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一.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10031149 上传时间:2025-04-18 格式:DOCX 页数:318 大小:21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8页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单选题(共600题) 1、教师教学完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后,对课后的“词义和语境”部分进行了拓展学习。为帮助学生巩固对词语本义的理解,教师举出下列例子,其中的加点词在句中表示本义的是( )。 A.她带着个孩子嫁过来,大家都说她带了个大包袱 B.老一辈的人渐渐都不在了,现在需要我们年轻人挑大梁 C.在这狭隘的山道里,他想挪一步都很难 D.这昏宫生怕丢了乌纱帽,一句话都不敢说 【答案】 C 2、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B.教师提问略显繁琐,不利于整体把握内容 C.以学生为授课导向,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D.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答案】 B 3、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B.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C.片段一中,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激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 D.片段一中,教师采用“移位”法进行语言分析;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四种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的教学方式更胜一筹 【答案】 D 4、教学某版教材语文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时,以下选项中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将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中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 B.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不仅要注意说明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C.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导 D.讲解时要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避免枯燥的知识讲解 【答案】 A 5、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对统治阶级昏庸判案的愤怒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答案】 D 6、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 B.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D.导向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 【答案】 D 7、阅读《氓》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能准确找到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 B.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新颖,有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C.教师能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D.教师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答案】 C 8、某版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特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助读系统 B.练习系统 C.范文系统 D.知识系统 【答案】 A 9、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修辞手法。下列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呜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 【答案】 B 10、阅读《学写行楷字》教学实录(节选),接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多媒体展示王羲之作品,能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B.呈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C.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行楷字知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D.指导细致、周到,具有操作性,便于学生自主练习写字 【答案】 C 11、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人情,由情人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12、文学阅读课上,老师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识记能力,向学生出示了这么一段话: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段描写是作家——在作品中——对人物进行的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以下哪位学生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 A.学生甲:海明威,《老人与海》,渔夫 B.学生乙: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 C.学生丙:雨果,《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 D.学生丁:司汤达,《红与黑》,于连 【答案】 C 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答案】 C 14、教师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时,提到用典的修辞,并举出其他诗句的例子供学生加深理解,下列没有使用该修辞的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答案】 C 15、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教师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夕阳”在古诗词中渲染意境、表达情感的作用,下列诗词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B.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C.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D.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答案】 C 16、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A.课后练习的设计有它的必要性和目的性,随意改变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 B.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C.教师的练习比教材中的更有深度和思辨性 D.讨论问题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答案】 A 17、阅读某教师《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应直接取消学生发言环节,以免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进度 B.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冬天,对课文内容学习毫无帮助 C.学生回答的答案无论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进行表扬鼓励 D.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不应怕浪费时间而进行“满堂灌” 【答案】 D 18、学习《岳阳楼记》,教师讲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出这两句文意互相交错,上下互文,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又找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 A.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答案】 D 19、老师在讲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时,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判断句,特地找出以下句子进行拓展,下面选项中的句式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D.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答案】 B 20、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当时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 B.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 C.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 D.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 【答案】 D 21、在复习总结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古诗词。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答案】 D 22、在讲授高中第一册的《错误》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诗中女子等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当时人物的表情。当即点到一位女生回答,这位女生很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对于再现人物的表情.她显示出了她的从容与率真,她如实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没有诗中女子那样的经历.所以我无法模仿人物的表情,如果我经历过,我想我会的。”老师当场表扬了学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精神,并指出不仅学习上要有这种诚实的学习态度,做人方面更应如此.还因自己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出了这个难题向学生道歉。该老师并不因为学生没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遗憾,相反,他为这位学生的直率叫好,同学们也为老师敢于及时纠正自身失误的态度叫好。 A.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演与预设,也无法预知出当时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B.这位女生的坦率是正确的。因为文中女子那种在寂寞中等待、期盼亲人而不得相聚的惆怅、亲人久别的抑郁以及容颜的憔悴,又岂是不谙世事的十五六岁少女们所能再现出来的呢 C.如果这是一堂公开课,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预演,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D.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层层呵护,循循指导,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就会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答案】 C 2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24、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古今异义”的用法,下列不合适的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D.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答案】 C 25、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答案】 D 26、某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包含《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学习完这些课文后,学生对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这样的文章,以下不满足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A.