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山居秋暝,王维,1,字音辨析,秋暝(,mng,),竹喧(,xun,),浣女(,hun,),歇息(,xi,),暝:山居秋暝,瞑:瞑目,冥:冥想,喧:喧闹,暄:寒暄,煊:煊赫,渲:渲染,2,古代诗歌基本知识介绍,诗歌发展的概况:,诗经楚辞,汉魏五、七言古体诗,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清(集大成),现代诗(自由体、律诗),3,律诗,绝句(截句),排律:五、七言律诗的延长,五言律诗:杜甫春望、王维山居秋暝,七言律诗:锦瑟、书愤、登高,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静夜思,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近体诗【今体诗 格律诗】
2、4,山 居 秋 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5,作者简介,王 维(701761),,字 摩 诘,,唐 代 著名,山 水 田 园 诗 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6,王维多才多艺,精通诗歌、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作诗能将绘画、音乐之理通于其中,善于运用自然而准确、精炼、富于特征的语言塑造完美无比的形象,着墨不多,意境高远,诗情画意。,苏轼说
3、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各体擅长,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著有王右丞集28卷,7,王维诗歌特点,王 维 山 水 诗,清 幽 恬 静,自 然 朴 素,词 秀 调 雅,,别 树 一帜。与 孟 浩 然 齐 名,世 称“王孟”。苏 轼 曾 以“味 摩 诘 之 诗,诗 中 有 画”作 过 中 肯 的 评 价其 中 以 他 晚 年 所 写 的,山居 秋 暝,最 能 体 现 其 风 格。,8,背 景 介 绍,盛 唐 时 期,经 济 繁 荣,统 治 阶级 提 倡 佛 老,既 为 王 维 等 一批 诗 人 提 供 了 悠 闲 生 活 的 物质 条 件,又 为 他 们 隐 逸 思
4、想的 形 成 创 造 了 特 殊 的 政 治 氛围。王 维 本 人 仕 途 坎 坷,四 十岁 以 后 就 过 上 “晚 年 惟 好 静,万 事 不 关 心”的 亦 官 亦 隐 的 生活。,9,其 间 的 作 品 既 有 在 闲 静 孤 寂的 景 物 中 对 现 实 不 满 的 情 怀的 流 露,又 有 在 巧 妙 的 捕 捉 适 合 表 现 他 生 活 情 趣 的 种 种形 象 中 对 向 往 自 然、追 求 归 隐 的 人 生 理 想 的 表 述,而 山居 秋 暝正 是 以 其,于 诗 情 画 意 中 寄 托 诗 人 高 洁 情 怀 和 对理 想 境 界 的 追 求,而 成 为 王 维山 水
5、 诗 中 的 名 篇 力 作。,10,明晰诗意,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刚刚下过,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11,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一轮明月在松林间洒下清辉,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淙淙地流淌着。,12,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从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的是洗衣归来的姑娘们,莲叶摇摆起来的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船。,13,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任凭春天的花草凋零吧,我要像王孙那样留下来享受这片美好的风光。,14,1.1诗歌的首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调子来朗读?,1.1诗的
6、首联写的是,清秋傍晚时分小乡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15,1.2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还告诉我们写这首诗时的条件时令气候是什么情况的?,为我们点明了,天气情况(新雨)、时间(傍晚)、季节(秋季),。,16,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还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象到。,17,3.颔联,“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如何欣赏这幅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18,4.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请大家试作分析。,1)颈联是个倒装句式,正常句式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诗人先写,“,竹喧,”,,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先写,“,莲动,”,,再见渔舟
8、是因为,渔舟被莲叶遮蔽,。这一切都符合生活常理,且更富有诗情画意之感。,19,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20,3),倒装也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21,5.尾联中,“,王孙,”,指谁?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诗人,曾属,“,王孙,”
9、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此联,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2,6.尾联“王孙自可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你觉得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它呢?,“,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朗读时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23,动静结合,视听并用,山居秋暝,24,诗歌分类,古体诗,(古诗、古风),与 近 体 诗 相 对 而 言,产 生 较早,篇 句 等不拘,有四、五、六、七杂言 诸体,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如以四 言 为 主的诗经、和 带有楚地色彩
10、的离骚、像琵琶行等古代歌、行体的乐府诗、将进酒等。,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唐代形成的唐诗、律绝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25,古 诗,辞和赋,乐府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古体诗(古诗、古风),如诗经,如古诗十九首,如楚辞、鵩鸟赋,标题有“歌、行、谣、引、曲、吟等字。如短歌行、琵琶行,Back,26,近体诗格律规定:,A.,一 联 之 内 平 仄 相 对(反);两 联 之间,平 仄 相 粘(同),B.,第 二 联 与 第 三 联 都 要 求为 对 偶 句,C.,除 第 一 句 外,偶 数 句 押 韵(第 一 句 可 入 韵,也 可 不入 韵),27,山 居 秋 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8,对比寒山诗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冰。,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昭昭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表现环境的幽冷,诗僧超然物外的感情。】,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