通过割补、拼接、旋转等操作方法,把三角形进行了转化,在边动手、边思索、边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同学的问题意识,而且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都有较大的提升。即使是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能找到一个图形与三角形的关系,并能在师生的帮助下,顺利地推导勾股定理公式,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得到了大家的激励和表扬,无形之中,加强了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而关于中上等同学来说则能用七八种方法,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解释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在激烈的探讨声中,培养了同学思维的批判性,同时更增添了同学自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他们的信心一旦得到肯定及强化便会趋于稳定状态。同时,这种心理使每个同学都能看到光明和希望,使每个同学都相信自己有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能力,进而产生我要学习的愿望,促进他们的学习不断向前进步。 建立合理期望,让同学体验成功 培植同学的自信心,不能靠说教,必须使同学在克服困难战胜逆境、获得成功的施行中去自身体验。这就必须要教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同学的实际状况,帮助他们建立合适自身发展的合理的成功预期,并且不断和他们调整期望值。 例如,同学的数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统一的作业内容会使有的同学感到吃力,从而慢慢地厌恶做作业,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更加下降。因此我决定天天分层布置作业,在提升同学的兴趣、保护同学的自尊的前提下,不公开说明哪个层次的作业合适哪个阶段的同学做,也不指定谁做哪一层次的作业,而是全部由同学自我决定做作业的内容。但是不管是哪个同学就任何层次的作业题向我提出问题,我都把解题思路告诉他,让他回家顺着思路再思索解答。批作业时也不按层次给成绩,只要全部做对了就是"优'。再和做错题的同学细细分析,肯定他付出的努力,激励他:"你只要把某某地方略微改一下,就会更好。'等到同学改完错题后,再奖励个"优'。尤其关于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要泛泛去讲解,要发动同学与同学之间对讲,使他们的思维及语言表达更容易彼此接受。这样做,能够坚持同学持久的学习热情,使同学自觉地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引导同学满怀信心地投入学习,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完成学习任务。 4数学教学方法 模型教学法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数具模型来授课。数学模型直观生动,容易吸引同学注意力,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教具模型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教师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更直观、更简单的问题。例在讲解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如果仅仅将公式告诉同学,让他们死记硬背的话恐怕难以理解公式的意义。不能灵活运用。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型拿到课堂,教学模型现将圆柱体沿直径方向剖成两个半圆柱。然后又将两个半圆柱沿半径方向剖成小的扇〔形体〕。然后将这两部分边缘相连的扇形体吻合起来,这时展现在同学面前的不是一个圆柱体,而是一个极为类似的长方体。从这个极为类似的长方体上面可以看出来圆柱体的底面积已经变成了这个长方体的一个长方形面。而圆柱体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宽了。这样同学就很容易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样也就很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并且这样教学有利于同学的理解,运用并且记忆深入。 转化归结法 例2,甲乙两名运动员进行跳跃比赛,甲每次可向前跳41/20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23/10米。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3/10米设有一个陷阱,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一个跳了多少米?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而这些实际问题往往是小同学最头疼的问题,因为小同学对理解题目的真正意图有困难。通过分析知道,当甲或者乙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次所跳距离41/20(或2 3/10)米的整倍数,又是陷阱间隔12 3/10米的整倍数,也就是4 1/20和12 3/10的"最小公倍数'(或2 3/10和12 3/10的"最小公倍数')。针对两种状况,再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入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上面的思索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转化归结法就可以将小同学难以读懂的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教学中所学的数学问题。这样实际问心就很快解决了。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