《高老头》 B.《茶馆》 C.《伪君子》 D.《赵氏孤儿》 【答案】 A 27、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强调词类活用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建议学生对课本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整理分类并举例。下列与例句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A.公将鼓之 B.温故而知新 C.既东封郑 D.渔人甚异之 【答案】 B 28、阅读某教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学时,许多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认知不清,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总有一些点顾及不到。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课堂形式,第一,它要求学生要有主人公意识,要有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发挥指导作用。第二,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协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索,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第三,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第四,综合性学习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健康的网络意识,充分开发并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上述教学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综合性学习可由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教师在旁边进行辅助指导 B.综合性学习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 C.无论是跨领域学习还是跨学科学习,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D.网络资源丰富多元,网络教学方便快捷,学生和教师都可直接从中获益 【答案】 D 29、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善”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素善留侯张良(与……亲善) B.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C.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须臾(做好) 【答案】 D 30、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答案】 A 31、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的是( ) A.莎士比亚《奥赛罗》郭沫若《屈原》夏衍《春寒》 B.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契诃夫《嫁妆》 C.关汉卿《望江亭》曹禺《北京人》易卜生《玩偶之家》 D.汤显祖《牡丹亭》莫里哀《伪君子》老舍《二马》 【答案】 C 32、学习《爱莲说》,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其他描写荷花的古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B.《过故人庄》——孟浩然 C.《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D.《小池》——杨万里 【答案】 B 33、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必然的选择 B.阅读策略关注的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 C.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 D.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合理的教学策略,就能使阅读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 【答案】 D 34、某教师在新一学期安排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该教师在教学本任务群时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B.该教师让学生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 C.该教师在教学后安排学生写作,在完成本任务群教学时,共安排了6次写作任务 D.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答案】 C 35、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答案】 B 36、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实用文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接触太少 B.实用文具有实用性,可以介绍事物、陈述事实、说明道理 C.实用文的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学内容,两者都要体现多样化特色 D.实用文学习的社会情境特指基于社会生活建构的真实读写情境 【答案】 D 37、教师在讲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列举李白其他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案】 C 38、某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包含《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学习完这些课文后,学生对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这样的文章,以下不满足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A.《高老头》 B.《茶馆》 C.《伪君子》 D.《赵氏孤儿》 【答案】 A 39、阅读某教师《高中语文古诗文文学史观的实践路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当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空间得到大力拓展 B.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资源 C.实地考察、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丰富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家乡意义深远 D.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开拓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答案】 D 40、以下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自由写作”教学的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师抓住学生生活中交往的情感需求,使学生有了作文的真实期待.适时切入了作文话题:介绍自己 B.用比喻的形式介绍怎么写作文.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有欠考虑 C.为学生提供检测材料.容易让学生形成形式化思维,不利于学生作文内容的丰富 D.学生提出的问题欠缺深度.由此可见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控失当 【答案】 A 41、学完《鸿门宴》,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史记》中的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苏武传》 B.《张衡传》 C.《项羽本纪》 D.《曹刿论战》 【答案】 C 42、某教师在教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时,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进行教学,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根据所有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4J"J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学习成果 B.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 C.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有关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通过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的阅读,或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 D.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多种媒介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分析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加以总结,形成结论 【答案】 A 43、阅读《荷花淀》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A.填鸭式教育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与之相对的是启发式教育 B.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C.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导 D.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 【答案】 C 44、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进行他的教学设计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能使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 B.阅读是学生对诗歌的认知、理解和应用的复杂心智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C.阅读能力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居基础位置,提倡多种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等。但学生试读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使朗读没有针对性。 D.留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能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答案】 C 45、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 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答案】 B 4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A.视频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B.配乐朗读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C.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D.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 【答案】 D 47、研读古代经典文化时,教师提醒学生给不理解的字词释义。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 A.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老子》)渊:沉静,深沉 B.《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志:志向 C.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盼:眼睛黑白分明,十分明亮 D.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诗经·灵台》)攻:建造 【答案】 B 48、某教师在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时,做了以下笔记。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在语言积累与建构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B.在语言表达与交流方面,能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C.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D.在理解多样文化方面,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答案】 D 49、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负”“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②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漩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写法;③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准确 B.教师对本文特有的写作手法给予足够重视 C.教师把握好节奏。教学目标可一课时完成 D.教师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答案】 C 50、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进行了理解分析并做了笔记。下列笔记内容错误的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答案】 D 51、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请教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下列作品中,不适合推荐的是( )。 A.《永别了,武器》 B.《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 D.《太阳照样升起》 【答案】 C 52、阅读口语交际课“采访”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 C.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D.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 【答案】 D 53、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A.第一项作业指向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B.第二项作业旨在促进读写结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特征,通过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C.第三项作业旨在建立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作业难度较大,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D.第四项作业属于拓展题类作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揭示事物本质,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答案】 C 54、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答案】 A 55、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关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下列教师笔记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宽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 B.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C.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对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 D.学习任务群17:跨文化专题研讨——研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样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答案】 C 56、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归纳和“王之蔽甚矣”一句结构相同的句子的作业,以下学生给出的作业合格的一项是(  )。 A.学生甲: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B.学生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C.学生丙: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D.学生丁: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答案】 C 57、在学习完《丑小鸭》一课后,学生对这种寓有哲理性的童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进行阅读.以下教师的推荐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海的女儿》 B.《卖火柴的小女孩》 C.《农夫和蛇》 D.《小海蒂》 【答案】 C 58、阅读某教师《浅谈“留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课堂“排满”,应注重合理“留白”。其中,合理“留白”的主要原因如下:学生会基于过大的“留白”进行大范围的思考,且通常不知如何将自身想法充分表达出来,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而倘若“留白”过小,学生无需过多思考便可以获取答案,时间一长,会放大学生的“惰性”。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合理调配问题的梯度,促使学生可以在“努力”以后,获取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解《陈情表》一课时,可以优先基于题目设计问题,学生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文本进行认真、详细的阅读,进而在理解文章大概含义以后,思考并解决问题。 A.教师注重“留白”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 B.“留白”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 C.“留白”不合理,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 D.对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详细阅读就可以解决 【答案】 B 59、阅读以下课后作业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A.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B.适时点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 C.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D.提示内容对学生完成作业没有帮助 【答案】 D 60、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采用设疑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引导学生从文章标题入手,把握文章大意 C.引导学生答疑,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D.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中心 【答案】 A 61、阅读某教师《狐独之旅》备课笔记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电影资源对教师备课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B.文意把握的具体要求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C.文意把握的四种方法在教学中难度相当 D.学情是备课过程中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 【答案】 D 62、初中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文学作品之最,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无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记》 B.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班超的《汉书》 C.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D.《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答案】 C 63、下面是教师在教完《故都的秋》后的教学反思,对这个教学反思,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位教师很好地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教师的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对情感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与能力,在散文的教学中是可以的。 C.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与学生互动即可 D.课堂上过多的师生交流将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答案】 A 64、教师在讲解古诗这一单元的时候,列举了以下诗句,让同学们说出诗句描述的季节。下列选项中的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A.春秋夏冬 B.冬秋夏春 C.冬秋春夏 D.春冬秋夏 【答案】 B 65、某教师设计了“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的(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66、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语句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 ) 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A 67、阅读某教师有关《雨巷》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答案】 C 68、学习完《西塞山怀古》后,教师向学生强调了怀古诗与咏史诗的区别并鼓励学生举办一场主题为“千年怀古”的怀古诗专题汇报会。下列诗歌不适合选入该专题的是( )。 A.李商隐《贾生》 B.杜牧《赤壁》 C.李清照《夏日绝句》 D.杜甫《蜀相》 【答案】 A 69、学习完《岳阳楼记》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其中脍炙人口的诗句,以下背诵错误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 B 70、阅读某教师的教学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有什么”“怎么样”是描写的基础,“像什么”是进一步的提升 B.“像什么”是区别描写好坏的关键 C.“像什么”既包括对修辞的使用,又包括对词语的推敲 D.描写“三原则”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答案】 C 7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之修辞研究”主题活动,并给出以下几个示例,请学生找出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句子。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C.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温庭筠《莲浦谣》) 【答案】 C 72、学完《鸿门宴》,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史记》中的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苏武传》 B.《张衡传》 C.《项羽本纪》 D.《曹刿论战》 【答案】 C 73、教师在讲授“渔人甚异之”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异”这个词的用法,特意找出和其用法相同的例句让学生分析。下列选项中适合被用来举例的一项是( ) A.父异焉。(王安石《伤仲永》) B.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C.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陆贾《新语》) D.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 【答案】 A 74、阅读《孔乙己》教学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始至终的主角 B.本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C.教学对话法就是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教学方法 D.教师以权威的形象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 【答案】 D 75、某教师讲授判断句时,列举了以下例句。其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答案】 A 76、阅读《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师生在课堂上交流过多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不利于教学 B.教师的有意引导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